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濮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层序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建军 纪友亮 +2 位作者 王改卫 陈发亮 韩福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9-484,共6页
东濮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的层序划分除了依据常规的层序边界识别标志之外,还应该考虑盐韵律的发育特征,使其层序地层划分更为符合含盐地层的实际情况,据此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使得盐韵律的发育过程... 东濮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的层序划分除了依据常规的层序边界识别标志之外,还应该考虑盐韵律的发育特征,使其层序地层划分更为符合含盐地层的实际情况,据此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含盐地层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使得盐韵律的发育过程与层序的发育过程得到了统一。含盐地层的三级层序(低频层序)结构中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的盐岩层横向展布面积大于低水位体系域中盐岩层的横向展布面积。在高频层序特别是五级层序对应的准层序地层单元中,盐岩层与砂岩层表现出同时异相的沉积关系,它们与下部的暗色泥岩层构成一个完整的准层序地层单元,盐岩的高频层序发育模式为准层序地层高位蒸发成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盐地层 盐韵律 层序结构 东濮凹陷 古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1构造区湖底扇成因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改卫 杜晓峰 +2 位作者 黄晓波 涂丹凤 王志萍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93,共10页
为落实渤中21构造东二下段岩性圈闭类型及规模、储量规模,在对渤中21构造区古地貌背景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的耦合分析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精细地震追踪、宏观地震相组合及多属性分析,与渤海已钻探典型湖底扇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 为落实渤中21构造东二下段岩性圈闭类型及规模、储量规模,在对渤中21构造区古地貌背景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的耦合分析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精细地震追踪、宏观地震相组合及多属性分析,与渤海已钻探典型湖底扇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气层段为湖底扇型岩性圈闭。渤海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分为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以及与大型三角洲建造形成的同沉积坡折带密切相关的2种类型。渤中21构造区湖底扇成因与大型三角洲建造形成的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在成因模式指导下,通过对湖底扇沉积厚度、地震微相特征分析,用地震岩相正演模拟方法对湖底扇富砂区范围进行圈定,落实湖底扇岩性圈闭边界,为渤中21构造区储量计算和勘探评价提供依据,为开展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21构造区 东二下段 坡折带 湖底扇 隐蔽油气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改卫 张海义 +2 位作者 郭轩 王孝辕 汪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共12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北部,由于缺乏完整的三维地震资料,且局部三维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条件差,难以进行全区对比,导致研究区存在中深层凹陷结构认识不清、古近系地层划分归属全区认识不统一、孔店组―沙四段地层厚度及平...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北部,由于缺乏完整的三维地震资料,且局部三维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条件差,难以进行全区对比,导致研究区存在中深层凹陷结构认识不清、古近系地层划分归属全区认识不统一、孔店组―沙四段地层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与围区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在中浅层持续勘探过程中发现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缺乏勘探接力层系等问题,严重制约勘探进程。为此,利用研究区全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结合新钻井岩性、古生物、锆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开展古近系区域地层对比及演化规律研究。落实各级不整合面归属,调整孔店组―沙四段与沙三段的分界,明确新生界底界。调整后,沙三段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900 m,新生界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2300 m,并新增一套勘探层系。地层结构新认识明确了黄河口凹陷箕状结构特征,落实了孔店组―沙四段展布规律。根据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资源规模进行重新计算,新增油气资源量7.4×10^8 t,解决了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的矛盾。通过拓展中深层勘探层系,在孔店组落实一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有利构造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地层结构 油气资源规模 有利目标 孔店组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富砂性湖底扇沉积模式及有利勘探目标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改卫 黄晓波 +2 位作者 代黎明 王启明 涂丹凤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4,共4页
通过对渤海油田湖底扇发育特征系统分析,认为渤海油田发育的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可分为两种沉积模式,一种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相关,另一种与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并对两种模式的湖底扇规模与富砂特征进行了对比。以BZ21区为例,在对古地... 通过对渤海油田湖底扇发育特征系统分析,认为渤海油田发育的湖底扇从成因机制上可分为两种沉积模式,一种与早期继承性发育坡折带相关,另一种与同沉积坡折带相关;并对两种模式的湖底扇规模与富砂特征进行了对比。以BZ21区为例,在对古地貌背景和三角洲推进形成同沉积坡折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地震追踪、复合微相刻画等手段,建立了BZ21区大型湖底扇群沉积模式,精细刻画了各个湖底扇富砂区和富砂边界,并指明BZ21区、BZ19区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古近系 湖底扇 沉积模式 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泥互层盖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高鹏博 吕丁友 +2 位作者 黄江波 王改卫 王海学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11期115-120,共6页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的最主要原因,砂—泥互层层序中油气垂向富集的主控因素是盖层泥地比和垂向封闭能力。以柴达木盆地为例,提出了应用泥地比判定盖层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构建了柴达木盆地西缘砂泥互层型盖层有效性定量评价图版。通过柴达木盆地油气纵向分布与盖层泥地比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泥地比大于70%时,为有效盖层;当泥地比介于70%~45%时,盖层连通概率明显增加,导致大多数探井出现失利现象;当泥地比小于45%时,基本达到完全连通状态,无法作为盖层封闭油气。大量亚地震断层改变了砂—泥互层盖层的结构,使其形成砂—砂对接渗漏通道,盖层垂向失效,因而建立了应用蒙诺卡罗法定量预测垂向渗漏风险的方法。评价结果表明,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盖层的渗漏几率较大,风险较高;上油砂山组盖层垂向连通率约为2%,连通性较差,风险较低,这与实际勘探结果具有较好的匹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有效性 连通性 垂向封闭性 油气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及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 被引量:16
6
作者 付晓飞 吕丁友 +4 位作者 黄江波 王改卫 孟令东 王海学 贾茹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28,共8页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 为了探讨常规储层和致密储层内断层封闭机理及油气聚集差异性,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为研究对象,从断裂变形机制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储层断裂—盖层耦合封闭机理,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内断层圈闭油气聚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常规砂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碎裂岩和泥岩涂抹,破碎带内发育变形带,断层封闭类型为断层岩;致密火山岩储层内断裂带断层核发育无内聚力角砾岩,破碎带内发育裂缝,断层封闭类型为岩性对接。(2)断层封闭油气具有“漏水桶短板原理”,断层岩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最小断层泥含量分布位置及封闭能力;岩性对接封闭烃柱高度取决于圈闭范围内最大断距和最小断距之差,具有统一油水界面。(3)致密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块状油气藏,油气主要分布在断裂上升盘,且受区域性盖层控制;常规储层断层油气藏一般为层状油气藏,受局部性盖层和断层联合控制即可成藏。结论认为,断—盖耦合封闭机理的认识和油气聚集模式的建立,为不同类型储层断控型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储层 致密储层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断层圈闭 断裂带内部结构 断裂—盖层耦合封闭 油气聚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古地貌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启明 李瑾 +2 位作者 周晓光 刘睿 王改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61,共9页
为解决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恢复石臼坨凸起西南缘的古地貌,研究古凸起、古沟谷、沉积区底型等地貌单元,解析陡坡带不同位置扇体分布规律的差异性,阐... 为解决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西南缘陡坡带东三段沉积体系展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等问题,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恢复石臼坨凸起西南缘的古地貌,研究古凸起、古沟谷、沉积区底型等地貌单元,解析陡坡带不同位置扇体分布规律的差异性,阐明古地貌格局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东三段物源区古地貌呈西部高隆、中部过渡、南部阶地、东部平缓的地貌格局,沟谷大量发育,且发育类型自西向东由深V型向宽缓的U型和W型演化。沉积区古地貌受同沉积断裂控制形成4类沉积底型,并形成洼槽与脊梁相间格局,西部和东部洼槽可容纳空间比中部的大。扇三角洲主要沿古凸起发育的沟谷进入湖盆,在可容纳空间较大的洼槽带分布,具有西部极富集、东部相对富集、中部贫砂的规律。物源区宏观古地貌对应的供给方式控制扇体的发育样式,沟谷规模和数量控制扇体的展布范围,沉积区底型控制扇三角洲富集程度。剥蚀区古沟谷发育且边界断层活动性强形成的洼槽带,是陡坡带寻找富砂沉积体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沟谷 古地貌 沉积底型 控砂作用 石臼坨凸起西南缘 陡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沙三段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亮 牛成民 +2 位作者 杨波 孙和风 王改卫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5-548,共4页
莱州湾凹陷近两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主要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和新近系的明下段。总体上莱州湾凹陷研究程度低,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文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指出... 莱州湾凹陷近两年获重大油气发现,主要位于古近系的沙三段和新近系的明下段。总体上莱州湾凹陷研究程度低,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尚不够深入。文中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莱州湾凹陷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指出莱州湾凹陷存在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系统——沙三段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段为明化镇期。在含油气系统特征分析基础上,指出莱西斜坡带和莱北低凸起潜山带为该含油气系统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有利勘探区带 沙三段 莱州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垦利10-1亿吨级油田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波 牛成民 +2 位作者 孙和风 王亮 王改卫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3,共6页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凹陷,拓展了渤南地区浅层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扩大了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范围,再次证实了凹陷中继承性陡坡带具有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藏的优势条件,对于推动莱州湾凹陷及我国海上其他类似低勘探程度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垦利10-1油田 油藏特征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气藏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吉锋 史浩 +2 位作者 王保全 王改卫 陈国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0,共6页
渤海盆地渤中凹陷BZ21构造区发现了一个10×10~8m^3方级别的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气藏。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对潜山气藏的储集层演化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 渤海盆地渤中凹陷BZ21构造区发现了一个10×10~8m^3方级别的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气藏。根据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成像测井、常规测井、分析化验及地震等资料,对潜山气藏的储集层演化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抬升,形成大型古潜山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在大气淡水淋滤作用下,形成大量溶蚀孔、洞,水沿着早期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孔隙层渗滤,形成顺层岩溶,改善了储层的横向连通性;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层空间类型主要为溶孔、溶洞及裂缝,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是储层的主控因素;碳酸盐岩潜山纵向上可划分为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及深度缓流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碳酸盐岩 潜山气藏 储集空间类型 成岩作用 构造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P道集优化处理的叠前AVA同步反演技术的应用——以KL9构造区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邓吉锋 王改卫 +1 位作者 潘永 李才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1-470,共10页
叠前AVA同步反演技术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但叠前道集作为叠前反演的主要输入数据,CRP道集质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较大。重点开展了CRP道集优化处理研究,对海底电缆(Ocean Bottom Cable,OBC)数据偏移后的CRP地震道集进行去噪、... 叠前AVA同步反演技术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及流体检测,但叠前道集作为叠前反演的主要输入数据,CRP道集质量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较大。重点开展了CRP道集优化处理研究,对海底电缆(Ocean Bottom Cable,OBC)数据偏移后的CRP地震道集进行去噪、去多次波、振幅能量补偿、提高分辨率及道集精细拉平处理,得到高质量且相对保真的地震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前AVA反演,得到一系列和储层、流体有关的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和密度等弹性参数,进行储层及流体综合预测,形成了叠前处理、反演、解释一体化的技术流程。以渤海海域KL9构造区为例,针对CRP道集中存在的远、中、近道能量不均衡、信噪比低和道集未拉平等问题,应用叠前去噪、无速度道集拉平和远近道频谱能量补偿的道集优化处理技术,提高叠前CRP道集品质,开展AVA同步反演。实际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处理后道集的信噪比、分辨率、保真度有明显提高,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叠前反演结果的精度较道集优化处理前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P道集优化处理 叠前AVA同步反演 道集拉平 能量补偿 烃类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层压力系数分析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油气输导体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涂丹凤 牛成民 +2 位作者 钱赓 王改卫 黄振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和圈闭,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为研究目的层,基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4个油田的实测地层压力系数,进而探讨不同地层压力系数条件下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油气输导体系沟通烃源岩和圈闭,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以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为研究目的层,基于层序地层发育特征,分析研究区4个油田的实测地层压力系数,进而探讨不同地层压力系数条件下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地层压力条件下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新近系发育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和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凹陷区—缓坡带的馆陶组与明下段V油组、缓坡带—凸起区的明下段Ⅲ油组以低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凹陷区—缓坡带的明下段Ⅲ油组以高地层压力系数—中等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凸起区以中等地层压力系数—高渗透性储层油气输导体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压力系数 油气输导体系 新近系 中央隆起带 黄河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沙一、二段汇聚体系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启明 黄晓波 +2 位作者 宛良伟 王改卫 徐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7,共8页
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源-汇思想,通过沟道、同沉积坡折带等空间地貌单元的发育样式及其与沉积体系(相类型、相标志和宏观地震相)的时空配置关系分析,阐明了渤海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沙一、二段不同汇聚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结... 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采用源-汇思想,通过沟道、同沉积坡折带等空间地貌单元的发育样式及其与沉积体系(相类型、相标志和宏观地震相)的时空配置关系分析,阐明了渤海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沙一、二段不同汇聚体系对砂体分布的控制。结果表明:凸起东倾末端物源区分为东、西2个次凸,且发育易于风化的碎屑岩和火成岩母岩,具有良好的供源能力;凸起边缘发育单断陡坡型、走向斜坡型、分叉型和缓坡型等4种坡折样式,并且与沟谷共同构成良好的汇聚通道,形成了4种不同的汇聚体系;研究区沉积体系具有"东西分源、南北分带"裙带状分布特征,受不同汇聚体系控制,形成了单断陡坡型扇三角洲、走向斜坡型扇三角洲、分叉型扇三角洲和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等4种富砂差异分配模式,其中陡坡型扇三角洲易于形成断层遮挡和侧向尖灭圈闭,缓坡沟谷型辫状河三角洲易于形成地层超覆圈闭,两者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汇聚体系 砂体展布 沙一、二段 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体系演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代黎明 杨波 +2 位作者 刘晓健 王改卫 崔海忠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4年第4期7-10,153,共4页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分析,根据钻井、地震、古生物、电测曲线等资料对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可以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东一层序、东二层序、东三层序,其中东二层序发育较为完整... 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分析,根据钻井、地震、古生物、电测曲线等资料对渤中西次洼东营组开展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东营组可以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即东一层序、东二层序、东三层序,其中东二层序发育较为完整,进一步细分出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最后识别出东营组各层序单元沉积体系类型并恢复了岩相古地理,渤中西次洼及围区沉积体系主要受来自石臼坨凸起和沙垒田凸起两大物源体系控制,按层序及体系域发育时间分析了本区东营组沉积体系平面展布规律及纵向演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沉积体系 东营组 地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波 曾选萍 +1 位作者 王改卫 孙和风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1期6-9,24,共5页
通过分析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展布、油气输导系统、优质储层展布等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烃源岩分布,晚期走滑活动主导东部油气成藏,温压系统控制油气纵向运移,同时优质储层控制油气... 通过分析莱州湾凹陷烃源岩展布、油气输导系统、优质储层展布等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油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分析表明,构造演化控制烃源岩分布,晚期走滑活动主导东部油气成藏,温压系统控制油气纵向运移,同时优质储层控制油气藏富集。结合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分析,KL10-11复式油气聚集区、东部走滑带是下阶段勘探的主要区域,莱州湾凹陷西南环地区是后期勘探接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莱州湾凹陷 油气聚集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凹陷BZ34-1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涂丹凤 牛成民 +2 位作者 张新涛 钱赓 王改卫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5年第5期67-70,共4页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海域,BZ34-1油藏位于该凹陷北部,整体表现为受两条近东西向大断层控制形成"花状"地堑构造,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将构造复杂化,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研究区油气主要以新...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海域,BZ34-1油藏位于该凹陷北部,整体表现为受两条近东西向大断层控制形成"花状"地堑构造,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发育多条近东西向次级断层,将构造复杂化,为典型复杂断块油藏。研究区油气主要以新近系明下段为主,油藏受砂体控制明显。通过对BZ34-1油藏进行精细解剖,认为新近系明下段长期基准面上升至下降半旋回的转换期或下降半旋回早期为主要勘探层系;通过深入研究油源断层与砂体接触关系,建立了断层-砂体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静态模型来判别砂体的有效性;通过建立适合黄河口凹陷频率衰减烃检技术进行综合类比分析,预测圈闭的含油气性;结合油藏自身特点优化井型和井轨迹,提高钻井成功率。最终在BZ34-1油藏围区部署了3口滚动井,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 600×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凹陷 滚动勘探 复杂断块油藏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黄河口东洼古地貌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延芳 杜晓峰 +1 位作者 王清斌 王改卫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0年第3期20-23,共4页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岩心、壁心等资料,梳理了黄河口东洼渤南低凸起和莱北低凸起物源区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探讨了物源和古地貌(坡折、沟谷)等对沉积砂体富集差异性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古地貌控制作用下的沉积相类型和... 根据最新的三维地震数据,结合钻井、岩心、壁心等资料,梳理了黄河口东洼渤南低凸起和莱北低凸起物源区沙一段沉积时期的古地貌,探讨了物源和古地貌(坡折、沟谷)等对沉积砂体富集差异性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古地貌控制作用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规模。研究表明:渤南低凸起为陡坡型物源,母岩岩性以前寒武系花岗岩为主,易于风化剥蚀,沟谷发育,砂体富集程度高,物源规模大,砂体范围广;莱北低凸起为缓坡型物源,主要发育前寒武系花岗岩、中生界安山岩和中生界凝灰岩,有效物源区面积小,供源能力弱,沟谷不发育,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小。母岩类型是寻找优质富砂储层的关键,水流携带富砂沉积物通过古沟谷通道富集于地貌低势的洼陷区,富砂的辫状河三角洲是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南低凸起 古地貌 古沟谷 坡折带 沉积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