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一本开启性的认识论新著——简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
1
作者
王幼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4期64-64,共1页
王宏维、汪信砚合著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一书,是当前很值得一读的认识论新著。这本“新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导线,以现代科学和科学认识论为背景,在探讨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思维机制的同时,对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进...
王宏维、汪信砚合著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一书,是当前很值得一读的认识论新著。这本“新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导线,以现代科学和科学认识论为背景,在探讨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思维机制的同时,对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并力求揭示两极之间的内在张力,展示主体性与客观性相依相促、兼容互补的关系,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非体系式的理论格局和发展模式,是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认识论
主体性
两极性
方法论
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知
内在张力
现代科学
科学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
2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13,共6页
列宁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于指导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的伟大革命家。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既可以说是这一革命实践经验的超前总结,也可以说...
列宁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于指导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的伟大革命家。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既可以说是这一革命实践经验的超前总结,也可以说是哲学革命为反动政治的崩溃作先导。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本色。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则总是这样那样地对列宁的哲学进行贬低、把它和旧的机械唯物论等同起来。国内也有不同程度地反应。本书固然是为俄国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但决不能因而认为它只是政治著作,其实它也是一部伟大的认识论学术专著。本文着重从认识论就是要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哲学上的中间派别没有第三条独立路线等三个方面扼要阐析了这一宏著的认识论内容、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论思想
唯物主义世界观
经验批判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家
恩格斯
马赫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20-26,共7页
“人”的问题,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谈论的课题。这个课题所以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一方面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另方面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手稿、札记等的发现、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1...
“人”的问题,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谈论的课题。这个课题所以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一方面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另方面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手稿、札记等的发现、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引起的。由于这些早期著作中涉及人和人在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地位问题的篇幅相当大,而且这些篇幅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因而对这些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1844年的《手稿》的评价不一。一些人把《手稿》的观点完全看成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把《手稿》当成纯粹的哲学著作;另一些人则把它当作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马、恩以后的著作只是它的进一步发挥;还有一些人则企图用《手稿》的观点解释《资本论》的内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劝善说教的乌托邦”。这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费尔巴哈哲学
关心人
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黑格尔
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恩格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谈谈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分析
4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17-23,共7页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得了的。本文的目的,只想用简单枚举的办法谈一些关于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一下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得了的。本文的目的,只想用简单枚举的办法谈一些关于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一下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问题。相对和绝对、个性和共性的道理,按毛泽东同志的说法,那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然而,对于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性
同一性
绝对性
斗争性
具体分析
矛盾论
性关系
毛泽东同志
规定性
区别与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实践论》、《矛盾论》中的个别和一般的认识论
5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6期1-9,共9页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写的《实践论》,和同年8月写的《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是对我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哲学概括,它既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上下篇。两个哲学...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写的《实践论》,和同年8月写的《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是对我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哲学概括,它既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上下篇。两个哲学姊妹篇都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
毛泽东同志
矛盾论
理性认识
相结合
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
人类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
6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9-24,共6页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他为人类提供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已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伟大胜利。实践反复证明,人们一旦掌握并运用这个认识工具去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处理时代提出的紧...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他为人类提供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已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伟大胜利。实践反复证明,人们一旦掌握并运用这个认识工具去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处理时代提出的紧迫任务,国家、民族的面貌就会为之一新。马克思给人类提供的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也就是通过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而创立的革命的、能动的认识论,或者可以说是认识论、辯证法、逻辑学三者统一的、辯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
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
能动性
辩证法
旧唯物主义
革命实践
认识过程
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7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7,共7页
自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或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以来,已经整整八十四年了。但是,就现在见到的文章、教材看,对于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究竟包括一个方面?还是包括两个方面?
关键词
唯物论者
唯心论
哲学派别
恩格斯
近代哲学
哲学最高问题
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第二方
不可知论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
8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33-39,共7页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根本上驱散了笼罩在真理观上的迷雾,露出了真理的真面目,原来真理只能是客观的。但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真理是客观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可是,该如何理解客...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根本上驱散了笼罩在真理观上的迷雾,露出了真理的真面目,原来真理只能是客观的。但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真理是客观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可是,该如何理解客观真理呢?至今仍在争论。有同志提出:“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存在于人类经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这个论断中,把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存在对举看,二者似有区别;但就使用了“就是”二字看,二者又似乎无差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物质世界
外部世界
人类经验
唯物论者
客观实在
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性问题
真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适应形势的转变
9
作者
王幼殊
刘松阳
李本先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4-6,共3页
实践是检验是非、真假、正误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在于它以极为丰富的群众斗争实践作为开拓、汲取的源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
实践是检验是非、真假、正误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在于它以极为丰富的群众斗争实践作为开拓、汲取的源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30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费尔巴哈分手的第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马克思
实践观点
理论问题
经验批判主义
恩格斯
实际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0
作者
王幼殊
刘松陽
赖蔭来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1-7,共7页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邦”的干扰和破坏,这个常识问题被搅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揭批林彪、“四人邦”,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达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得...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邦”的干扰和破坏,这个常识问题被搅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揭批林彪、“四人邦”,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达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得不从这个常识问题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
马列主义
客观性
理论
从实际出发
认识论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人邦”为什么要篡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說?
11
作者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14-20,共7页
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运用于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完整地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运用于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完整地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它们之间还有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还必须继续进行革命,即必须继续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以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无产阶级专政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席
相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本开启性的认识论新著——简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
1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4期64-64,共1页
文摘
王宏维、汪信砚合著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一书,是当前很值得一读的认识论新著。这本“新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导线,以现代科学和科学认识论为背景,在探讨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思维机制的同时,对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并力求揭示两极之间的内在张力,展示主体性与客观性相依相促、兼容互补的关系,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非体系式的理论格局和发展模式,是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关键词
现代认识论
主体性
两极性
方法论
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知
内在张力
现代科学
科学认识论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
2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8-13,共6页
文摘
列宁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于指导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的伟大革命家。他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既可以说是这一革命实践经验的超前总结,也可以说是哲学革命为反动政治的崩溃作先导。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有的本色。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则总是这样那样地对列宁的哲学进行贬低、把它和旧的机械唯物论等同起来。国内也有不同程度地反应。本书固然是为俄国当时的政治斗争服务的,但决不能因而认为它只是政治著作,其实它也是一部伟大的认识论学术专著。本文着重从认识论就是要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只有哲学上的中间派别没有第三条独立路线等三个方面扼要阐析了这一宏著的认识论内容、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关键词
认识论思想
唯物主义世界观
经验批判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列宁
不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家
恩格斯
马赫主义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3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20-26,共7页
文摘
“人”的问题,特别是“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近些年来国外谈论的课题。这个课题所以引起许多人的注意,一方面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另方面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著作、手稿、札记等的发现、研究,特别是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引起的。由于这些早期著作中涉及人和人在资本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地位问题的篇幅相当大,而且这些篇幅中的一些观点和表述还没有完全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因而对这些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1844年的《手稿》的评价不一。一些人把《手稿》的观点完全看成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把《手稿》当成纯粹的哲学著作;另一些人则把它当作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马、恩以后的著作只是它的进一步发挥;还有一些人则企图用《手稿》的观点解释《资本论》的内容,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劝善说教的乌托邦”。这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费尔巴哈哲学
关心人
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黑格尔
生产关系
社会关系
恩格斯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谈谈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分析
4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17-23,共7页
文摘
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这是个大题目,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得了的。本文的目的,只想用简单枚举的办法谈一些关于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一下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问题。相对和绝对、个性和共性的道理,按毛泽东同志的说法,那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然而,对于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关键词
相对性
同一性
绝对性
斗争性
具体分析
矛盾论
性关系
毛泽东同志
规定性
区别与联系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实践论》、《矛盾论》中的个别和一般的认识论
5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6期1-9,共9页
文摘
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7月写的《实践论》,和同年8月写的《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是对我国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哲学概括,它既是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上下篇。两个哲学姊妹篇都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关键词
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
毛泽东同志
矛盾论
理性认识
相结合
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
人类认识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
6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9-24,共6页
文摘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马克思逝世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他为人类提供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已在世界上取得了辉煌的伟大胜利。实践反复证明,人们一旦掌握并运用这个认识工具去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处理时代提出的紧迫任务,国家、民族的面貌就会为之一新。马克思给人类提供的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也就是通过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而创立的革命的、能动的认识论,或者可以说是认识论、辯证法、逻辑学三者统一的、辯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关键词
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
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
能动性
辩证法
旧唯物主义
革命实践
认识过程
逻辑学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7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1-7,共7页
文摘
自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或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以来,已经整整八十四年了。但是,就现在见到的文章、教材看,对于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究竟包括一个方面?还是包括两个方面?
关键词
唯物论者
唯心论
哲学派别
恩格斯
近代哲学
哲学最高问题
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
第二方
不可知论者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
8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33-39,共7页
文摘
真理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从根本上驱散了笼罩在真理观上的迷雾,露出了真理的真面目,原来真理只能是客观的。但旧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真理是客观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可是,该如何理解客观真理呢?至今仍在争论。有同志提出:“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存在于人类经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就这个论断中,把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存在对举看,二者似有区别;但就使用了“就是”二字看,二者又似乎无差別了。
关键词
客观性
物质世界
外部世界
人类经验
唯物论者
客观实在
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性问题
真理观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适应形势的转变
9
作者
王幼殊
刘松阳
李本先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4-6,共3页
文摘
实践是检验是非、真假、正误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在于它以极为丰富的群众斗争实践作为开拓、汲取的源泉。列宁曾经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30页)。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同费尔巴哈分手的第一步。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列主义
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
马克思
实践观点
理论问题
经验批判主义
恩格斯
实际工作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0
作者
王幼殊
刘松陽
赖蔭来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3期1-7,共7页
文摘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但是,近些年来,由于林彪、“四人邦”的干扰和破坏,这个常识问题被搅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揭批林彪、“四人邦”,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达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得不从这个常识问题开始。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
马列主义
客观性
理论
从实际出发
认识论
检验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人邦”为什么要篡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說?
11
作者
王幼殊
出处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14-20,共7页
文摘
毛主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运用于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完整地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它们之间还有矛盾,所以无产阶级在取得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还必须继续进行革命,即必须继续进行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以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无产阶级专政
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主席
相适应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一本开启性的认识论新著——简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
王幼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9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思想
王幼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人”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谈谈相对性和绝对性关系的具体分析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实践论》、《矛盾论》中的个别和一般的认识论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马克思对旧的唯物主义的改造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认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 适应形势的转变
王幼殊
刘松阳
李本先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王幼殊
刘松陽
赖蔭来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四人邦”为什么要篡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說?
王幼殊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