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淄博市2016—2019年近地面大气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丽萍 李梦辉 +5 位作者 张向炎 王信梧 耿春梅 赵雪艳 杨文 殷宝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4-1052,共9页
为认识淄博市近年来大气臭氧(O 3)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山东省淄博市1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2016—2019年近地面O 3的连续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淄博市2016—2019年ρ(O_(3-8h))(O_(3-... 为认识淄博市近年来大气臭氧(O 3)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山东省淄博市19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2016—2019年近地面O 3的连续观测数据,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法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淄博市2016—2019年ρ(O_(3-8h))(O_(3-8h)为O 3日最大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范围为184~203μg m^(3),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160μg m^(3))的1.15~1.27倍.②ρ(O_(3-8h))季节性变化呈夏季(155μg m^(3))>春季(129μg m^(3))>秋季(104μg m^(3))>冬季(60μg m^(3))的特征;ρ(O_(3-8h))月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186μg m^(3))和9月(147μg m^(3));ρ(O_(3-8h))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117μg m^(3))出现在14:00左右.③ρ(O_(3-8h))空间分布呈南北低、中间高的特点,并具有区域均匀性发展趋势.④CO、NO、NO 2和NO x等前体物浓度均与ρ(O_(3-8h))呈负相关,但在夏季相关性较差;冬季夜晚局地污染物对O x的贡献大于白天.⑤ρ(O_(3-8h))与温度和风速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当风向为西南风时ρ(O_(3-8h))较高.研究显示,淄博市O 3表现为典型的光化学生成特征,2016—2019年O 3污染总体呈加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 3) 淄博市 时空分布 前体物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组群式”城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13
2
作者 欧盛菊 吴丽萍 +4 位作者 王信梧 张向炎 任丽红 杨文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9-678,共10页
为探究典型"组群式"城市——淄博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8月对淄博市6个城市点(桓台、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2个郊区点(沂源、高青)及1个清洁对照点(鲁山)同步进行PM_(2.5)和PM_(10)... 为探究典型"组群式"城市——淄博市夏季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化学特征及来源,于2016年8月对淄博市6个城市点(桓台、张店、临淄、淄川、博山、周村)、2个郊区点(沂源、高青)及1个清洁对照点(鲁山)同步进行PM_(2.5)和PM_(10)采样,分析了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9种水溶性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PM_(2.5)和PM_(10)中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1)淄博夏季各点位(清洁对照点除外)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范围分别为57.2~112和77.4~163μg/m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城市点>郊区点>清洁对照点;各点位PM_(2.5)/PM_(10)(质量浓度之比)在0.61~0.80之间,表明淄博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以PM_(2.5)为主.(2)水溶性离子在PM_(2.5)和PM_(10)中占比分别为53.3%和48.5%,其中二次无机离子分别占总离子浓度的91.4%和83.7%,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以二次离子为主,并且主要富集在PM_(2.5)中;PM_(2.5)中∑阴离子/∑阳离子(摩尔浓度之比)为1.07,PM_(10)中该比值为0.87,说明PM_(2.5)接近中性,而PM_(10)呈弱碱性.(3)淄博夏季各点位离子来源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城市点、郊区点与清洁对照点间的CD(分歧系数)均高于0.2,而城市点间CD值低于0.2,说明城市点位间的水溶性离子的化学性质较为相似.(4)主成分分析表明,淄博夏季大气PM_(2.5)中的水溶性离子可能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生物质锅炉、燃煤、二次源、道路尘及建筑尘,而PM_(10)中的离子主要来源于道路尘、建筑尘、海盐及二次源.研究显示,淄博市颗粒物污染严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水溶性离子来源复杂,应采取分区、多源控制的污染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PM2.5 PM10 水溶性离子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冬季淄博市一次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丽萍 李丽明 +4 位作者 张向炎 王信梧 马银红 耿春梅 徐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2,共11页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 2018年11月底淄博市经历了一次沙尘影响下的大气重污染过程,为研究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机制,分析了淄博市ρ(PM 10)和ρ(PM2.5)及PM2.5化学组分特征,并利用PMF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对颗粒物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污染期间,ρ(PM 10)和ρ(PM2.5)小时平均值分别为(259±111)和(133±51)μg m 3,分别是污染后ρ(PM 10)〔(88±38)μg m 3〕和ρ(PM2.5)〔(36±14)μg m 3〕的2.9和3.7倍.②受沙尘的影响,Ca 2+、Mg 2+、Al、Mg、Ca、Si等代表沙尘源的离子和元素组分的质量浓度在PM2.5中占比均高于污染后.③72 h后向轨迹结果表明,除受西北方向沙尘传输气流影响外,局地盘旋的当地气流也增加了污染物的累积,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是本地污染物累积及西北沙尘传输共同作用形成的.④PMF模型解析表明,污染期间扬尘源是PM2.5的首要贡献源类,贡献率达33.61%,说明沙尘过境对此次污染过程有较大贡献;污染后工业源贡献显著增高,成为主要污染源,贡献率为22.71%,体现了淄博市是重工业城市的特点.研究显示,淄博市此次重污染过程颗粒物来源复杂,除受本地区域污染影响外,外来沙尘过境贡献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淄博市 沙尘 化学组分 PMF 后向轨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