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一核两联三环”教学模式探究——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增霞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9-72,共4页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本文立足学习任务群,提出小学语文“一核两联三环”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核心任务,联结学习资源、生活经验,通过“理解文本,学习方法”“迁移阅读,习得方法”“语言表达,运用方法”三个环节,... 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本文立足学习任务群,提出小学语文“一核两联三环”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核心任务,联结学习资源、生活经验,通过“理解文本,学习方法”“迁移阅读,习得方法”“语言表达,运用方法”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课内外文本,完成从阅读向表达的跨越,从而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教学模式 一核两联三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处理黄粉虫蛹对管氏肿腿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胡尊瑞 吴晓云 +2 位作者 迟全元 赵梅婷 王增霞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7-192,共6页
中间寄主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寄生蜂繁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对中间寄主进行处理以抑制其发育,保证其有充足的营养满足子代寄生蜂发育所需。本文研究了在0℃和2℃条件下中间寄主黄粉虫蛹体内营养物质蛋白质、总糖、海藻糖、糖原含量等随处理... 中间寄主的营养状况是影响寄生蜂繁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对中间寄主进行处理以抑制其发育,保证其有充足的营养满足子代寄生蜂发育所需。本文研究了在0℃和2℃条件下中间寄主黄粉虫蛹体内营养物质蛋白质、总糖、海藻糖、糖原含量等随处理时间的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表皮硬化程度以及肿腿蜂的寄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寄生蜂寄生率与中间寄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变化,与表皮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变化。推荐2℃作为中间寄主处理的适宜温度,处理时间为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氏肿腿蜂 黄粉虫蛹 低温冷藏 生理生化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一流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伟东 段海明 +7 位作者 毕亚玲 黄保宏 武德功 张轶辉 杜军利 王增霞 张享享 程昕昕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5期15-18,共4页
为适应新农科建设要求,针对传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核心作用与内涵,以智慧农业驱动植物保护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从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模式、打造智慧实践基地和铸就智... 为适应新农科建设要求,针对传统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智慧农业的核心作用与内涵,以智慧农业驱动植物保护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从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模式、打造智慧实践基地和铸就智慧师资等方面探索植物保护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植物保护专业 一流人才 培养路径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标准的构建——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保宏 王增霞 +1 位作者 武德功 杜军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9期277-279,共3页
遵循PDCA质量管理理论和SMAR原则,并结合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的实际,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例,采用现场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围绕农学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时... 遵循PDCA质量管理理论和SMAR原则,并结合安徽省高校农学类专业的实际,以安徽科技学院农学类专业为例,采用现场调研、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围绕农学类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农科时代农学类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标准,对农学类专业质量(过程质量、阶段质量和最终质量)监控标准进行闭环管控与持续改进,已在组织管理、目标监控、过程监控、质量监控标准、社会声誉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达到了持续改进与不断提升农学类专业质量的目的,3年试点运行总体良好。这些标准促进了农学类专业内涵的发展,培育了与安徽省各高校相适应的新农科时代背景下农学类专业的优势特色,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了农学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学类专业 专业质量 监控标准 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轶辉 黄保宏 +5 位作者 毕亚玲 武德功 段海明 杜军利 黄伟东 王增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1期149-152,共4页
大数据技术为植物保护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机遇。该文从传统专业的改造、时代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植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将一切数据化、预测思维应用、强化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评价诊断、新思维... 大数据技术为植物保护创新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机遇。该文从传统专业的改造、时代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植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将一切数据化、预测思维应用、强化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评价诊断、新思维组建师资队伍等措施,以期加强植保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植物保护 创造性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教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昆虫学实践教学改革与规范化考核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增霞 张轶辉 +4 位作者 杜军利 段海明 黄保宏 黄伟东 毕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第14期157-159,共3页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在安徽科技学院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工作的推动下,结合安徽省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探索,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以...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在安徽科技学院建设安徽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工作的推动下,结合安徽省地域特点,对农业昆虫学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和探索,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昆虫学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昆虫学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规范化 考核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周期对高粱蚜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武德功 詹秋文 +5 位作者 黄保宏 王增霞 黄伟东 毕亚玲 刘长仲 杜军利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1-518,共8页
【目的】为了探索光周期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种群生命表。【方法】利用培养皿离体叶片法,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2L∶22D,6L∶18D,8L∶16D,12L∶12D,14L∶10D,18L∶6D和20L∶4D)下饲... 【目的】为了探索光周期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种群生命表。【方法】利用培养皿离体叶片法,在不同的光周期条件(2L∶22D,6L∶18D,8L∶16D,12L∶12D,14L∶10D,18L∶6D和20L∶4D)下饲养高梁蚜,测定其体重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在12L∶12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体重差(成蚜体重减去刚出生12 h内时的体重)和下代新生蚜体重最高(分别为0.485和0.043 mg);在18L∶6D光周期时体重差和下代新生蚜体重值最低(分别为0.242和0.018 mg)。在14L∶10D,12L∶12D,8L∶16D和6L∶18D光周期时高粱蚜的若虫存活率和成虫生殖力显著高于18L∶6D和2L∶22D时;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净增殖率(R0)为25.90~88.14头/雌,在12L∶1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大,在2L∶22D光周期时的净增殖率最小。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rm)为0.325~0.407;生命表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高粱蚜的最适光照时数为9~11 h。【结论】光周期对高梁蚜种群参数有显著的影响,光周期9~11L∶13~15D最适合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光照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高粱蚜种群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蚜 光周期 生命表参数 繁殖力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军利 武德功 +2 位作者 黄保宏 黄伟东 王增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7期1772-1779,共8页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豆科植物重大害虫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的猎食能力,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4±1)℃,湿度(70%±10%),14h光照∶10h黑暗(14hL∶10hD),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豆科植物重大害虫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的猎食能力,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4±1)℃,湿度(70%±10%),14h光照∶10h黑暗(14hL∶10hD),针对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分别设置了7个豌豆修尾蚜的密度梯度进行捕食试验,分析了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能力差别较大,异色瓢虫雌成虫和4龄幼虫对豌豆修尾蚜的捕食能力较强,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217.39和196.08头·日-1;处理蚜虫的时间较短,分别为0.004 6和0.005 1d。异色瓢虫各个生育阶段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不同生育阶段的异色瓢虫对豌豆修尾蚜的寻找效应随着蚜虫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日最大捕食量 捕食能力 寻找效应 蚕豆 处理时间 瞬时攻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武德功 陈青 +5 位作者 詹秋文 黄保宏 杜军利 黄伟东 舒英杰 王增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548-1555,共8页
为了探讨温度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室15~30℃温度范围下,测定并计算了高粱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高粱蚜种群在30℃逃脱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无具体数据分析;高粱蚜... 为了探讨温度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室15~30℃温度范围下,测定并计算了高粱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高粱蚜种群在30℃逃脱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无具体数据分析;高粱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显著缩短(P<0.05),在15~28℃内发育历期为5.63~12.13d,存活率为88%~94%,15℃下若虫的存活率最高,而28℃下存活率最低;体重差及F1代体重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高粱蚜的平均寿命为11.76~48.47d,生殖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15~28℃范围内,高粱蚜的种群净增殖率为42.60~80.56,其中24℃时最高,28℃时最低(42.60);平均世代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在0.160~0.339,24℃时最高,在15~2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内禀增长率显著升高,由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推测高粱蚜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4~26.85℃。以上结果说明,高粱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可能导致高粱蚜种群动态上升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4~26.85℃,因此当环境温度处于此温度区间时,需实时进行高粱蚜的预测预报,为高粱蚜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蚜 发育 种群生命表 内禀增长率 生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蛾黑卵蜂转录组及化学感受相关基因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婉 徐琢 +6 位作者 杨文俊 毛燕 盛龙玉 杜军利 武德功 王增霞 黄保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4-277,共14页
寄生蜂在寻找寄主、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植物和寄主的化学信息物质的影响。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多种害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夜蛾黑卵蜂雌、... 寄生蜂在寻找寄主、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植物和寄主的化学信息物质的影响。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多种害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夜蛾黑卵蜂雌、雄成虫的头部和腹部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16 238条unigenes。通过NR、NT、KO、KOG、Swiss-Prot、PFAM和GO 7个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从NR数据库中筛选获得62个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化学感受基因与其他膜翅目昆虫中发现的化学感受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学感受基因在头部高表达,表明头部器官在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CSP1和IR1在成虫腹部高表达,可能与成虫交配、产卵和性信息素的识别等行为有关。本研究将为揭示夜蛾黑卵蜂寄主搜寻和觅食行为化学生态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为研发夜蛾黑卵蜂天敌引诱剂、增强夜蛾黑卵蜂的田间防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蛾黑卵蜂 化学感受基因 转录组测序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独生子女的几种异常心理 被引量:1
11
作者 薛瑞芙 王增霞 《当代教育科学》 1999年第10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异常心理 家庭教育环境 逆反心理 中小学生 健康成长 虚荣心理 心理异常 个性心理特征 少年儿童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安全与检验》课程安排与授课方式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伟东 段海明 +1 位作者 王增霞 毕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2期136-137,共2页
该文以安徽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专业为例,分析了《农产品安全与检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该课程的课程安排与授课方式,以期为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动植物检疫 农产品安全 课程安排 授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