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戊己丸对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鹤飞 强伟杰 +8 位作者 杨庆 李玉洁 翁小刚 王娅杰 李琦 蔡维艳 陈涛 朱晓新 陈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5-271,共7页
目的寻找诊断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乙酸加束缚应激法建立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动物模型;采用大鼠结肠运动指数(MI)、2 h内排出的粪粒数以及玻璃小球排出时间评价大鼠结肠的运动能力;观察PI-IBS模型大鼠... 目的寻找诊断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乙酸加束缚应激法建立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动物模型;采用大鼠结肠运动指数(MI)、2 h内排出的粪粒数以及玻璃小球排出时间评价大鼠结肠的运动能力;观察PI-IBS模型大鼠的形成以及戊己丸对其的治疗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PI-IBS大鼠脑和结肠组织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胃动素(MTL)、神经肽Y(NPY)、P物质(SP)、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胆囊收缩素(CCK)水平。结果成功建立PI-IBS大鼠模型。模型大鼠体重降低;摄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多;出现稀便和无定形软便;自主运动量减少;结肠MI显著增加(P<0.05);大鼠排出的粪粒数显著增加(P<0.05);玻璃小球排出时间显著缩短(P<0.05)。戊己丸治疗7 d后能够明显改善以上症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I-IBS大鼠脑组织中的CGRP、SS和VIP水平显著增加(P<0.05),NPY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戊己丸给药可以显著降低CGRP、SS和VIP浓度水平(P<0.05),显著升高NPY浓度水平(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I-IBS大鼠结肠组织中的CCK、NPY、MTL、SS和VIP均显著降低(P<0.05);戊己丸给药能够显著升高CCK和VIP水平(P<0.05)。结论戊己丸可通过调节IBS大鼠脑和结肠组织内多种脑肠肽的水平用来治疗IBS,这些可被调节的异常变化的脑肠肽可以成为潜在的诊断和治疗IBS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脑肠肽 戊己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枣现代研究开发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74
2
作者 陈熹 李玉洁 +6 位作者 杨庆 陈颖 王娅杰 翁小刚 李琦 朱晓新 王新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3期687-691,共5页
大枣在《神农本草经》属上品,味甘平。可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近年来,对大枣的研究范围广泛,成果卓著。本文就近10年大枣的品种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收集总结了近年来以大枣为主要... 大枣在《神农本草经》属上品,味甘平。可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和百药。近年来,对大枣的研究范围广泛,成果卓著。本文就近10年大枣的品种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收集总结了近年来以大枣为主要原料的药品、保健品、食品的研究开发情况等,为相关研究提供近一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枣 品种资源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娅杰 朱晓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7-201,共5页
[A Review]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hronic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and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Serotonin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brain-gut axis neurotransmitter,which plays an importa... [A Review]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chronic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and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unclear. Serotonin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brain-gut axis neurotransmitter,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sensation and secretion. Serotonin is closely associatied with IBS and regarded as one of the therapeutic targe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ed investigations in the recent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素 结肠疾病 功能性 发病机制 5-羟色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韩淑娴 王春淼 +7 位作者 李玉洁 杨庆 翁小刚 陈颖 蔡维艳 李琦 朱晓新 王娅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4-119,126,共7页
血管外膜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积极参与者,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AS病灶形成之前,血管外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滋养管增生等炎症反应,可能启动或加速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 血管外膜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积极参与者,其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AS病灶形成之前,血管外膜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血管滋养管增生等炎症反应,可能启动或加速AS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外膜组织、细胞成分在AS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AS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基于外膜炎症的AS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外膜 炎症 炎性细胞 外膜成纤维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的分化--促进多发性硬化症髓鞘再生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丽 李琦 +9 位作者 杜欣珂 冉庆森 孙立东 杨庆 李玉洁 陈颖 王娅杰 翁小刚 蔡维艳 朱晓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2,共7页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持续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典型病理特征,尤其以神经系统持续衰退导致慢性脱髓鞘轴突病变引起的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持续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和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典型病理特征,尤其以神经系统持续衰退导致慢性脱髓鞘轴突病变引起的继发-进展型MS(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SPMS)最为难治。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神经细胞参与MS的疾病进程,但在CNS中主要负责炎症反应调节和髓鞘再生的分别为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和少突胶质祖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在MS患者病灶部位发现具有MG M1/M2极化失衡和OPCs分化受阻导致的髓鞘再生障碍的现象,以往研究通常把MG的极化失衡和OPCs分化受阻当成两个独立的现象。但近期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交互式作用,MG极化失衡是导致OPCs分化受阻的核心机制之一,而OPCs也可反作用于MG,两者共同影响髓鞘的再生过程。在MS的治疗上,目前临床上治疗MS的药物只能对症治疗,无法根治MS。探索新的药物研发方向是目前MS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就“从极化到分化”这一领域进行综述,聚焦于通过靶向MG极化失衡从而促进OPCs的分化和髓鞘再生的新策略,以期为MS及其他以CNS组织修复障碍为共同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治疗 髓鞘再生 小胶质细胞极化 少突胶质祖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极化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周冰冰 李玉洁 +10 位作者 李琦 杨庆 翁小刚 陈颖 王娅杰 郭琰 刘栩岑 巩仔鹏 阚晓溪 张瑞杰 朱晓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8-1173,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血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炎症是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而与炎症发生关系最紧切的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近几年随着对As炎症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巨噬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发病机制一直是血管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炎症是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而与炎症发生关系最紧切的细胞是单核-巨噬细胞。近几年随着对As炎症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巨噬细胞极化分型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巨噬细胞可分为M1型和M2型,一般认为M1型(经典活化型)为促炎亚型,分泌促炎因子,因此促进As的进展;而M2型(替代活化型)为抑炎亚型,可以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其有可能延缓As发展进程。该文就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以及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等予以综述,并展望中药在防治As中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极化 M1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maejasmine B通过调节细胞乳腺癌自噬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对VEGFA促血管生成信号的敏感性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琦 阚晓溪 +9 位作者 尹婕 孙立东 王娅杰 李玉洁 杨庆 肖红斌 陈颖 翁小刚 蔡维艳 朱晓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44-744,共1页
目的探究瑞香狼毒提取物瑞香B(chamaejasmineB,ICJ)抗乳腺癌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根据前期研究提示,重点聚焦其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原位乳腺癌模型探究ICJ抗乳腺癌的药效;通过基质凝胶塞实验、Transwell、内皮细胞毛细血... 目的探究瑞香狼毒提取物瑞香B(chamaejasmineB,ICJ)抗乳腺癌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根据前期研究提示,重点聚焦其对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原位乳腺癌模型探究ICJ抗乳腺癌的药效;通过基质凝胶塞实验、Transwell、内皮细胞毛细血管成管实验和主动脉环实验,进一步观察ICJ对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ICJ对于细胞自噬的影响;免疫共沉淀、Western印迹法和RT-PCR分别检测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通过原位乳腺癌模型,我们首次证明了ICJ对乳腺癌具有显著抗血管生成作用。基质凝胶塞实验进一步验证了ICJ的体内疗效。基于共培养模型,通过Transwell、成管和主动脉环实验,证明ICJ有效抑制肿瘤-HUVEC的新生血管。在机制层面,ICJ对HUVEC细胞凋亡影响较小,LC3Ⅰ/Ⅱ比值升高,LC3点状分布,Beclin-1上调,明显诱导自噬。此外,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ICJ通过与LC3结合,进而抑制VEGFR2水平,其抗血管生成效果与自噬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ICJ可通过VEGFR2减弱促血管生成信号,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有潜力成为乳腺癌抗血管生成化疗的补充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maejasmineB 抗血管生成 化疗疗法 乳腺癌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发展过程中自噬与凋亡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阚月一 王娅杰 +6 位作者 李琦 李玉洁 杨庆 翁小刚 陈颖 蔡维艳 朱晓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6-112,共7页
肿瘤细胞的增殖受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自噬和凋亡同属程序性死亡的两种形式,两者在形态、功能上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存在诸多联系,其均与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和调控相关。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自噬的细胞学调控,及其... 肿瘤细胞的增殖受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调控,自噬和凋亡同属程序性死亡的两种形式,两者在形态、功能上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存在诸多联系,其均与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和调控相关。本文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自噬的细胞学调控,及其与凋亡相关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旨在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为研究细胞自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肿瘤相关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思路与线索。此外,还将探讨自噬和凋亡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并展望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蛋白 BECLIN1 P53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炎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及中药治疗策略 被引量:8
9
作者 强伟杰 陈颖 +6 位作者 蔡维艳 杨庆 李玉洁 李琦 王娅杰 翁小刚 朱晓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本文综述了神经炎症与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和体内外模型,并结合中医对"脑病&qu... 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炎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主要特征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性因子的水平升高。本文综述了神经炎症与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和体内外模型,并结合中医对"脑病"的认识,总结多种中药提取物及其单体化合物阻止小胶质细胞活化、抑制神经炎症的药理作用和机制,为逐步揭示中医治疗脑病"证-方-药"的相关规律、特征,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和开发防治脑病的新药物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炎症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己丸单次与多次给药对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紫玉 巩仔鹏 +9 位作者 王娅杰 董宇 董李晋川 陈颖 杨庆 蔡维艳 李琦 翁小刚 郭雨轩 朱晓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3,共11页
目的测定戊己丸中10个活性成分单次给药和多次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其在正常大鼠和慢性内脏高敏感肠易激综合征(CVH-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乳鼠结肠球囊刺激法制备CVH-IBS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内脏... 目的测定戊己丸中10个活性成分单次给药和多次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其在正常大鼠和慢性内脏高敏感肠易激综合征(CVH-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乳鼠结肠球囊刺激法制备CVH-IBS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价。单次或多次灌胃给予戊己丸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点从颈静脉采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血浆中10个戊己丸活性成分的血药浓度,比较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CVH-IBS大鼠内脏敏感性增强。与单次给药相比,多次给药正常与模型大鼠达峰时间(t_(max))均提前。单次给药后模型与正常大鼠的差异可正向验证前期实验结果。多次给药后与正常大鼠相比,模型大鼠体内戊己丸活性成分血药浓度峰值(C_(max))、曲线下面积(AUC_(0-t))、总清除率(Cl)发生显著改变。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C_(max)显著升高,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二氢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C_(max)显著下降;盐酸黄连碱、表小檗碱AUC_(0-t)显著升高,盐酸巴马汀、二氢小檗碱、盐酸药根碱、吴茱萸碱、吴茱萸内酯AUC_(0-t)显著下降;盐酸黄连碱、吴茱萸内酯Cl明显升高,表小檗碱Cl显著降低。盐酸巴马汀、芍药内酯苷t_(1/2)明显降低;盐酸药根碱V_(d)显著升高。模型大鼠多次给药和单次给药相比较,黄连活性成分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表小檗碱、二氢小檗碱C_(max)明显降低;盐酸药根碱Cl明显降低。白芍活性成分芍药苷t_(1/2)明显下降,Cl明显上升。结论戊己丸中活性成分在正常大鼠、CVH-IBS大鼠、戊己丸治疗后期的CVH-IBS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与IBS治疗早期肠道屏障被破坏和治疗后期肠道屏障修复、药物肝肠循环蓄积作用以及肝酶的活性等代谢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己丸 肠易激综合征(IBS) 乳鼠结肠球囊刺激法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己丸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郭雨轩 郭诗韵 +8 位作者 朱晓新 李玉洁 陈颖 杨庆 李琦 王娅杰 蔡维艳 梁洞泉 翁小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3-178,共6页
戊己丸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中医经典方,由黄连、白芍、吴茱萸3味药组成,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戊己丸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动物模型有效,可减轻病理损伤、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具有镇痛、抗炎、止泻、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 戊己丸是治疗肠道疾病的中医经典方,由黄连、白芍、吴茱萸3味药组成,具有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戊己丸对多种消化道疾病动物模型有效,可减轻病理损伤、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具有镇痛、抗炎、止泻、抗溃疡等多种药理作用。课题组一直致力于戊己丸的现代科学研究,包括戊己丸复方配伍机理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等的研究,从戊己丸的处方来源、化学成分、剂型、现代药理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对戊己丸的现代研究进展作总结归纳,探讨其药效物质基础及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戊己丸的现代开发研究及临床优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发挥戊己丸经典复方的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己丸 化学成分 药理研究 临床应用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通过增强免疫共抑制信号改善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欣珂 冉庆森 +9 位作者 李琦 刘丽 孙立东 杨庆 李玉洁 陈颖 翁小刚 王娅杰 蔡维艳 朱晓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83-783,共1页
目的探究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EAE)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髓少突细胞糖蛋白(MOG35-55)诱导雌性C57BL/6小鼠神经炎症和髓鞘脱失,并重点分析急性期内给药组和模型组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病理结构。... 目的探究双氢青蒿素(DH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EAE)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髓少突细胞糖蛋白(MOG35-55)诱导雌性C57BL/6小鼠神经炎症和髓鞘脱失,并重点分析急性期内给药组和模型组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病理结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免疫应答功能。Western印迹法和qRT-PCR分别检测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EAE模型小鼠相比,用DHA治疗的小鼠脊髓损伤更小,炎症细胞浸润更少。从机制层面看,DHA增强了脾细胞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抗原4(CTLA4)和程序性细胞死亡1(PD1)的表达。此外,DHA上调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的表达和转录信号转导激活因子1(STAT1)的磷酸化。结论 DHA可通过STAT1/SOCS3途径,上调T细胞CTLA4和PD1的表达,改善EAE模型小鼠病理症状。本研究提示出DHA作为多发性硬化症治疗药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抗原4 程序性细胞死亡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对高果糖诱导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3
作者 李梦婷 董李晋川 +10 位作者 陈颖 张红 杨紫玉 杨庆 刘丽 闫思超 蔡维艳 李琦 翁小刚 王娅杰 朱晓新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4期1952-1959,共8页
目的:分析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血清代谢物变化,探讨青蒿素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紊乱的机制。方法:检测正常组、高果糖饮食组、青蒿素组及阳性药组小鼠血清葡萄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 目的:分析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血清代谢物变化,探讨青蒿素改善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紊乱的机制。方法:检测正常组、高果糖饮食组、青蒿素组及阳性药组小鼠血清葡萄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HPLC-Q-TOF MS)对各组小鼠血清进行代谢轮廓分析,进一步根据单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青蒿素显著降低了高果糖饮食诱导的小鼠血清三酰甘油上升。各组代谢轮廓出现改变。筛选出正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42个,负离子模式下差异代谢物45个。亚油酸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转导,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等重要通路发生了显著改变。结论:青蒿素可以使高果糖饮食导致的代谢紊乱有所恢复,主要涉及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果糖 青蒿素 小鼠 脂质代谢紊乱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 代谢组学 代谢轮廓 差异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