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4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国栋
1
作者 王国栋 《中国书画》 2009年第4期129-129,共1页
王国栋,1949年生于河北河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麒麟书画院院长、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先后在河北、广东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北京、香港和新加坡艺术馆收藏。出版有《王国栋作品集》等五部。
关键词 王国栋 协会会员 美术家 作品集 研究员 艺术馆 新加坡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栋
2
作者 王国栋 《中国书画》 2009年第5期133-13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驾驶汽车避撞极限研究
3
作者 王国栋 刘立 +3 位作者 孟宇 杜海平 白国星 顾青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 精确计算不同避撞控制策略的极限避撞距离是自动驾驶汽车避撞决策与控制的基础。为厘清差动制动控制对避撞距离的影响,探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能力,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本研究基于非线性车辆集成动力学和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极限避撞距离计算方法。首先,建立了非线性7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Pacejka轮胎模型。进一步地,基于上述模型构建了极限避撞距离求解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最优控制问题。然后,设计了高斯伪谱法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最后,分析了转向控制、制动控制、转向和制动集成控制、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的极限避撞距离,并与基于质点模型计算和CarSim测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转向和差动制动集成控制能够进一步减少自动驾驶汽车的避撞距离,显著提高其避撞能力;本研究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极限避撞距离的计算精度和避撞决策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汽车 车辆集成动力学 避撞控制 避撞极限 高斯伪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合成碳氟骨架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4
作者 王国栋 李钲 +4 位作者 陈日耀 黄雪红 杨宇 陈晓 金延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接触角测量等手段对在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与配体摩尔质量比条件下制备的P(VDF-co-CTFE)-g-PSS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磺酸钠成功接枝在碳氟主链结构上,所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扫描电镜显示阳离子膜表面的相分离形态;在130℃反应7 h制得的阳离子膜的吸水率为80.02%,膨胀率为8.89%,离子交换容量达4.54 mmol/g,电导率为0.50 mS/cm。文中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在高盐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 均相 阳离子交换膜 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污水回用装置运行的对策
5
作者 王国栋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47-50,68,I0003,共6页
某石化企业经过20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BAF(曝气生物滤池)+MMF(多介质过滤器)+UF(超滤)+RO(反渗透)”为核心的污水回用工艺。在污水回用应用过程中BAF、MMF、UF、RO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整改建议。为了污... 某石化企业经过20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以“BAF(曝气生物滤池)+MMF(多介质过滤器)+UF(超滤)+RO(反渗透)”为核心的污水回用工艺。在污水回用应用过程中BAF、MMF、UF、RO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整改建议。为了污水回用装置的稳定运行,其核心工艺必须是成熟或经过充分现场试验验证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多介质过滤器 超滤 反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和一号关键核安全技术研发
6
作者 郑明光 汤搏 +7 位作者 严锦泉 史国宝 常华健 曹克美 匡波 余凡 王国栋 张琨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55-361,共7页
基于当前各类能源技术基础和核电技术发展水平判断,核能是社会清洁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安全高可靠性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是未来30年内的主力机型。本文围绕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基于当前各类能源技术基础和核电技术发展水平判断,核能是社会清洁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安全高可靠性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机组是未来30年内的主力机型。本文围绕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阐述了通过解决“高功率核燃料冷却难”“超高温熔融物滞留难”和“高温高压高放射性包容难”三大关键技术难题,来保证从设计上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可能性或进一步降低核电批量化建设的核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和一号 非能动安全 大型先进压水堆 高余热导出 熔融物堆内滞留 放射性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分割和特征融合的车辆重识别算法
7
作者 张迪 王国栋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4年第1期23-30,52,共9页
针对车辆重识别算法受类内差异性和类间相似性干扰,细粒度特征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全局与局部信息,基于卷积和自注意力机制的车辆重识别算法。采用双分支架构对车辆语义进行编码,更好地捕捉车辆信息,为了增强局部语义信... 针对车辆重识别算法受类内差异性和类间相似性干扰,细粒度特征提取不充分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全局与局部信息,基于卷积和自注意力机制的车辆重识别算法。采用双分支架构对车辆语义进行编码,更好地捕捉车辆信息,为了增强局部语义信息的提取,针对不同维度上的注意力模块,通过设计全局局部交互模块,将全局信息更好地融入局部特征。在公开数据集VeRi 776与VehicleID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分割 信息融合 车辆重识别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8
作者 王国栋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10期4-6,共3页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能够推...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能够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我们要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 深度融合 科研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驱动力量 企业为主体 钢铁工业发展 科技创新的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雨截流的分流制排水体制下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设计
9
作者 王国栋 《水利技术监督》 2025年第3期206-209,285,共5页
为实现龙岗河流域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目的,采取“以排口为中心,管网为基础,大排查为手段,目标为导向”的方法,坚持“系统治理、流域统筹”治水思路。在管网排查基础上,提出构建封闭污水系统、开放雨水系统、高效截流系统、全域补水系统... 为实现龙岗河流域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目的,采取“以排口为中心,管网为基础,大排查为手段,目标为导向”的方法,坚持“系统治理、流域统筹”治水思路。在管网排查基础上,提出构建封闭污水系统、开放雨水系统、高效截流系统、全域补水系统的目标,并以此为指引,梳理出一系列工程措施。工程实施后成效显著,为初雨截流的分流制排水体制下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质增效 初雨截流 排水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油包水乳状液流动规律及液阻效应
10
作者 贾磊磊 钟立国 +5 位作者 王国栋 户昶昊 宫宇宁 尚策 栾政萱 刘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4-670,679,共8页
含有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油在喉道剪切作用下易和水相形成油包水乳状液,产生液阻效应,堵塞地层导致油井产量急剧降低。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微观孔隙流动模拟技术,研究了原油黏度、含水率、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等因素... 含有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油在喉道剪切作用下易和水相形成油包水乳状液,产生液阻效应,堵塞地层导致油井产量急剧降低。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和微观孔隙流动模拟技术,研究了原油黏度、含水率、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等因素影响下,油包水乳状液在复杂多孔介质内的流动规律和液阻效应。结果表明,随含水率增加,油包水乳状液的液阻效应增强,导致启动压力梯度增加。当原油黏度为550 mPa·s、乳状液含水率为20%~50%、岩心渗透率为300×10^(-3)μm^(2)时,油包水乳状液的启动压力梯度为12~37 MPa/m。原油黏度对高黏油(550 mPa·s)乳状液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更大,乳状液粒径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对低黏油(<30 mPa·s)乳状液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更显著。由于液阻效应,水滴在喉道入口处聚集并发生聚并,使油包水乳状液中水滴粒径变大。油包水乳状液粒径与喉道直径比值越大,分散相(水滴)通过喉道时的渗流阻力越大。油包水乳状液的毛细管数越小,液阻效应导致渗流阻力的增加倍数越大。计算表明,当毛细管数为9.9×10^(-4)(低黏油)、乳滴粒径与喉道直径比为2.5或10.0时,液阻效应导致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喉道时的渗流阻力增加到孔隙中流动渗流阻力的7倍或35倍。研究结果明确了油包水乳状液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液阻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层原油渗流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油包水乳状液 含水率 液阻效应 启动压力梯度 渗流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早熟棉花不同水分下临界氮稀释曲线的构建与验证
11
作者 张雨鑫 吕宁 +3 位作者 高志建 李全胜 张亚黎 王国栋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1-744,共14页
[目的]基于临界氮浓度(Nc),构建不同水分条件下早熟棉花氮营养指数(NNI)、氮吸收量(N_(upt))和累积氮亏缺量(N_(and))模型,为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提供快捷准确的方法,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和2022年在新疆石河子市进行... [目的]基于临界氮浓度(Nc),构建不同水分条件下早熟棉花氮营养指数(NNI)、氮吸收量(N_(upt))和累积氮亏缺量(N_(and))模型,为棉花氮素营养诊断提供快捷准确的方法,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方法]田间试验于2021和2022年在新疆石河子市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为当地主栽早熟品种‘新石K-18’。试验采用完全区组设计,设置4个灌溉水量(W):中度亏缺(W1,3000 m^(3)/hm^(2))、轻度亏缺(W2,3750 m^(3)/hm^(2))、正常水分(W3,4500 m^(3)/hm^(2))、水分盈余(W4,5250 m^(3)/hm^(2));5个氮素(N)水平:0、225、262.5、300、337.5 kg/hm^(2),记为N0、N1、N2、N3和N4,共20个处理。出苗后第60、75、90、105、120天,取棉株样品,分为茎、叶和铃,吐絮后棉铃又分为铃壳、棉籽、皮棉,测定干物质量和氮浓度。在吐絮期调查棉花株数、单株结铃数、单铃重,以及皮棉产量和衣分。以植株干重与含氮量构建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Nc),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对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基于Nc,建立棉株氮营养指数、氮吸收量、累积氮亏缺量模型,用于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棉花氮素最佳用量推荐。[结果]棉花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棉花产量、氮含量均随灌水与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棉与皮棉产量均以W3N3处理最高,分别为5892与2747 kg/hm^(2)。W1~W4各水分条件下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R~2分别为0.999、0.912、0.952、0.974,RMSE分别为0.284、0.280、0.243和0.269,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基于Nc的氮营养指数、氮吸收量与累积氮亏缺量模型,对不同水分条件滴灌棉花氮营养状况的诊断结果均表明N3 (300 kg/hm^(2))为最适施氮水平。综合棉花产量与氮含量,中度水分亏缺条件(W1)下的最佳施氮量为262.5 kg/hm^(2),轻度亏缺、正常水分和水分盈余(W2、W3和W4)条件下均为300 kg/hm^(2)。[结论]建立的滴灌棉花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和基于该模型建立的氮营养指数、氮吸收量和累积氮亏缺量模型,能够精准预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滴灌棉花的氮素营养状况,为棉花氮营养诊断和高效施氮管理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滴灌 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 氮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信号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利斌 牛军鹏 +9 位作者 王国栋 谢玉花 张琛 郁志芳 谢兵 张秋勤 郑贺云 原瑞鸿 耿新丽 张绍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6,共16页
糖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提升至关重要,其含量、种类和比例决定水果的甜度和风味,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水果的接受程度。糖不仅是植物的碳源和能量来源,还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胚胎形成、种子萌发、果实营养生长及... 糖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提升至关重要,其含量、种类和比例决定水果的甜度和风味,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水果的接受程度。糖不仅是植物的碳源和能量来源,还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调控果实生长过程中的胚胎形成、种子萌发、果实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等。果实中的可溶性糖主要以蔗糖、果糖、葡萄糖和山梨醇为主,不溶性糖主要为淀粉。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的合成、运输、代谢和含量变化,受酶、基因、转录因子、转运蛋白、激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调节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代谢的植物激素主要为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乙烯(Ethylene,ETH)、赤霉素(Gibberellins,GA)、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s,BR)、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褪黑素(Melatonin,MT)等。果实颜色是果实品质的关键特征之一,对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至关重要,主要受花青素、类胡萝卜素积累或叶绿素降解的影响;糖代谢与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合成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该文综述了糖代谢及其信号转导在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糖信号转导机制与激素、色素的调控关系,可为水果果实品质改变和采后贮藏保鲜研究以及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信号 果实发育 成熟 激素 色素 信号转导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呛咳反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3
作者 沈招华 王国栋 +2 位作者 陈潇卿 李冬 李慧丽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0,90,共5页
目的调查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呛咳反射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 目的调查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呛咳反射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纵向研究,了解其发生呛咳反射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COX回归模型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呛咳反射的预测价值。结果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呛咳反射发生率为31.33%;吸烟史、术前体位训练、卧位角度、应用舒芬太尼、术前放疗是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呛咳反射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经验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9,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吸烟史、术前体位训练、卧位角度等均为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发生呛咳反射的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能准确预测呛咳反射发生情况,护理人员可据此制订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 术后 呛咳 人工气道 影响因素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根霉EPS分批发酵的温度分段控制工艺
14
作者 秦国正 张明芮 +3 位作者 李贵文 西传虎 方雪 王国栋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优化黑根霉胞外多糖(EPS)发酵条件,以获得黑根霉EPS发酵最优工艺,为后续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材料保障。方法:响应面法(RSM)考察前段发酵时间(变温时间)、后段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对EPS产量的影响,预测EPS分批发酵最优... 目的:优化黑根霉胞外多糖(EPS)发酵条件,以获得黑根霉EPS发酵最优工艺,为后续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材料保障。方法:响应面法(RSM)考察前段发酵时间(变温时间)、后段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3个因素对EPS产量的影响,预测EPS分批发酵最优工艺。结果:RSM结果显示,各因素按照对响应值的影响顺序为:发酵时间>后段发酵温度>前段发酵时间。发酵时间(P<0.001)、后段发酵温度(P=0.015)对EPS产量的影响显著。预测EPS发酵最优工艺为:前段发酵时间58.018 h,后段发酵温度26.984℃,发酵时间143.193 h,EPS产量为0.891 g/L。为验证工艺可靠性,结合设备条件和控制能力,将验证工艺条件优化设置为:前段发酵时间58 h,后段发酵温度27℃,发酵时间143 h。经验证,EPS产量为0.889 g/L。结论:通过RSM优化工艺,可以获得黑根霉EPS发酵最优工艺,实验重复性好,是一个稳健、可控和高产的工艺技术方案,可为后续药理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材料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根霉 胞外多糖 分批发酵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杨鹏 王国栋 +3 位作者 李万总 黄思洋 周明慧 刘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程序模拟结果,研究PCS环腔空气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换热现象,论证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PCS环腔下降段空气到达导流板尾部区域后,大部分空气折流180°进入上升段,沿导流板向上流动,少量空气沿冷却面继续向下流动。在无导流板区域,加热面传热方式以偏自然对流类型为主,加热面热流密度沿高度方向基本不变。在有导流板区域,PCS环腔上升段存在明显的入口效应,加热面热流密度呈现迅速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安全壳安全分析程序计算值和试验值符合良好,适用于模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过程。研究结果验证了大型非能动核电厂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也丰富了空气混合对流换热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导流板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空气混合对流换热 程序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能区分水印或内容篡改的脆弱水印算法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国栋 刘粉林 +1 位作者 刘媛 姚刚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49-1354,共6页
针对目前脆弱水印算法大多无法区分水印被篡改还是内容被篡改的问题,本文基于多重水印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区分水印或内容篡改的脆弱水印算法.该算法由子块的主要DCT系数生成恢复水印,将其嵌入到偏移子块的次低位;待恢复水印嵌入后,将恢复... 针对目前脆弱水印算法大多无法区分水印被篡改还是内容被篡改的问题,本文基于多重水印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区分水印或内容篡改的脆弱水印算法.该算法由子块的主要DCT系数生成恢复水印,将其嵌入到偏移子块的次低位;待恢复水印嵌入后,将恢复水印作为子块内容的一部分生成认证水印,将其嵌入到子块的最低位.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抵抗量化攻击的同时,不仅能准确定位图像内容被篡改的位置,而且能区分是水印被篡改还是图像内容被篡改,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内容被篡改的区域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水印 混沌 篡改定位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烟测试用于评价建筑烟控系统的讨论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国栋 霍然 +1 位作者 易亮 周允基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2005年第1期25-27,共3页
烟气是火灾中导致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 ,建筑的消防系统中必须包括有一个良好的烟气控制系统。目前在国内烟气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评判一般是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来得到 ,而对于超出规范范围的建筑 ,大都是利用数值模拟来给出其烟控系统的... 烟气是火灾中导致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 ,建筑的消防系统中必须包括有一个良好的烟气控制系统。目前在国内烟气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评判一般是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来得到 ,而对于超出规范范围的建筑 ,大都是利用数值模拟来给出其烟控系统的有效性评判 ,极少通过现场烟气实验来对烟控系统进行测试 ,且国内尚未形成现场测试的相关标准或规范。介绍了澳大利亚用于烟气控制系统现场测试的热烟测试标准 ,利用其对一个高大中庭的烟控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过程和结果表明 ,热烟测试可以较好地用于对建筑烟气控制系统有效性的评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烟气控制 中庭 消防系统 火灾 规范范围 现场测试 国内 有效性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控墒补灌的春小麦滴灌制度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国栋 曾胜和 +3 位作者 周建伟 陈云 梁飞 张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25,共7页
为优化北疆绿洲区滴灌春小麦的灌溉制度,采用控墒补灌法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滴灌春小麦光合特征、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开花期小麦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P<0.05)升高... 为优化北疆绿洲区滴灌春小麦的灌溉制度,采用控墒补灌法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滴灌春小麦光合特征、干物质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开花期小麦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显著(P<0.05)升高。小麦旗叶各时期净光合(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增加显著(P<0.05)升高,而胞间CO2浓度( Ci )变化趋势相反;过量灌溉T5各时期 Gs均有所降低,Pn和Tr成熟期下降显著( P<0.05);亏缺灌溉(T1) Pn峰值提前至孕穗期,各时期WUE均最低、LS最高。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花前同化物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墒度随灌水量增加显著( P<0.05)降低。二次曲线拟合表明,灌水量为371 mm时可取得7450 kg·hm^-2的高产,灌溉频率约每7 d灌1次是本地区春小麦的最佳灌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光合特性 干物质分配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墒补灌下春玉米光合特性、叶片衰老研究及最适灌溉量估算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国栋 曾胜和 +2 位作者 陈云 梁飞 张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26,共8页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新疆石河子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控墒补灌栽培模式,研究了控墒下限对绿洲区滴灌春玉米光合特性、叶片衰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估算了本区玉米高产栽培的最佳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大喇叭...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新疆石河子进行大田试验,设置5个控墒补灌栽培模式,研究了控墒下限对绿洲区滴灌春玉米光合特性、叶片衰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估算了本区玉米高产栽培的最佳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大喇叭口、抽雄及吐丝期土壤墒度过低或过高会显著(P<0.05)降低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量。灌浆期土壤墒度保持在田间持水量85%的栽培模式,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R)可分别较墒度70%栽培模式提高71.7%、81.8%、71.6%和54.9%,但却会降低单叶的水分利用效率(WUE_L)。同时,花后同化物输入量及其对子粒的贡献率分别提高105.2%、20.3%,叶片衰老持续期延缓了8.1 d。二次曲线拟合表明,最佳灌量为539.9 mm时能取得14.9×103kg·hm^(-2)的高产,可同时兼顾产量与灌溉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控墒补灌 滴灌 光合特性 叶片衰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式车辆避撞轨迹规划与跟踪控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国栋 刘立 +4 位作者 孟宇 马智萍 郑淏清 顾青 白国星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7-136,162,共11页
为提升复杂交通环境中智能车辆的避撞能力,将路径规划、速度规划及跟踪控制整合为一个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一体式车辆避撞轨迹规划和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实际交通环境中的避撞场景,将智能车辆的避撞控制问题... 为提升复杂交通环境中智能车辆的避撞能力,将路径规划、速度规划及跟踪控制整合为一个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一体式车辆避撞轨迹规划和跟踪控制方法。首先,分析实际交通环境中的避撞场景,将智能车辆的避撞控制问题转化为多约束优化问题;其次,搭建7DOF(七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和复合滑移工况的UniTire轮胎模型设计MPC控制器;再次,针对变速控制问题中传统基于时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方法无法在预测时域中实现车辆空间和位姿约束的问题,设计了基于空间域预测模型的MPC控制器;最后,基于Matlab和CarSim联合仿真平台设计了不同避撞场景验证所提方法,并与现有基于恒速假设的一体式避撞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车辆的机动性能,解决现有一体式控制方法在复杂环境中避撞失败的问题,并保证避撞过程稳定和轨迹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避撞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智能车辆 轨迹规划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