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的业绩相关性检验与投资者理性化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凯涛 袁泽沛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3-46,99,共5页
利用实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00年8月17日至2002年8月16日中国封闭式基金的基金溢价和业绩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封闭式基金溢价水平与基金业绩的关系正在经历由不相关、微弱正相关逐渐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我... 利用实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00年8月17日至2002年8月16日中国封闭式基金的基金溢价和业绩相关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封闭式基金溢价水平与基金业绩的关系正在经历由不相关、微弱正相关逐渐到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对封闭式基金的认识逐渐理性化,这种发展趋势有助于完善我国封闭式基金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发展我国基金产业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基金 折价 业绩 投资者理性化 相关性检验 统计分析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南疆绿盲蝽季节性寄主转移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凯涛 杨龙 +1 位作者 潘云飞 陆宴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86,共9页
为了明确南疆地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不同季节的寄主植物种类以及在主要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本研究在2021年采用扫网法对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23个科55种植物上的绿盲蝽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于2019年-2021年... 为了明确南疆地区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不同季节的寄主植物种类以及在主要寄主作物上的种群发生动态,本研究在2021年采用扫网法对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23个科55种植物上的绿盲蝽种群动态进行了周年调查,并于2019年-2021年通过黄板诱捕法系统监测了绿盲蝽种群在当地枣园、棉田的发生情况。绿盲蝽在当地1年发生5代,存在明显的寄主转移现象。绿盲蝽1~2代(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主要在枣树Ziziphus jujuba上为害,枣树花期结束2代成虫大量迁出枣园,3~4代(7月上旬至9月中旬)主要在棉田为害,5代(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迁回枣园。除为害主要作物枣树、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外,1代绿盲蝽的寄主植物有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藜Chenopodium album、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2~3代的寄主植物有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黄香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甘草、藜、欧洲油菜、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苜蓿Medicago sativa等,4~5代的寄主植物包括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艾A.argyi、白花草木樨、欧洲油菜、萹蓄等。枣园及棉田绿盲蝽成虫种群消长动态与上述寄主转移规律高度吻合。研究结果为南疆地区果棉生态系统中绿盲蝽的发生测报与科学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绿盲蝽 寄主转移 成虫动态 棉田 枣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股票市场内幕交易实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开连 王凯涛 +1 位作者 陈金贤 刘宽虎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2-64,共3页
内幕交易是我国股票市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经验数据和定量分析来支持这一立论。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以资产重组作为内幕信息题材,以大户持股集中度作为反映该内幕信息的敏感指标,通过选取深圳证券市场2000、2001两年... 内幕交易是我国股票市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经验数据和定量分析来支持这一立论。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以资产重组作为内幕信息题材,以大户持股集中度作为反映该内幕信息的敏感指标,通过选取深圳证券市场2000、2001两年有重组题材和无重组题材公司各40家,通过采取24析因分析方法,来验证这一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股票市场 内幕交易 实证分析 上市公司 资产重组 大户持股集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的掺量对混凝土凝结时间、和易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友群 苏健波 +2 位作者 王凯涛 黄明豪 刘慧娟 《广东建材》 2014年第3期13-16,共4页
以客观、辩证观点分析的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在低标号和高标号的混凝土中掺加不同含量的粉煤灰,研究优质粉煤灰对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研究数据证明掺加粉煤灰可以推迟混凝土凝结时间,改善和易性,同时延缓早期强度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 粉煤灰 混凝土 和易性 抗压强度 凝结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类动物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制备方法统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凯涛 谭荃荃 +1 位作者 周凡琦 运晨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及关节软骨和骨基质破坏为主要特征,病变呈对称性、破坏性发展,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目前临床尚无治疗RA的特效药...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及关节软骨和骨基质破坏为主要特征,病变呈对称性、破坏性发展,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目前临床尚无治疗RA的特效药物[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动物模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长药八宝白粉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治豪 海艳 +2 位作者 王凯涛 李妍 任毓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117-119,123,共4页
将采集的病菌在室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丝的附着胞成裂瓣状,单生或对生;分生孢子梗直或稍弯曲,大小为55.9(51.2~61.0)μm×5.6(3.8~7.5)μm,上单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透明、椭圆形到圆形,无纤维状体,大小39.3(29.3~45... 将采集的病菌在室内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丝的附着胞成裂瓣状,单生或对生;分生孢子梗直或稍弯曲,大小为55.9(51.2~61.0)μm×5.6(3.8~7.5)μm,上单生1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透明、椭圆形到圆形,无纤维状体,大小39.3(29.3~45.1)μm×18.8(14.6~22.0)μm,芽管从孢子一端萌发。病菌的闭囊壳散生在叶片的背面,球形,直径117.0(62.9~168.5)μm,褐色到黑色,闭囊壳上着生5~15根菌丝状附属丝,直或弯曲,基部褐色,顶部无色,长度是闭囊壳直径的0.5~2.0倍;闭囊壳有2~7个圆形到卵圆形的子囊,子囊足胞不明显,大小为60.1(46.0~72.3)μm×48.1(35.4~65.5)μm;子囊内大多2~4个子囊孢子。用真核生物rDNA-ITS引物ITS1/ITS4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感染景天属的Erysiphe sedi(JX173289 and JX173290)序列同源性达100%。基于病菌的形态特征和序列同源性结果,将引起新疆长药八宝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E.se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药八宝 白粉病 病原鉴定 Erysiphese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海艳 李妍 +2 位作者 方治豪 王凯涛 任毓忠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72-2078,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μm×1... 【目的】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种类,逐步摸清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显微形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病原进行鉴定,并系统调查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结果】金鸡菊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大小为24.4~34.2μm×14.6~22.0μm,以2~4个分生孢子串生在分生孢子梗上,闭囊壳球形,直径平均为115.1μm,闭囊壳内单子囊,子囊椭圆形、无色且有柄,大小为68.3~131.7μm×56.1~80.5μm,子囊内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14.6~26.8μm×12.2~21.7μm,附属丝菌丝状。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3 bp)建立发育树,其与Podosphaera fusca(登录号KM225763、JX546297、KR049083和MF476989)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结论】棕丝单囊壳(Podosphaera fusca)为石河子市区大花金鸡菊白粉病的病原菌,且该病害在石河子地区4月中上旬始发,6月中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期,7月初开始进入衰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金鸡菊 白粉病 病原鉴定 棕丝单囊壳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控剂两种剂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赵冬霞 焦国安 +1 位作者 王璐 王凯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1期112-114,共3页
通过不同药剂两种剂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药后各处理均能缩短小麦基部3个节间长度,增加小麦基部3个节间粗度和降低株高。各药剂随剂量增加小麦节间变短、增粗,株高降低,25%多效唑SC两个剂量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各药剂两剂量... 通过不同药剂两种剂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药后各处理均能缩短小麦基部3个节间长度,增加小麦基部3个节间粗度和降低株高。各药剂随剂量增加小麦节间变短、增粗,株高降低,25%多效唑SC两个剂量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各药剂两剂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5%多效SC 60 g/亩能显著缩短基部第一、二、三节间长度,作用最强,5%烯效唑WP 100 g/亩能显著缩短小麦基部第二节间长度,作用次之;25%多效唑SC 60 g/亩能显著增加小麦第二节间粗度,其他处理增粗不显著;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和25%多效唑SC 30 g/亩处理较对照株高分别降低17.13 cm和8.86 cm,降低幅度达极显著水平,5%烯效唑WP 50 g/亩处理和5%烯效唑WP 100 g/亩处理株高较对照分别降低5.33 cm和6.56 cm,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较对照株高降低不显著;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小麦穗长较对照缩短0.59 cm,达极显著水平,其他处理对小麦穗长、结实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的影响均不显著;各处理均较对照减产,25%多效唑SC 60 g/亩处理较对照减产92 kg,达显著水平;其他处理减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控剂 剂量 株高 小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制剂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冬霞 焦国安 +1 位作者 王璐 王凯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6期68-70,共3页
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不同制剂及喷施不同制剂加天丰素,考查各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缩短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增加基部第1、2、3节间粗度,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30%胺鲜·乙烯利AS 25 mL/亩作用优于10... 在玉米拔节期喷施不同制剂及喷施不同制剂加天丰素,考查各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缩短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增加基部第1、2、3节间粗度,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30%胺鲜·乙烯利AS 25 mL/亩作用优于10%多唑·甲哌鎓WP 40 g/亩和钜控AS 100 g/亩;天丰素SL在缩短玉米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高上作用不明显;喷施钜控100 g/亩较对照增产42.04 kg/亩,增产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较对照减产,减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化控剂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穗花婆婆纳白粉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妍 海艳 +2 位作者 方治豪 王凯涛 任毓忠 《南方农业》 2020年第9期129-131,134,共4页
为了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穗花婆婆纳白粉病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上串生3~5个孢子,分... 为了研究新疆石河子地区穗花婆婆纳白粉病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显微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上串生3~5个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到卵圆形,大小为(24~35)μm×(12~19)μm。闭囊壳球形,暗褐色,69~82μm,附属丝菌丝状,无分支,着生于闭囊壳的下部,7~9根,长度是闭囊壳直径的1~3倍。闭囊壳内有一个子囊,子囊近球形或椭圆形,无足胞或柄,内含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根据病原菌的rDNA-ITS序列(566 bp)建立发育树分析可知,其与Podosphaera_fuliginea(登录号MF543026和AB046986)聚在1个进化支上,且序列同源性99.0%以上。基于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测定,将引起石河子地区穗花婆婆纳白粉病的病原鉴定为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fuligin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花婆婆纳 白粉病菌 病原鉴定 Podosphaera_fuligin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新型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初探
11
作者 赵冬霞 焦国安 +1 位作者 王璐 王凯涛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2期58-59,248,共3页
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药剂对小麦纹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50 g/L丙环唑EC 40 mL/亩和42%肟菌·戊唑醇WG 15 g/亩作用快、持效期长;42%肟菌·戊唑醇WG 15 g/亩,后期病秆率降低,... 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药剂对小麦纹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50 g/L丙环唑EC 40 mL/亩和42%肟菌·戊唑醇WG 15 g/亩作用快、持效期长;42%肟菌·戊唑醇WG 15 g/亩,后期病秆率降低,病指防效为55.6%,250 g/L丙环唑EC 40 mL/亩病指防效为44%;240 g/L噻呋酰胺SC 15 mL/亩作用慢,持效期长,病指防效为49%;各处理对产量影响结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杀菌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