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污水电渗析处理后浓水ASP体系的配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康万利 牛井冈 +2 位作者 贾红兵 孟令伟 王克亮(审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9,144-145,共4页
利用电渗析装置处理油田污水,产出了V(淡水):V(浓水)=1:1的淡水和浓水,配制了污水和浓水ASP体系溶液,绘制了2个ASP体系界面张力活性图.结果表明:与污水ASP体系相比,浓水ASP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NaOH的质量分数大幅下移... 利用电渗析装置处理油田污水,产出了V(淡水):V(浓水)=1:1的淡水和浓水,配制了污水和浓水ASP体系溶液,绘制了2个ASP体系界面张力活性图.结果表明:与污水ASP体系相比,浓水ASP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时,NaOH的质量分数大幅下移并且变宽(从污水ASP体系的0.70%~1.25%变为0.40%~1.00%),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范围略有缩小(从污水ASP体系的0.05%~0.40%变为0.10%~0.40%),Na2CO3不适合与ORS-41复配浓水ASP体系;在保持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质量分数与现场污水ASP体系配方(1350mg/L聚合物+0.3%ORS-41+1.0%NaOH)相同的情况下,浓水低碱(较低NaOH质量分数)ASP体系的NaOH用量比污水ASP体系的NaOH用量降低了0.4%,从而既减小了碱垢给ASP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充分利用了电渗析处理后的大量浓水;对比了2个ASP体系的流变曲线,发现浓水低碱ASP体系黏度略高于污水ASP体系的黏度;浓水低碱ASP体系采收率也能超过20%,具有良好的驱油效果.也能驱替各种残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污水 电渗析 浓水 浓水低碱ASP体系 微观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