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3,共8页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英法侵略者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战俘虐待致死的指责,亦难以完全成立。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焚毁圆明园 国际公法 报复的痕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万国公法》 版本问题 清廷 第二次鸦片战争 考异 翻译 国家关系 闭关自守 清政府 中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开玺 耿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8-106,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 2 0世纪 5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在著名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 ,经过近 50年的发展 ,它们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研室教师一贯重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 ,为之编写了一系列的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 2 0世纪 5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在著名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 ,经过近 50年的发展 ,它们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研室教师一贯重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 ,为之编写了一系列的配套教材 ,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研究方向的同时 ,教研室还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师大 中国近现代史 学术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开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共4页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礼仪的感知 ,均使国人对跪拜礼仪进行深刻的反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对跪拜等旧礼俗进行了猛烈抨击 ,而且身体力行 ,以握手、鞠躬代替跪拜与长揖之礼。跪拜礼已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 ,因此废除跪拜礼需要借助政权的力量。 1912年 ,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 ,同时又是国人对中西礼制长期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跪拜礼 清政府 中华民国 社会政治礼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4,共10页
晚清时期,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年龄太小,不能立即亲政,于是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太后理政、听政与垂帘等皇权运作模式。其实,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很快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有误,至少不够准确。所垂之帘,... 晚清时期,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年龄太小,不能立即亲政,于是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太后理政、听政与垂帘等皇权运作模式。其实,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很快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有误,至少不够准确。所垂之帘,只是黄色的纱幔或纱屏;至迟在同治九年六月,两宫太后召见大臣时,即已不再垂帘;听政的地点除了养心殿的明殿或东暖阁,后来又包括养心殿西暖阁、乾清宫西暖阁、西苑勤政殿的东暖阁、颐和园仁寿殿之北楹。严格说来,慈禧共有三次听政或训政,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垂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同之际 两宫皇太后 皇权统治 理政 听政 垂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3,共11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被俘者 圆明园 额尔金 巴夏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怎样才能回归祖国?——论流失文物回归的方法和途径与国际法理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7,共14页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学界看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史实和国际法理,我们认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类型与途径不同,我们的态度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都有追讨的权利。根据情理法理、文物的价值、成功回归的案例、回归的时空条件等情况,应确定先易后难、逐步索还或索赔的基本原则。对于流失海外的各类文物,当务之急,是追讨外国在侵华战争中掠走且至今仍为该国家所据有的这一部分珍贵文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逐步追讨其他部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且几经易手,现持有者根据所在国国内法已享有"合法取得时效",致使原持有者失去追索时限的文物,我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法私法、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道德规范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等多种资源,经由第三方出面,采取"仲裁"、"调停"、"斡旋"、"和解"等较为灵活的方式,尝试追讨流失文物的各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 文物回归 国际法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开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7,共6页
资政院开会期间 ,立宪派议员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资政院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议案。立宪派议员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对许多重要的议案不能始终坚持 ,往往不了了之 ;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意见不... 资政院开会期间 ,立宪派议员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资政院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议案。立宪派议员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对许多重要的议案不能始终坚持 ,往往不了了之 ;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意见不一致 ,行动不协调 ;他们敌视群众运动 ,主张予以镇压 ;他们对时局的影响也因受许多方面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虽然立宪派议员提出的许多议案没有得到实施 ,他们关于实行立宪制度的主张也因而没有能够实现 ,但是这些议案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 ,这些议案的提出 ,对于破除专制思想和动摇清朝专制政府的权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其他立宪派相比 ,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 ;立宪派议员与革命派在改革政治、推翻专制制度和救亡图存方面是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政院 立宪派 立宪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5,共11页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学著作《万国公法》尚未传入中国,清政府也未签署任何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文件。若就事论理,指出清廷违反人道主义是必要的,但责难清政府违反国际法却是没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拥有国际法观念的英法军队对身受重伤的中方非战斗人员清宫太监,不但未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反而加戴镣铐,实施虐待,这种行径与他们标榜的国际法是相违背的。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劫掠文物,是违反他们自己的"国际法"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额尔金 焚毁圆明园 国际法 惠顿 《万国公法》 现代国际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5,共8页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国,决无国家平等的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这些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往往是与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外交礼仪与规矩;而外国方面则不同,它们的外交礼仪要求,虽然有些符合近现代国家关系平等原则和外交惯例,但也有一些则完全违背了其本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惯例,暴露出资本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炮舰政策的侵略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外交礼仪 文化传统 强权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明园收藏及流失海外文物数量别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圆明园在劫掠和焚毁前究竟有多少件文物?之后又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并未作这样明确的区分,只是笼统地宣称有150万件之多,而且众口一词,似为定论。学者相信,圆明园有专门记载所藏文物数量、名称等信息的陈设清册,可能... 圆明园在劫掠和焚毁前究竟有多少件文物?之后又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并未作这样明确的区分,只是笼统地宣称有150万件之多,而且众口一词,似为定论。学者相信,圆明园有专门记载所藏文物数量、名称等信息的陈设清册,可能在英军焚园时一同销毁,也有可能遗失后毁弃,所以今人无法知道文物的确切数量。不过,相关史料证明,圆明园文物是与紫禁城文物一并记录的,清廷并未建有独立成册的圆明园陈设清册,这似乎即是专家学者多年来苦苦寻觅圆明园清册而不可得的根本原因之所在。通过与清宫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与功能的比较,与清漪、静明、静宜三园所藏文物数量的比较,与清宫陈设物品的密度的比较,可以肯定,学界估算的圆明三园陈设物品的数量是不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 收藏及流失文物 陈设清册之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亥前清王朝政权存在合理性的丧失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3,共4页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站在一百年的当口,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还能拿出怎样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呢?一百年的学术研究不可能穷尽辛亥革命的全部内涵,随着研究的进展,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会不断浮现出来,需要给予关注和思考。下面的三篇文章,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凭借百年中国社会嬗变和学术进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的新成果。王开玺教授的文章,从晚清政权合理性入手,分析清廷如何在实际政治运作和舆论批评中丧失其合理性并最终走向覆亡的。这几篇文章都有独到视界,见解也有一定深度,特以笔谈形式编发,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政权 清王朝 理性 视界 王朝更替 政治信念 生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2-70,共9页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臣无外交” 传统外交 近代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园多层间作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开玺 《热带作物研究》 1989年第2期36-38,共3页
椰子—咖啡—益智的多层间作结构模式,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48%,提高空间利用率11%,提高光能利用率1%,提高单位面积产值16倍。
关键词 椰树 间作 咖啡 多层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明园“九洲清晏”与“九州清晏”问题之我见
15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九洲清晏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综览相关史料,该处景名或殿名有"九洲清晏"、"九州清晏"和"九州清宴"三种写法。学界多以"九州清宴"之"宴"为后人记载或印刷之误。但在"九洲清晏"还是"九州清晏"的问题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九洲清晏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综览相关史料,该处景名或殿名有"九洲清晏"、"九州清晏"和"九州清宴"三种写法。学界多以"九州清宴"之"宴"为后人记载或印刷之误。但在"九洲清晏"还是"九州清晏"的问题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笔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疏谬之处,敬请师友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洲清晏 九州清晏 乾隆朝 雍正朝 十景图 当代学者 景中 恩荫 雍正三年 张若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8世纪中俄使团交往礼仪与两国关系
16
作者 王开玺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43-48,共6页
18世纪,俄国多次遣使来华,清廷亦两次遣使赴俄.中俄两国使团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外交礼仪之争.尽管清廷与俄国的交往中表现出希望与俄国和平共处、互谅互让的良好愿望,但俄国却表现出强烈的领土扩张野心和强权政治的真面目,向清廷提出... 18世纪,俄国多次遣使来华,清廷亦两次遣使赴俄.中俄两国使团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外交礼仪之争.尽管清廷与俄国的交往中表现出希望与俄国和平共处、互谅互让的良好愿望,但俄国却表现出强烈的领土扩张野心和强权政治的真面目,向清廷提出领事裁判权的要求,并施以武力的威胁,中俄两国的和平交往开始为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两国关系 交往礼仪 中俄两国 领事裁判权 交往过程 礼仪之争 和平共处 强权政治 领土扩张 中国领土 俄国 清廷 遣使 外交 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论驳上谕风潮述论
17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46,共8页
晚清论驳上谕的风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论驳上谕者皆为恪守君为臣纲政治伦理道德的封建官员,就其性质而言,系对帝王个人言行的劝善规过,未逾封建秩序雷池半步。后一阶段论驳上谕者则多为接受了西方君主立宪论和民主法制... 晚清论驳上谕的风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论驳上谕者皆为恪守君为臣纲政治伦理道德的封建官员,就其性质而言,系对帝王个人言行的劝善规过,未逾封建秩序雷池半步。后一阶段论驳上谕者则多为接受了西方君主立宪论和民主法制思想的立宪派,他们论驳上谕的目的,在于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将帝王言行规束于法制之下,略显阶级之争的色彩。论驳上谕的风潮,是政治的、思想文化的、伦理价值的多种原因共同促发的。它既是传统民贵君轻思想的升华,又是新型政治伦理价值观逐渐取代传统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当时面临危殆局势的惕厉呼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论驳上谕 新型政治伦理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棕杂交组合试验报告 被引量:7
18
作者 陆明金 魏定耀 +3 位作者 王开玺 杨创平 姚若潜 韩联丰 《热带作物研究》 1991年第2期14-21,共8页
通过10年的亲本选择,并将其杂交获得51个组合,分别布置在海南两个不同气候区进行比较试验。经7年的产量和果实组分统计分析,组合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7.78>F0.01=2.37)。在海南南部的南滨农场,有2个优良杂交组合(D×P)年亩产果... 通过10年的亲本选择,并将其杂交获得51个组合,分别布置在海南两个不同气候区进行比较试验。经7年的产量和果实组分统计分析,组合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F=7.78>F0.01=2.37)。在海南南部的南滨农场,有2个优良杂交组合(D×P)年亩产果穗达930公斤以上,比对照高139%,比原群体平均产量高76%。在海南西北部的华南热作研究院,1个优良杂交组合(D×P)年亩产果穗达492公斤,比对照高224%,比原群体平均产量高125%。同一杂交组合在两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量差异极为明显(|t|=9.59>t_(0.01)=2.98)。同一组合在温度较高的南滨农场表现出高产,但在温度较低的华南热作院表现不出相对应的高产。选育出的薄壳型油棕,由于核壳变薄,中果皮增厚,果穗的含油量比厚壳型增加43%。两地选出最优的杂交组合(D×P),平均亩产量都稍超过从马来西亚引进的薄壳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棕树 杂交组合 种子处理 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22,共9页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抵华。从此,封闭的中华帝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外关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至1901年《辛丑条约》... 从清代中外关系中的“礼仪之争”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轨迹王开玺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抵华。从此,封闭的中华帝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外关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至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同外国使团曾就其谒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之争” 半殖民地化 觐见清帝 中外关系 历史轨迹 外国公使驻京 清政府 马戛尔尼使团 总理衙门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统治集团的君主立宪论与晚清政局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97-104,96,共9页
清廷于1906年后进行的预备立宪活动,是继洋务运动、庚辛新政后的最后一次改革自救运动。关于清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君主立宪问题形成的不同认识、议论及其实质,拟另文专论,本文仅就清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君宪论对当时政局的影响,试作管蠡... 清廷于1906年后进行的预备立宪活动,是继洋务运动、庚辛新政后的最后一次改革自救运动。关于清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君主立宪问题形成的不同认识、议论及其实质,拟另文专论,本文仅就清统治集团内部不同君宪论对当时政局的影响,试作管蠡之议,不妥之处,恳望师友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宪 地方督抚 清统治集团 晚清政局 袁世凯 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 张之洞 满族 胡思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