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缺陷患儿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1
作者 王文(综述) 刘泉波(审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52-55,共4页
随着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认识的加深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PI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增高,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治疗的人群数量增加,继发性... 随着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认识的加深及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PI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率增高,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治疗的人群数量增加,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也逐渐上升。儿童严重结核病多发生在PID患儿中[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0~30倍[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使感染结核风险较正常人增加20~74倍,病死率升高[3]。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及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érin,BCG)中的牛型分枝杆菌的毒力较低,属条件致病菌,在免疫缺陷人群中发病率升高,且常难以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相鉴别[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免疫缺陷 非结核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感染 活动性结核 风湿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条件致病菌 基因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