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翔宇 季欣杰 +6 位作者 王雪莲 龙安燃 王峥宇 杨子慧 宫香伟 姜英 齐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6-712,共17页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分析玉米淀粉糊化特性与热特性,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玉米最佳施肥量,为完善玉米高品质的农田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不稳、产质难以协同等问题,于201...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氮肥对春玉米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分析玉米淀粉糊化特性与热特性,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玉米最佳施肥量,为完善玉米高品质的农田栽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针对东北地区春玉米产量不稳、产质难以协同等问题,于2015年在辽宁省铁岭县蔡牛镇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建立长期定位试验,于2021—2022年研究了2种秸秆还田方式(旋耕秸秆还田,RTS;翻耕秸秆还田,PTS)和5个施氮水平(0、112、187、262和337 kg hm^(-2))下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RTS处理相比,PTS处理籽粒产量提高6.09%,且增加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直链/支链淀粉,有效降低脂肪含量,促进玉米淀粉的糊化与回升。同时,PTS处理的糊化焓(?H)增加14.09%,有利于优化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和组织度。相比耕作方式,施氮对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糖含量的影响更为显著,262 kg hm^(-2)的施氮量使其达到最大值。与不施氮相比,氮肥处理下的玉米籽粒粗蛋白、粗脂肪、蔗糖、可溶性糖、直链淀粉的含量和直链/支链淀粉增幅分别为17.99%~31.20%、3.19%~14.91%、32.88%~45.41%、13.93%~23.73%、6.80%~21.02%和10.26%~33.77%。但过高施氮(337 kg hm^(-2))会削弱玉米淀粉和脂肪含量,降低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导致玉米淀粉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破损值下降,影响玉米淀粉加工过程中糊化。施氮使玉米淀粉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分别升高1.42%和6.79%,有助于提高食品的黏稠性、口感和烹饪稳定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籽粒总淀粉含量与峰值、谷值及最终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蛋白质含量则与这些指标呈显著负相关。此外,不同耕作方式与氮肥施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籽粒蔗糖含量、淀粉热焓特性及糊化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证明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与品质。综上所述,翻耕秸秆还田(PTS)配施262 kg hm^(-2)氮肥,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促进玉米籽粒淀粉积累,改善热特性与糊化特性,从而实现春玉米品质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玉米 籽粒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深度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峥宇 廉宏利 +4 位作者 孙悦 马梓淇 田平 齐华 姜英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6-646,共11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旋耕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深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在3年(2016—2018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秸秆旋耕还田10 cm(S1D1)、20 cm(S1D2)、30 cm(S1D3)和秸秆移除旋耕10 c... 为研究秸秆还田旋耕深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深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关系,在3年(2016—2018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秸秆旋耕还田10 cm(S1D1)、20 cm(S1D2)、30 cm(S1D3)和秸秆移除旋耕10 cm(S2D1)、20 cm(S2D2)、30 cm(S2D3)6个处理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旋耕深度(D)及其与秸秆处理(S)交互作用(S×D)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含量,0~20 cm土层S1D1、S1D2处理SOC含量较S1D3处理高1.2%~16.0%,而20~40 cm土层S2D3处理SOC含量最高。旋耕深度、秸秆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含量、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在0~40 cm土层,D1、D2旋耕深度下秸秆还田处理NO-3-N含量比秸秆移除处理平均提高46.9%和34.9%,NH+4-N含量平均降低31.6%和4.4%。在各旋耕深度下,S1处理0~20 cm土层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S2处理,20~3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S2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SOC、土壤全氮(TN)与NO-3-N、NH+4-N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pH、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S1D1相比,S1D2对0~20土层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0~40 cm土层SOC、TN含量影响更明显。综上所述,秸秆旋耕还田20 cm可改善0~40 cm土层养分水平,提高土壤酶活性,推荐为东北春玉米产区农田土壤培肥的合理秸秆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旋耕 还田深度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