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清江胡家溪四种蜉蝣优势种的周年生产量及其动态 被引量:1
1
作者 江晶 温芳妮 +3 位作者 王利肖 邱爽 李晓宇 闫云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7-155,共9页
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对长江支流清江二级支流———胡家溪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产量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蜉蝣优势种小裳蜉(Leptophlebia sp.)、扁蜉(Electrogena sp.)、四节蜉(Indobaetis sp.)的生活史为... 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对长江支流清江二级支流———胡家溪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产量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蜉蝣优势种小裳蜉(Leptophlebia sp.)、扁蜉(Electrogena sp.)、四节蜉(Indobaetis sp.)的生活史为一年三代,细蜉(Caenis sp.)为一年两代;小裳蜉的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07 ind./m2、1.00 g/m2;扁蜉为150 ind./m2、0.37 g/m2,四节蜉为232 ind./m2、0.30 g/m2,细蜉为91 ind./m2、0.17 g/m2.采用龄期频率法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和P/B分别为:小裳蜉为441.42 g/m2(WW),14.3;扁蜉为434.88 g/m2(WW),7.6;四节蜉为747.21 g/m2(WW),15.0;细蜉为40.52 g/m2(WW),7.2.四种蜉蝣生产量的时间重叠比例相似系数较高,均大于0.55,这可能与四种蜉蝣的生境及食物资源较为相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生产量 动态 清江 蜉蝣 胡家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巴河流域胜利河优势种纹石蛾(Hydropsyche sp.)的生产力、营养基础及物质通量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山 邱爽 +1 位作者 王利肖 闫云君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7-304,共8页
为了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研究工作,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对长江中游巴河支流的胜利河毛翅目优势种的生产力和营养基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胜利河中主要毛翅目优势种纹石蛾的生活史为一年3代.一至四级... 为了加强长江中游地区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的研究工作,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对长江中游巴河支流的胜利河毛翅目优势种的生产力和营养基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胜利河中主要毛翅目优势种纹石蛾的生活史为一年3代.一至四级河流中,其生物量周年平均值分别为1.77、7.80、44.82、51.55 mg/m^2.采用体长频率法测算的年均生产量为7.72 mg/m^2,P/B系数为13.21.利用肠内含物分析法研究了胜利河中纹石蛾的营养结构.比较一至四级河流的营养基础发现,无形态碎屑为纹石蛾最常见的食物,占肠内含物的45.22% ~ 62.92%;而对生产量贡献率最高的多是动物组织,达52.86% ~68.58%.各季节的营养基础状况也有差异,春季无形态碎屑所占比例和对生产量的贡献率较高,而夏、秋和冬季动物组织则有更高的生产量贡献率.一至四级河流的年均物质通量分别为11.83、34.76、237.52和273.17g/(m^2·a).由此可见,该优势种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翅目 纹石蛾 物质通量 营养基础 胜利河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河连续系统中蜉蝣优势种的生产量动态和营养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山 叶才伟 +2 位作者 王利肖 李晓宇 闫云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96-2809,共14页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对长江中游支流巴河流域的胜利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蜉蝣优势种扁蜉一种、等蜉一种和红斑蜉的生活史为3代/a、3代/a和2代/a。现存...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对长江中游支流巴河流域的胜利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1周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主要蜉蝣优势种扁蜉一种、等蜉一种和红斑蜉的生活史为3代/a、3代/a和2代/a。现存量呈现出1—3级河流增加、4级又较3级有所下降的趋势。采用体长频率法(实则size-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分别为:扁蜉,200.13 g.m-.2a-1,P/B为23.69;等蜉,82.06 g.m-.2a-1,P/B为18.12;红斑蜉,12.30 g.m-.2a-1,P/B为8.78。3种蜉蝣生产量时间动态与现存量较一致,但彼此各不相同;扁蜉日均产量于2009年3月在二级河流中达到最大(363.56 mg.m-.2d-1),等蜉于2010年3月在三级河流中到达最大(282.76 mg.m-.2d-1),而红斑蜉于2009年3月在一级河流中到达最大(33.36 mg.m-2.d-1)。生产量的营养基础分析结果表明,3种蜉蝣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均占最大比例(41.14%—74.37%),其对生产量的贡献率也最大(46.67%—77.15%),其它食物类型均相对较小,且总体上与作者在黑竹冲和叹气沟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这些溪流自身环境和地区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产量 蜉蝣 优势种 胜利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