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滆湖及长荡湖区域磷污染源数值解析与评估
1
作者 洪昕 柳杨 +6 位作者 黄锴 刘颢 马景天 吴几 曹颖 王怡悦 范子武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针对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滆湖、长荡湖区域总磷污染问题,采用流域—区域尺度嵌套的数学模型模拟方法,开展面源磷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性数值模拟与评估,分析了区域内工业、生活、林业三种行业类型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滆湖、长荡湖区域工... 针对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滆湖、长荡湖区域总磷污染问题,采用流域—区域尺度嵌套的数学模型模拟方法,开展面源磷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特性数值模拟与评估,分析了区域内工业、生活、林业三种行业类型面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滆湖、长荡湖区域工业、生活、林业面源磷污染负荷总量为100.32 t/a;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两湖区域面源磷污染高风险区为武进区的武南小流域、宋剑湖小流域、横林小流域和金坛区的华兴小流域、城区小流域;从行业分布特征来看,滆湖、长荡湖区域工业面源磷污染占比最高,生活面源次之,林业面源占比最低,三种类型面源磷排放对区域总磷污染的贡献比为75∶22∶3,工业、生活及林业面源磷污染排放均表现出第三季度明显高于其他季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溯源 磷污染 数值模拟 滆湖 长荡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2b-RAD技术构建凡纳滨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及生长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怡悦 刘红 徐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701-2713,共13页
【目的】构建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筛选出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后续开展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低盐选育凡纳滨对虾为父本,... 【目的】构建凡纳滨对虾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并对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筛选出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后续开展凡纳滨对虾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低盐选育凡纳滨对虾为父本,厄瓜多尔野生凡纳滨对虾为母本,单尾交配,以2个亲本及150个F1代个体为作图群体,通过2b-RAD测序挖掘SNP分子标记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合生长性状表型数据,使用MapQTL 6.0在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对体质量、全长、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等13个生长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筛选QTL区间SNP分子标记附近的基因,经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挖掘生长相关候选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候选基因在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及不同群体间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凡纳滨对虾遗传连锁图谱包括3136个SNPs标记,分布在44个连锁群上;总图谱全长为5430.54 cM,平均图距为1.73 cM。生长性状QTL定位共产生79个生长性状相关QTLs,LOD范围为3.00~11.04,可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9.0%~28.8%。根据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最终筛选出4个生长相关候选基因(TOB2、CRAT、CCT6、KLF4)。4个候选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各组织中均普遍表达,且CCT6、KLF4和TOB2基因在耐低盐选育家系群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常规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其中CCT6基因表达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基于2b-RAD技术构建的凡纳滨对虾遗传连锁图谱鉴定出79个与生长性状相关的QTLs,并筛选出4个与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CCT6、KLF4、TOB2和CRAT)。可见,以2b-RAD技术结合QTL定位能高效、快捷挖掘出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相关候选基因,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长相关功能基因精细定位研究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遗传连锁图谱 QTL定位 候选基因 2b-RAD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三明治”样隔膜在肌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陆小虎 顾海涛 +6 位作者 顾群 陆凤霞 周洁 王怡悦 张永生 张斯璧 袁洪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三明治"样隔膜技术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修补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三明治"样隔膜技术治疗mVSD 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 d^6岁;体重4~... 目的:探讨"三明治"样隔膜技术在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修补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三明治"样隔膜技术治疗mVSD 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 d^6岁;体重4~20 kg。其中4例为多发mVSD,同时合并法洛四联症(TOF)8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20例,房间隔缺损(ASD)1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主动脉缩窄1例。均在心脏停跳后直视下以"三明治"样隔膜技术修补mVSD,心内其他畸形同期完成矫治。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术后呼吸功能不全4例,均治疗痊愈出院;1例合并重症TOF术后发生低心排而自动出院,其余均顺利出院。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示残余分流5例,直径均<3 mm,未处理,术后1年再次复查其中3例残余分流已消失。结论:"三明治"样隔膜技术治疗m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简化了手术过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肌部室间隔缺损 “三明治”样隔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