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安林地区晚白垩世塔山岩体特征简介 被引量:4
1
作者 孙卫志 于伟 +1 位作者 王振闽 刘宗彦 《资源与产业》 2012年第5期80-88,共9页
塔山岩体为豫北安林地区(安阳至林县)一套具有多岩类组成的环状超单元侵入体:早期侵入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属富钠钙碱性岩石;晚期侵入为霓辉正长岩、含霓石碱性正长斑岩、碱性花岗岩,属高钾碱性岩。岩浆来源深度大,属壳幔质以幔... 塔山岩体为豫北安林地区(安阳至林县)一套具有多岩类组成的环状超单元侵入体:早期侵入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属富钠钙碱性岩石;晚期侵入为霓辉正长岩、含霓石碱性正长斑岩、碱性花岗岩,属高钾碱性岩。岩浆来源深度大,属壳幔质以幔质为主的重熔岩浆。这期岩浆活动与燕山晚期以伸展构造为主体的太行山陆内造山运动息息相关,同时,又与具有层控特征的安林式矽卡眼岩型铁矿的成生关系密切。除此之外,受塔山岩体控制的矿产还有金、钾长石、蓝石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山岩体 超单元侵入体 伸展构造 高钾碱性岩 安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安林地区构造演化史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宗彦 孙卫志 +3 位作者 徐文超 王振闽 李想 赵留升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103-105,109,共4页
豫北安林地区在长期地史演化过程中,大致经历了8个构造旋回,早期经受过多期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晚期(燕山运动以后)则表现出以伸展构造体制为主,并控制了太行山东麓构造岩浆岩带的演化和安林式层控型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本区构造演... 豫北安林地区在长期地史演化过程中,大致经历了8个构造旋回,早期经受过多期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晚期(燕山运动以后)则表现出以伸展构造体制为主,并控制了太行山东麓构造岩浆岩带的演化和安林式层控型矽卡岩型铁矿的形成。本区构造演化对探讨太行山陆内造山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太古代 赞皇杂岩 拆离滑脱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树底金矿空场法转充填法及绿色矿山建设实践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振龙 李帅 +3 位作者 王新民 王文波 王振闽 于正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9期200-201,204,共3页
为响应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号召,柿树底金矿将工艺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空场法变更为更加安全高效的充填采矿法、建设全尾砂充填系统、进行采空区充填治理和残矿资源回收,有效控制地压活动、保障回采作业安全、最大限度地回收地下矿产资源、实... 为响应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号召,柿树底金矿将工艺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空场法变更为更加安全高效的充填采矿法、建设全尾砂充填系统、进行采空区充填治理和残矿资源回收,有效控制地压活动、保障回采作业安全、最大限度地回收地下矿产资源、实现尾矿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使用、避免了新建尾矿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场法转充填法 全尾砂充填系统 采空区充填治理 绿色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在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振闽 李振龙 +3 位作者 李帅 聂唯 郭勤强 王新民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1期87-93,共7页
对于低品位、缓倾斜的多层金矿脉开采一直是采矿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安全高效且低贫损的成功开采案例极少。柿树底金矿缓倾斜矿体品位极低,多条矿脉分支复合严重,开采技术难度极大,多年的空场法开采遗留了大规模的采空区群,严重威胁深部... 对于低品位、缓倾斜的多层金矿脉开采一直是采矿工作中的难点,目前安全高效且低贫损的成功开采案例极少。柿树底金矿缓倾斜矿体品位极低,多条矿脉分支复合严重,开采技术难度极大,多年的空场法开采遗留了大规模的采空区群,严重威胁深部采场作业的安全,因此,需转型升级为安全高效的充填采矿法。经过多个方案的技术对比,优选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作为主体开采方案,配置凿岩台车、铲运机等机械化装备减少人工成本,采用单步骤间隔回采、非胶结充填工艺等,最大程度降低充填成本,实现了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的安全高效、低贫损和低成本开采。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在柿树底金矿的成功应用,为国内外低品位、缓倾斜、多层金矿脉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 缓倾斜 多层金矿脉 分层充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崤山东北部金矿床“三位一体”成矿特征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振闽 段存基 +5 位作者 白焱 史保堂 侯恩慧 李红松 徐文超 赵春和 《矿产勘查》 2019年第3期493-508,共16页
崤山地区东北部是豫西金矿化集中区之一,虽然已探明金储量远不及小秦岭和熊耳山地区,但其深部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研究金矿与成矿地质体的关系以及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总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对该区金矿深部找矿预测工作有重要意义。对... 崤山地区东北部是豫西金矿化集中区之一,虽然已探明金储量远不及小秦岭和熊耳山地区,但其深部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研究金矿与成矿地质体的关系以及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总结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对该区金矿深部找矿预测工作有重要意义。对区内典型金矿床"三位一体"成矿特征的总结研究表明,区内金矿化类型分为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构造蚀变岩+石英脉型3种。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以龙卧沟、后河小岩株为地表出露标志的隐伏中酸性岩基,成矿构造系统为与崤山太华群变质核杂岩和拆离断层有关的断裂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为变质核杂岩核部的NNW、NEE和NNE向的断裂结构面。在归纳金矿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和找矿预测要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该区金矿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特征 变质核杂岩 找矿预测 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