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遗传解析新模式的小麦寡分蘖QTL的鉴定和验证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智源
周界光
+11 位作者
刘家君
王素容
王同著
赵聪豪
尤佳宁
丁浦洋
唐华苹
刘燕林
江千涛
陈国跃
魏育明
马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3-1383,共11页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好标记开发-不同背景验证”的遗传解析新模式。进一步利用该模式,以寡分蘖自然变异植株msf和川农16(CN16)构建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MC群体)为实验材料,以多年多点的有效分蘖数作为表型数据,借助基于16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成功定位和验证了寡分蘖遗传调控位点。QTL定位结果显示,1A、5A和6D染色体上有4个控制寡分蘖的QTL。其中Qltn.sau-MC-1A为稳定主效的寡分蘖QTL,解释了13.39%~60.40%的表型变异,其正效应位点来源于msf。表型分析发现,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显著少于携带Qltn.sau-MC-1A负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分蘖数和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旗叶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有效分蘖数与旗叶长、开花期之间无显著相关。遗传分析结果表明,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显著增加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但推迟开花期。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验证结果表明,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的株系确实能降低有效分蘖数。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遗传解析新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解析、定位和验证了一个控制寡分蘖的主效QTL Qltn.sau-MC-1A,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了解分蘖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解析新模式
16K
SNP芯片
QTL
寡分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麦分蘖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悦
王同著
+5 位作者
郑跃婷
杨雨露
王盈
张香粉
陈锋
赵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4-571,共8页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对已定位到的、参与调控小麦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的重要QTL位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已经克隆的分蘖性状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分蘖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数目
分蘖角度
分蘖调控基因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遗传解析新模式的小麦寡分蘖QTL的鉴定和验证
被引量:
3
1
作者
张智源
周界光
刘家君
王素容
王同著
赵聪豪
尤佳宁
丁浦洋
唐华苹
刘燕林
江千涛
陈国跃
魏育明
马建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绵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3-138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937)
四川省国际合作交流项目(2021YFH0083)资助。
文摘
有效分蘖数可直接影响小麦的成穗数,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挖掘小麦分蘖数相关数量性状位点,解析分蘖数与其他重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可为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提出和建立了“多个环境评价-单个性状深入-综合性状兼顾-友好标记开发-不同背景验证”的遗传解析新模式。进一步利用该模式,以寡分蘖自然变异植株msf和川农16(CN16)构建的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MC群体)为实验材料,以多年多点的有效分蘖数作为表型数据,借助基于16K芯片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成功定位和验证了寡分蘖遗传调控位点。QTL定位结果显示,1A、5A和6D染色体上有4个控制寡分蘖的QTL。其中Qltn.sau-MC-1A为稳定主效的寡分蘖QTL,解释了13.39%~60.40%的表型变异,其正效应位点来源于msf。表型分析发现,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显著少于携带Qltn.sau-MC-1A负效应位点株系的有效分蘖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分蘖数和株高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千粒重、每穗粒数、每穗粒重、旗叶宽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有效分蘖数与旗叶长、开花期之间无显著相关。遗传分析结果表明,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显著增加每穗粒数、每穗粒重和千粒重,但推迟开花期。不同遗传背景下的验证结果表明,携带Qltn.sau-MC-1A正效应位点的株系确实能降低有效分蘖数。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遗传解析新模式,并基于此模式解析、定位和验证了一个控制寡分蘖的主效QTL Qltn.sau-MC-1A,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了解分蘖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解析新模式
16K
SNP芯片
QTL
寡分蘖
产量
Keywords
wheat
new genetic analysis model
16K SNP array
QTL
low-tiller number
yield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麦分蘖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
4
2
作者
陈悦
王同著
郑跃婷
杨雨露
王盈
张香粉
陈锋
赵磊
机构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4-571,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71947)
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科技公关)专项(202102110246,202102110474)。
文摘
小麦分蘖性状是重要的株型性状,决定小麦的最终产量。对小麦分蘖性状进行遗传研究,挖掘调控小麦分蘖性状的重要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了解小麦分蘖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文针对目前小麦分蘖性状遗传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对已定位到的、参与调控小麦分蘖数目和分蘖角度的重要QTL位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已经克隆的分蘖性状相关基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阐述,以期为小麦分蘖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分子机制解析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数目
分蘖角度
分蘖调控基因
分子机理
Keywords
Wheat
Tiller number
Tiller angle
Tiller regulating gene
Molecular mechanism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30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遗传解析新模式的小麦寡分蘖QTL的鉴定和验证
张智源
周界光
刘家君
王素容
王同著
赵聪豪
尤佳宁
丁浦洋
唐华苹
刘燕林
江千涛
陈国跃
魏育明
马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麦分蘖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
陈悦
王同著
郑跃婷
杨雨露
王盈
张香粉
陈锋
赵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