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nity3D的无人机蜂群作战可视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婧羽 胡晓阳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2期13-15,共3页
对于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使用三维交互程序开发引擎Unity3D在计算机平台上开发了无人机蜂群作战场景可视化的仿真应用,实现了该作战过程中逼真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增加分析人员的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对于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使用三维交互程序开发引擎Unity3D在计算机平台上开发了无人机蜂群作战场景可视化的仿真应用,实现了该作战过程中逼真的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增加分析人员的真实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UNITY3D 无人机 蜂群作战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摇指在陕西筝曲中的演奏运用——以《望秦川》为例
2
作者 王婧羽 王小平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期61-62,共2页
《望秦川》是陕西筝派较有代表性的现代筝曲,由景建树先生和王中山先生创作。这首乐曲从陕西梆子乐演变而来,充满黄土高坡的悲怆和高亢。既有浓郁的陕西筝派特色,又不乏现代筝曲艰繁的技巧。其中,摇指的运用表现了陕西筝派独有的音乐特... 《望秦川》是陕西筝派较有代表性的现代筝曲,由景建树先生和王中山先生创作。这首乐曲从陕西梆子乐演变而来,充满黄土高坡的悲怆和高亢。既有浓郁的陕西筝派特色,又不乏现代筝曲艰繁的技巧。其中,摇指的运用表现了陕西筝派独有的音乐特色,将陕西筝派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在摇指技艺手法的分析基础上,对《望秦川》进行解读,结合陕西筝派的特点分析摇指技法的运用,并在筝曲《望秦川》中进行总结。这可以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技巧和魅力,还可以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更加完美地去演绎这首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筝 摇指 陕西筝曲 《望秦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娟姗牛β-酪蛋白A2纯合基因型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唐运萍 伏蓉 +6 位作者 李会民 孙蕊仙 司华新 王婧羽 杨发光 丁立 隋世燕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26,共6页
为了筛选出A2A2基因型娟姗牛,组建A2型奶牛育种核心群,为A2牛奶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从云南欧亚乳业公司鹤庆有机牧场核心群选取385头娟姗牛进行尾静脉采血,提取血液中基因组DNA,检测浓度和纯度后,将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并送公司测序,... 为了筛选出A2A2基因型娟姗牛,组建A2型奶牛育种核心群,为A2牛奶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从云南欧亚乳业公司鹤庆有机牧场核心群选取385头娟姗牛进行尾静脉采血,提取血液中基因组DNA,检测浓度和纯度后,将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并送公司测序,同时对血清中β-酪蛋白的含量进行检测。经不同公司各自使用不同引物进行检测,结果一致。在所有娟姗牛中,检测到3种基因型:A2A2基因型198头、A1A1基因型29头、A1A2基因型158头;3种基因型奶牛分别占51.43%、7.53%和41.04%,A2基因频率达71.95%。娟姗牛β-酪蛋白的平均含量为5.58μg/mL,A2A2型和A1A2型奶牛的β-酪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A1A1型奶牛(P<0.05),但是A2A2型和A1A2型奶牛之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通过DNA测序检测突变位点核苷酸能够鉴定出A2A2基因型娟姗牛,β-酪蛋白含量测定不能分辨出A2A2型和A1A2型娟姗牛。与ELISA蛋白检测方法相比,DNA测序法具有快速准确、成本较低等优点,可作为牛群分型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娟姗牛 Β-酪蛋白 A2基因型 基因分型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对H_(2)O_(2)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蕊仙 唐运萍 +3 位作者 杨礼莲 伏蓉 王婧羽 隋世燕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35期1-4,14,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对H_(2)O_(2)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GN细胞,分为空白组、H_(2)O_(2)组和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各组均常规培养24 h,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H_(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对H_(2)O_(2)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GN细胞,分为空白组、H_(2)O_(2)组和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各组均常规培养24 h,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H_(2)O_(2)组加入250μmol/L H_(2)O_(2)作用6 h;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分别加入50、100、150μg/mL美洲大蠊小肽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250μmol/L H_(2)O_(2)作用6 h。采用CCK-8法检测空白组、H_(2)O_(2)组和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分别预处理6、12、24 h的细胞存活率,并比较各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均预处理12 h)细胞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表达。结果H_(2)O_(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空白组(P<0.05)。预处理6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与H_(2)O_(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处理12、24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H_(2)O_(2)组(P均<0.05)。与预处理6 h比较,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预处理12、24 h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均<0.05);预处理12、24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H_(2)O_(2)组细胞MDA、NO、ROS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H_(2)O_(2)组比较,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MDA、NO、ROS表达均降低(P均<0.05),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能够减轻H_(2)O_(2)诱导的KGN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以50μg/mL作用12 h为最佳预处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小肽 过氧化氢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人卵巢颗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