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定佑 陈俊斌 何小燕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 临床分析 AMCH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静注甲钴胺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定佑 朱飞奇 +2 位作者 魏本君 陈俊斌 李兴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23期100-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静注甲钴胺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对照组,42例患者实施早... 目的探讨早期静注甲钴胺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83例,随机分为两组,41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对照组,42例患者实施早期静注甲钴胺联合针灸治疗为观察组,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下降,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0.6±4.2)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8.4±3.9)μmol/L],观察组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评分[(91.4±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3.1±6.9)分],观察组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78.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静注甲钴胺联合针灸是治疗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效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钴胺 针灸 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定佑 朱飞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0期45-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的172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和633例疑... 目的通过对结核性脑膜炎病例的统计和分析,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诊断的172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例和633例疑似病例的临床资料,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检验后,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进行多元分析。结果多因素结果筛选出头痛发热、脑积水或脑梗死、脑脊液压力升高、糖和氯化物同时降低、腺苷脱氨酶(ADA)升高是结核性脑膜炎确诊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由于临床症状、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等不典型,极易误诊.应针对其重点表现因素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给予抗结核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相关因素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认知损害各亚型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邓洁 王定佑 杨江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各亚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差异,分析其在M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MCI患者127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47例(AD组)及43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MCI组分为遗忘型MCI(a-MCI)42例,...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各亚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差异,分析其在MC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MCI患者127例(MCI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47例(AD组)及43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MCI组分为遗忘型MCI(a-MCI)42例,血管型MCI(V-MCI)54例,帕金森病型MCI(PD-MCI)31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NSE水平,与2年随访NSE比较,记录MCI向AD的转化率。结果 MCI组、AD组及正常对照组NSE分别为(16.5±6.3)μg/L、(29.5±8.2)μg/L、(6.4±2.4)μg/L,MCI和AD组与正常对照组NSE比较均差异显著(P<0.01),AD组明显高于MCI组(P<0.01)。入院时MCI组中a-MCI[(11.3±3.7)μg/L vs(15.7±5.8)μg/L,P<0.05]、V-MCI[(25.3±5.1)μg/L vs(32.5±8.9)μg/L,P<0.01]、PD-MCI[(12.9±4.9)μg/L vs(20.7±6.4)μg/L,P<0.01]NSE均较2年随访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时期,V-MCI和PD-MCI与a-MCI的N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随访a-MCI、V-MCI、PD-MCI转化为AD的概率分别为66.7%、36.8%、25.0%,a-MCI与V-MCI和PD-MCI转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SE在MC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逐渐升高,结合临床神经系统检查,血清NSE可能为MCI早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神经元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阿尔茨海默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联合辛伐他汀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Lp-PLA2的影响作用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志 邓旭辉 王定佑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3期83-85,共3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对患者Lp-PLA2(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组... 目的探讨黄连素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对患者Lp-PLA2(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出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辛伐他汀组,予以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治疗,予以联合组辛伐他汀+黄连素片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浆Lp-PLA2水平均较辛伐他汀组低(P<0.05)。联合组发病后随访6个月的症状再发率为3.33%,低于辛伐他汀组的21.67%(P<0.05)。结论黄连素、辛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能够降低患者血浆Lp-PLA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辛伐他汀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LP-PL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