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教传统与宋代理学家“温柔敦厚”诗学审美理想的生成
1
作者 王培友 薛振宇 《北方论丛》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 传统儒家“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向后世“温柔敦厚诗学观”的发展、定型,表征着儒家政教传统对于文学艺术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由“尚中”“尚和”观念发展而来的儒家“中庸”思想、与其同样有着“尚中”“尚和”基因的“诗言志”“比兴”传统,以及由孔子提出而得到后儒发挥的“兴观群怨”诗教传统等,均与“温柔敦厚《诗》教观”紧密相关。宋代理学家在承继汉唐诸儒“温柔敦厚审美理想”的同时,于众多方面发挥、转移了其主要观点,并在他们的诗歌书写中得到较为充分的表达:理学家诗人在作者感情、态度等方面推崇中和、中节而不过分;其理学诗作重视诗歌讽谏和感兴志意作用,强调以理、礼、性、道、仁等“节之”,关注“情性”及“心性存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教 宋代 理学 温柔敦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理学:“象物比德”话语与诗性表达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培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37-46,共10页
中国古老的“象物比德”的文化传统,为宋代理学家所承继和展开。理学家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象物比德”之“物”的范围,拓展了“德”的种类和内容,发展了“比德”“取象”的方法。理学家对于“象物比德”话语的多方探讨,在其理... 中国古老的“象物比德”的文化传统,为宋代理学家所承继和展开。理学家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象物比德”之“物”的范围,拓展了“德”的种类和内容,发展了“比德”“取象”的方法。理学家对于“象物比德”话语的多方探讨,在其理学诗创作或者书写中得到较为全面地表达。两宋理学家诗人依托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事件等来书写或者表达天地、万物、实践主体等“物”的德性品质或者性理特征,外显为理学诗的独特表达方式并成为其重要的形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象物比德 理学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宋理学“发明”话语流变及其典型形态考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培友 《北方论丛》 2022年第1期73-87,共15页
"发明"备受汉唐儒者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阐释方法,因之而成为儒学阐释传统重要的方法论来源。"发明"受到了宋代理学家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发明"之于理学,虽然表征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 "发明"备受汉唐儒者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阐释方法,因之而成为儒学阐释传统重要的方法论来源。"发明"受到了宋代理学家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发明"之于理学,虽然表征为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和阐释路径、方法,但就其目的性而言则具有共同性。两宋理学之"发明"因其涉及实践主体对于物理、义理、性理等问题的认知、体验和践履,因而具备了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等品格,也就顺乎自然地成为理学家诗人书写或者创作理学诗的重要表达方式。受到理学家"发明"诸方法影响而创作的某些理学诗类型,自然就具有了与文人诗截然不同的诗歌风貌。对两宋理学"发明"话语涵蕴与理学诗表达方式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为我们深入探讨中西方共同存在的"哲学"与"诗"的会通问题等,提供新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亦可为探讨新时期儒学创新性转化提供方法论的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 理学诗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元理学的“尊德性”及其诗歌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培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83-97,共15页
宋元理学"尊德性"话语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始儒家典籍中的"德""性"等文献记载;北宋"宋学"诸贤的心性主张;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释心性学说。宋元"尊德性"之"尊&quo... 宋元理学"尊德性"话语的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于三方面:原始儒家典籍中的"德""性"等文献记载;北宋"宋学"诸贤的心性主张;隋唐至北宋时期的道、释心性学说。宋元"尊德性"之"尊",自战国至宋代并无变化,为"敬重""推崇""重视"之意;其"德性"涵蕴,主要有"德性"为"天之正理""道体""心体""性体"等。朱熹认为"尊德性"与"道问学"并无高低之分;但陆九渊门人后学则以"尊德性"概括其学说要旨,"尊德性"因之而起到了统领、统摄其它话语范畴的作用;朱陆弟子进而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陆九渊、朱熹学说的重要特征。稍后的真德秀、魏了翁、吴澄、许衡等,则从"尊德性"或"道问学"入手而调和朱陆,故宋末至元此两者又呈现为互相融合的特质。宋元理学的"尊德性"话语,在理学诗写作中得到重视,其主题诗歌类型有四,即:对性、道、德、天理等理学本体论重要范畴的书写或表达,对心性存养主题的书写或表达,对明理、明心、发明本心等理学内容的书写或表达,对"格物致知""格物明心"等内容的书写或表达。宋元"尊德性"主题诗歌类型,连同其它理学诗主题类型一起,共同表征为此期理学诗的特有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理学 尊德性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宋理学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之历史客观存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培友 《北方论丛》 2018年第6期50-57,共8页
两宋理学家的理学实践和诗学实践,都是作为统摄道德实践主体、社会实践主体和诗学实践主体于一身的理学家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理学基本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具备历史客观存在的学理基础。基于这一认识,从对"范畴"概念的界定出... 两宋理学家的理学实践和诗学实践,都是作为统摄道德实践主体、社会实践主体和诗学实践主体于一身的理学家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理学基本范畴的诗学表达问题具备历史客观存在的学理基础。基于这一认识,从对"范畴"概念的界定出发,对两宋理学的范畴的生成、数量等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从理学家诗论、理学诗选本诗评和理学家的理学诗书写等层面,考察、论证了在宋代文化史上两宋理学家的理学基本范畴,具备诗学表达的历史客观存在性。以此为切入点,可以立足理学诸范畴的发育、传播及流变,来探讨其在两宋诗人诗学观念及诗歌创作实践的呈现问题,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诗学 历史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邵雍“击壤体”的体式特征及其诗坛反响
6
作者 王培友 《北方论丛》 2020年第1期67-78,共12页
“击壤体”及其诗派是客观历史存在,但“击壤体”并非在南宋末年才形成。作为重要的理学诗之诗歌范型,“击壤体”具有“达理”“闲适”“切理”等诗歌特征,其题材、内容及主题等非常丰富。“击壤体”诗作表达方式有多种构型,其诗歌形态... “击壤体”及其诗派是客观历史存在,但“击壤体”并非在南宋末年才形成。作为重要的理学诗之诗歌范型,“击壤体”具有“达理”“闲适”“切理”等诗歌特征,其题材、内容及主题等非常丰富。“击壤体”诗作表达方式有多种构型,其诗歌形态亦有不受韵律、句式所限等属性特征。宋人在学习、模仿“击壤体”的重心及其取向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由此,“击壤体”在中国哲理诗发展史上具备了重要的诗歌范式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击壤体” 哲理诗 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学“发明”的宋元理学诗表达方式及其文本形态
7
作者 王培友 《北方论丛》 2023年第4期58-68,共11页
理学之“发明”,因其涵涉实践主体对于物理、义理、性理等问题的认知、体验和践履,因而具备了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等品格,故必然成为宋元时期理学家诗人书写或者创作理学诗的基本表达方式。基于理学“发明”的理学诗书写,外显为宋元... 理学之“发明”,因其涵涉实践主体对于物理、义理、性理等问题的认知、体验和践履,因而具备了体验性、审美性、实践性等品格,故必然成为宋元时期理学家诗人书写或者创作理学诗的基本表达方式。基于理学“发明”的理学诗书写,外显为宋元时期理学诗的三种基本表达方式:直接解释、阐释理学话语以作“发明”;藉“物”而以考索、注疏或说明而作“发明”;“格物致知”以作“发明”。基于理学“发明”的上述三种理学诗表达方式,表征为宋元时期理学诗的若干种典型文本形态,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理学诗 发明 表达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与诗词关系考论
8
作者 王培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7年第5期52-56,共5页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 北宋前中期富民阶层在经济政治"新变"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这一阶层的某些属性决定了富民必然有诗词消费需求。富民阶层的精神需求与群体心态,对诗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富民阶层需要而写作的诗词,随之具有了某些较为固定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民阶层 诗词 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