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哲颖 刘同库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7期3192-3195,共4页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严重狭窄性病变(狭窄程度≥90%)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3例ULMCA严重狭窄性病变患者,均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其中41例为急性冠...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严重狭窄性病变(狭窄程度≥90%)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3例ULMCA严重狭窄性病变患者,均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其中41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6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15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式:左主干病变同时累及左前降支(LAD)和回旋支(LCX)18例(41.9%),其中10例采用Culotte stenting术式,8例采用Crush stenting术式;左主干病变累及LAD口和LAD近端11例(25.6%),其中5例应用Crossover stenting术式,6例应用Crush stenting或Culotte stenting术式;左主干病变累及LCX口和LCX近端7例(16.3%),其中3例应用Crossover stenting术式,4例应用Crush stenting或Culotte stenting术式;单纯左主干口狭窄4例(9.3%)和左主干中段狭窄3例(7.0%)应用了单支架技术。应用Culotte stenting、Crush stenting、Crossover stenting技术的患者最终全部完成了Final kissing balloon技术。统计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住院和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43例患者共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83枚,术后所治疗的病变残余狭窄<10%,手术成功率为100.0%(43/43);住院期间无MACE发生。随访14~67个月,平均随访(37.2±17.2)个月,此期间冠状动脉造影(CAG)随访13例(30.2%)。随访期间发生MACE 3例(2例死亡,1例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累计MACE发生率为7.0%(3/43)。CAG复查的13例中,极晚期左主干管腔丢失0~30%,平均管腔丢失(18.5±10.3)%。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ULMCA严重狭窄性病变成功率高,且安全,MACE发生率较低,远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雷帕霉素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壳聚糖及羧甲基甲壳素对TGF-β诱导的角膜上皮纤维化的抑制作用研究
2
作者 王哲颖 隋爱华 +4 位作者 徐文华 刘成玉 周泉 王丽萍 梁晔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104,共9页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CMCTS)和羧甲基甲壳素(CMCT)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探其作用机制。MTT法检测不同分子量的CMCTS和CMCT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分子量的羧甲基壳聚糖(CMCTS)和羧甲基甲壳素(CMCT)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并初探其作用机制。MTT法检测不同分子量的CMCTS和CMCT对人角膜上皮细胞系(HCE)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研究TGF-β诱导的HCE细胞纤维化过程中CMCTS和CMCT的作用;western blot方法在蛋白水平探究不同分子量的CMCTS和CMCT对角膜上皮细胞纤维化相关的TGF-β/Smad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1 000μg/mL浓度范围内,4种多糖对HCE细胞均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此外,不论大分子还是小分子的CMCTS对TGF-β诱导的HCE细胞纤维化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Smad2和Smad3分子的磷酸化有关。然而,两种分子量的CMCT均没有抑制纤维化的作用。因此,CMCTS可以作为一种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医用材料应用于人角膜上皮损伤修复,发挥其抗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壳聚糖 角膜上皮 纤维化 TGF-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慧 王哲颖 +3 位作者 丁小青 王瑞娴 潘晓蓉 童建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47-752,共6页
目的: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方法:使用基于Taqman探针法的ddPCR技术,建立可检测长型和短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以PML-RARA阴性细胞株HL-60细胞的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为阴性对照建立... 目的:利用微滴式数字PCR技术检测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方法:使用基于Taqman探针法的ddPCR技术,建立可检测长型和短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以PML-RARA阴性细胞株HL-60细胞的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为阴性对照建立空白检测限(LOB);以表达长型PML-RARA融合基因的NB4细胞RNA逆转录合成的cDNA和含短型PML-RARA cDNA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确定两者的最低检测限(LOD);并检测NB4细胞培养上清来源的外泌体和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ddPCR技术针对长型和短型PML-RARA转录本测得的LOB分别为每微升PCR反应体系中含0.0725拷贝和0.083拷贝;测得的LOD分别为每微升PCR反应体系中含0.19拷贝和0.21拷贝;使用该检测方法,在NB4细胞培养上清来源的外泌体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来源的外泌体中均可检测到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dd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方法,可对外泌体中的微量PML-RARA转录本进行绝对定量,为无创动态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外泌体中PML-RARA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式数字PCR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外泌体 PML-RARA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