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孟子和谐观初探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王其俊
-
机构
山东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所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92-97,共6页
-
文摘
近年来,学术界对孟子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思想予以不少有益的探讨,然而对其和谐观尚末有专文论述。笔者认为,孟子较全面地探讨了个体、社会、天人的和谐,丰富了中华民族和谐思想的理论宝库。探讨这个问题,对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将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一所谓和谐,就是指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和合相配、协调统一,是事物存在、发展的相对稳定状态。同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一样,孟子和谐观的产生亦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根源和思想文化根源。
-
关键词
和谐思想
孟子
天人和谐
社会和谐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协调统一
个体
理性思维
文化根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孟子认识论的基本倾向
被引量:3
- 2
-
-
作者
王其俊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7年第5期64-68,共5页
-
文摘
在孟子思想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孟子的认识论是“一种道地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钟肇鹏:《孟轲》,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出处)。本文对此谈点不同的看法,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我们知道,在人类认识的来源和能力上。
-
关键词
孟子正义
认识论
基本倾向
道德观念
思维作用
人类认识
感官作用
思想研究
理性思维
认识自然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略论先秦人性论的发展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王其俊
-
出处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6-22,共7页
-
文摘
先秦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标志着古代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它的发展,把人从殷周天命宗教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并力图在社会现实中认识人的本质,这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社会便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奴隶主和奴隶。统治阶级一方面利用国家机器对奴隶进行残酷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利用“天命”宗教迷信对奴隶进行思想奴役。奴隶主宣称:“有夏服(受)天命”。
-
关键词
人性论
道德观念
先秦思想家
中国古代哲学
先秦哲学
自然属性
宗教观念
人性问题
社会属性
孟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孟子人性思想简议
- 4
-
-
作者
王其俊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4年第3期58-59,共2页
-
文摘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以下只注篇名)这种“性善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指人的情欲本能,即自然属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声色臭味之欲,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其二指仁义礼智等伦理之性,即社会属性。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其三指发挥“心思”的作用,探求。
-
关键词
孟子
人性善恶
社会属性
道德观念
人性论
主观努力
伦理观念
社会经济状况
人性思想
人与动物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