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验危机与主体重建——文学史过渡视野中的“陈奂生”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布新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49,共6页
一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过渡阶段具有很大影响的农民形象。长期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史大都将这一人物形象置于启蒙文学传统中,与鲁迅、赵树理等作家笔下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建构起百年新文学农民书写的文学史谱系。尤其是陈奂生“... 一陈奂生是新时期文学过渡阶段具有很大影响的农民形象。长期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史大都将这一人物形象置于启蒙文学传统中,与鲁迅、赵树理等作家笔下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建构起百年新文学农民书写的文学史谱系。尤其是陈奂生“上城”的经历,以其所谓“奴才式的破坏”与“精神胜利法”,被批评家纳入鲁迅以降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奂生 当代文学批评 国民性批判 当代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 启蒙文学 赵树理 农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词典·余华
2
作者 王布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51,共3页
余华(1960.4.3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省海盐人,祖籍山东省高唐县,出生于医生家庭。1968年3月,就读于海盐向阳小学。1973年初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开放,这年暑假开始,大量阅读鲁迅和“十七年”时期的红色文学作品,从此一直... 余华(1960.4.3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省海盐人,祖籍山东省高唐县,出生于医生家庭。1968年3月,就读于海盐向阳小学。1973年初海盐县图书馆重新开放,这年暑假开始,大量阅读鲁迅和“十七年”时期的红色文学作品,从此一直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1973年9月,进人海盐中学读书。197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落榜。1978年3月,由父母安排到武原镇卫生院当牙科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名作家 余华 词典 阅读兴趣 1968年 “十七年” 中国当代 向阳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过渡状态”中的文艺界“拨乱反正”——以1975-1983年为论述中心
3
作者 王布新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6,共9页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 文艺界"拨乱反正"通常被当作政治"拨乱反正"的构成部分来研究,双方既合谋共生又相互背离的复杂关系被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以重返历史现场与史料重读的方式,将其重新放置到1975年至1983年前后文学史的"过渡状态"中加以考察,对其发生的时间范围和历史进程提出新的看法。重新厘清文艺界"拨乱反正"的历史过程,既对新时期文学史的论述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反思文学史分段研究及其理论局限具有范式重构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界“拨乱反正” 过渡状态 话语转换 形式探索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