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南海北部栉江珧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于非非 钟智明 +6 位作者 牛素芳 杜晓东 许开航 林子腾 张颖懿 王家晋 刘漫玲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4-503,共10页
为了解南海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部分序列对7个群体共191个栉江珧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600 bp长的序列中,共检测到113个核苷... 为了解南海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OⅠ(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基因部分序列对7个群体共191个栉江珧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600 bp长的序列中,共检测到113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了73个单倍型。南海北部栉江珧总体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996)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0.0257),但L1组内6个群体(汕头、阳江、湛江、海口、琼海、北海)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133—0.928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33—0.0045)。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支系图将7个群体划分为L1和L2(防城港群体)两大类群,但L1组单倍型并未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F_(st)分析显示, L1组内6个群体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0200—–0.0055, P>0.05),但L1组与L2组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F_(st)=0.8729—0.8821, P<0.01)。L1组的Tajima’s D检验(D=–2.3190, P=0)和Fu’s F_s检验(F_s=–26.8316, P=0)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明显的单峰分布; L2组的Tajima’s D检验(D=–1.4320, P=0.0565)为不显著负值, Fu’s F_s检验(F_s=4.9540, P=0.9620)为不显著正值。以上数据说明, L1组和L2组栉江珧可能已经分化为两个群体, L1组内6个群体具有频繁的基因交流,导致了较高的遗传同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江珧 南海北部 遗传多样性 CO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翅目昆虫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家晋 廖菘凯 +1 位作者 黄家豪 陈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7-174,共8页
鞘翅目为昆虫纲最大的一个目,许多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研究和揭示鞘翅目昆虫发生的内在机制、种群繁衍和适应性进化等成为保护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鞘翅目昆虫由于交配、产卵、取食和生活方法... 鞘翅目为昆虫纲最大的一个目,许多种类是农业、林业、果树和园艺作物的重要害虫,研究和揭示鞘翅目昆虫发生的内在机制、种群繁衍和适应性进化等成为保护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鞘翅目昆虫由于交配、产卵、取食和生活方法等生命活动的多样性、特异性,使得鞘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机制十分复杂、多样。对鞘翅目昆虫性别决定基因特性、重要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分子级联互作、性别决定基因在鞘翅目昆虫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影响性别决定的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鞘翅目昆虫性别决定的调控、种群繁衍、数量动态和进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种群繁衍 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基因 级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榕树对榕透翅毒蛾生长发育及取食偏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廖菘凯 黄家豪 +4 位作者 卢隆鑫 林浩宇 王家晋 梁甜 陈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3-103,共11页
【目的】探究榕透翅毒蛾对不同榕属植物的寄主偏好性和选择性,为榕透翅毒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4种榕透翅毒蛾寄主植物(黄金榕、高山榕、垂叶榕、小叶榕)为对象,分析榕透翅毒蛾取食不同榕树叶片后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量... 【目的】探究榕透翅毒蛾对不同榕属植物的寄主偏好性和选择性,为榕透翅毒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4种榕透翅毒蛾寄主植物(黄金榕、高山榕、垂叶榕、小叶榕)为对象,分析榕透翅毒蛾取食不同榕树叶片后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榕树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龄期存在差异,黄金榕5~7龄,高山榕、小叶榕和垂叶榕6~8龄;垂叶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而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在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的每一龄级,以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体长、体质量和排泄物鲜质量最大;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2~7龄头壳宽最宽(1龄头壳高山榕最宽);黄金榕和高山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垂叶榕和小叶榕;幼虫取食黄金榕的榕透翅毒蛾雌成虫寿命最长,而取食高山榕的雄成虫寿命最长,雌成虫预卵期最短,单雌产卵量最多;1~4龄幼虫取食黄金榕的5龄幼虫更偏爱取食高山榕,而取食其他3种榕树的5龄幼虫寄主偏好性不明显。【结论】榕透翅毒蛾对4种榕树的偏好性和选择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黄金榕和高山榕比垂叶榕和小叶榕更适合榕透翅毒蛾幼虫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透翅毒蛾 榕属植物 发育历期 存活率 取食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鳞翅目昆虫性别决定与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廖菘凯 王家晋 +1 位作者 毛新杰 陈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5年第5期193-202,共10页
昆虫的性二型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的差异和性别鉴定方法,不仅能加强对物种进化关系的理解,还能为遗传调控控制害虫种群和资源昆虫的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综述了鳞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在卵、幼... 昆虫的性二型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性别的差异和性别鉴定方法,不仅能加强对物种进化关系的理解,还能为遗传调控控制害虫种群和资源昆虫的有效利用提供新思路。本研究综述了鳞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机制以及在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阶段的性别鉴定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鳞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通过级联效应进行调控;鳞翅目昆虫性别鉴定通常针对蛹和成虫,鉴定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和技术发展,光谱分析、分子标记等技术的应用为性别鉴定开辟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和优化鳞翅目昆虫的性别鉴定技术,为鳞翅目昆虫性别鉴定、进化与系统发育、性别关键基因的筛选、特异显性致死基因的不育和种群密度调控技术等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昆虫 性别决定 性别鉴定 性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