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莎豆田茎叶除草剂的安全性筛选及除草效果
1
作者 别海 张东举 +5 位作者 付尧 王瑞华 王会伟 张艺馨 刘明明 吴仁海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38,共9页
为筛选适用于油莎豆田的茎叶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26种茎叶除草剂对油莎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莠去津、辛酰溴苯腈和苯唑草酮对油莎豆安全,鲜重抑制率低于20%。田间试验显示,辛酰溴苯腈、莠... 为筛选适用于油莎豆田的茎叶除草剂,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26种茎叶除草剂对油莎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莠去津、辛酰溴苯腈和苯唑草酮对油莎豆安全,鲜重抑制率低于20%。田间试验显示,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对油莎豆安全,不影响植株生长,其中30%辛酰溴苯腈乳油1620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0.63%和91.49%,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弱;10%精喹禾灵乳油120 g/hm^(2)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为100%,对阔叶类杂草防效弱;38%莠去津悬浮剂1800 g/hm^(2)对阔叶类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4.31%和96.21%,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6.84%和81.42%;30%苯唑草酮悬浮剂108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51%和93.22%,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4.70%和85.73%。以上结果表明,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在油莎豆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防除 油莎豆 茎叶除草剂 安全性评价 杂草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对湖羊生长性能及血清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春鑫 乔宏兴 +2 位作者 王会伟 范明夏 王继雯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0-998,共9页
【目的】研究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湖羊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只。对照组湖羊饲喂基础饲粮... 【目的】研究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湖羊4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只。对照组湖羊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湖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复合发酵物,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在正试期第0、42天分别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记录日采食量,计算料重比;在试验第1、21和42天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清,测定湖羊血清中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试验组湖羊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及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21天,试验组湖羊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及免疫球蛋白G(IgG)、γ干扰素(INF-γ)含量分别提高了2.75%、3.46%、7.28%和4.55%(P<0.05),丙二醛(MDA)含量降低了12.72%(P<0.05);在试验第42天,CAT、T-AOC活性及IgG、INF-γ含量分别提高了3.17%、3.67%、9.77%和11.91%(P<0.05),MDA含量降低了15.10%(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2%发酵中药和油莎豆复合物能有效改善湖羊的生长性能,提高抗氧化和免疫机能,可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应用到畜牧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发酵物 湖羊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莎豆微量营养素含量测定及经口毒理试验的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宋万献 翟允汝 +4 位作者 于美琴 王树峰 王会伟 李春鑫 杨亚琴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6-134,共9页
为明确油莎豆茎豆中微量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评价其经口食用的安全性。本研究以黄淮地区主栽品种豫油莎2号为材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检测茎豆中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以SPF级SD大鼠为饲喂对象,分别采用10、8、4、2 g/(... 为明确油莎豆茎豆中微量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评价其经口食用的安全性。本研究以黄淮地区主栽品种豫油莎2号为材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检测茎豆中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以SPF级SD大鼠为饲喂对象,分别采用10、8、4、2 g/(kg·d)作为14 d急性经口毒性和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的处理浓度,通过对大鼠身体各项指标的连续测定,分析油莎豆经口毒性的安全特性。结果表明,油莎豆茎豆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为精氨酸,其次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赖氨酸,维生素中维生素E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矿物元素中含量最高为镁;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油莎豆属实际无毒级。90 d经口毒性试验中各剂量的受试动物的体重、食物利用率、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均无异常改变;眼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尿液、血液学、血液生化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未见与受试样品有关的病理改变,且未观察到迟发效应。因此,在本研究条件下,根据GB 15193.13—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90天经口毒性试验》判定,油莎豆经口毒性属于安全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茎豆 含量测定 SD大鼠 经口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姜黄素腹腔注射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及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郝琴 刘健 +4 位作者 王会伟 杨彦玲 沈娟 赵琳 吉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姜黄素腹腔注射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高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姜黄素低剂量组、SCI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的4组大鼠用HI-0400脊髓打击器制备SCI模型...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姜黄素腹腔注射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姜黄素高剂量组、姜黄素中剂量组、姜黄素低剂量组、SCI组和对照组。除对照组外的4组大鼠用HI-0400脊髓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大鼠SCI后30 min腹腔注射200、100、50 mg/kg姜黄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SCI后1、3、7 d取各组大鼠脊髓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形态。SCI后7、14、21、28 d行BBB评分和改良Rivlin斜板实验评价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SCI组大鼠损伤后1 d可以观察到脊髓局灶性出血,灰质和白质交界线不清晰;很多神经元聚合,胞质内空泡较多,而且还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损伤后3 d损伤区域出血量有所减少,脂肪液化,细胞核破碎,大量细胞溶解消失,大多胞核萎缩消失,灰质中心明显坏死,灰质内轴索紊乱不规则,胞质内有更多的空泡形成,细胞凋亡明显增多;损伤后7 d大鼠SCI程度有所好转,出血现象基本消失,虽然灰质、白质内仍可见少量液化坏死,空泡,细胞丢失现象有所减轻。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较SCI组改善,脊髓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脊髓组织炎细胞浸润较轻,神经元凋亡的数目较少。SCI后7、14、21、28 d,SCI组大鼠BBB评分和Rivlin斜板实验最大斜板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时间推移,SCI组和姜黄素高、中、低剂量组大鼠SCI后BBB评分和Rivlin斜板实验最大斜板角度逐渐升高(P均<0.05)。相同时点BBB评分和Rivlin斜板实验最大斜板角度姜黄素中剂量组小于对照组(P均<0.05),姜黄素低、高剂量组小于姜黄素中剂量组(P均<0.05),SCI组小于姜黄素低、高剂量组(P均<0.05)。结论姜黄素腹腔注射可以促进SCI大鼠脊髓组织结构及运动功能的恢复,100 g/kg姜黄素促进SCI大鼠脊髓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姜黄素 脊髓 组织形态 后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的帕金森病脑葡萄糖代谢特征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冯蓓 王蓉 +4 位作者 李玲 刘莹 王会伟 董逸远 赵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2,249,共8页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不同时期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分析目标感兴趣区(RO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时期ROI与认知或运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帕金森进展标志物研究项目在线数据2010年6月—2022年9月42例早期PD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 目的建立帕金森病(PD)不同时期的脑葡萄糖代谢模式,分析目标感兴趣区(ROI)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时期ROI与认知或运动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帕金森进展标志物研究项目在线数据2010年6月—2022年9月42例早期PD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在基线、12、24、36和48个月行FDG PET成像。从该数据库中获得8例与PD患者同期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数据。评估PD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纵向变化及PD相关的脑区ROI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的关系。结果PD患者位于额叶和顶叶联合区的活动相对减少,小脑、壳核和扣带回的活动相对增加。PD患者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和小脑的ROI最初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而扣带回、黑质的ROI与之相反。壳核、苍白球和尾状核代谢活性在36个月时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595、0.6787、0.7167,P均<0.05),而在24个月时呈负相关(r=-0.5418、-0.8789、-0.8876,P均<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早期PD的18F-FDG成像结果的5年纵向数据,PD患者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的糖代谢活性与平均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核糖F18 统计参数映射 代谢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敌力脱和爱苗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炳剑 王会伟 李洪连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发病面积 花铃期 收获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复翻译训诂思想研究——以《原富》译本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会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9期111-113,共3页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柔合多种训诂学常用方法,以今训古,以中训西,重在以今时眼光重审旧时思想,旨在以中国思想解释西方理念,妙在使读者快速接受理解新学。本文以严译《原富》为例,深入探究严复的翻译训诂思想。以训诂学角度看待严译为进一...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柔合多种训诂学常用方法,以今训古,以中训西,重在以今时眼光重审旧时思想,旨在以中国思想解释西方理念,妙在使读者快速接受理解新学。本文以严译《原富》为例,深入探究严复的翻译训诂思想。以训诂学角度看待严译为进一步解读严复及其翻译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泼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 训诂 翻译训诂 原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烤温度对浓香油莎豆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璐 刘玉兰 +3 位作者 朱文学 马宇翔 王会伟 李春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共7页
在浓香型油脂的生产中油料烘烤温度是影响产品风味的重要因素,为了对浓香油莎豆油的产品开发和工艺条件优化提供支持,采用不同温度对油莎豆进行烘烤并压榨制取浓香油莎豆油,对油莎豆油的多个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明确烘烤温度对油莎豆... 在浓香型油脂的生产中油料烘烤温度是影响产品风味的重要因素,为了对浓香油莎豆油的产品开发和工艺条件优化提供支持,采用不同温度对油莎豆进行烘烤并压榨制取浓香油莎豆油,对油莎豆油的多个品质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明确烘烤温度对油莎豆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经140、150、160、170、180℃烘烤25 min后榨取的5个油样的酸值(KOH)为1.36~2.31 mg/g,过氧化值为1.60~2.24 mmol/kg,维生素E含量为177.82~207.14 mg/kg,甾醇含量为208.73~230.01 mg/100 g;烘烤温度对油莎豆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但随温度升高反式脂肪酸含量从未检出升高至0.029%,3,4-苯并[a]芘(BaP)含量从1.06μg/kg升高至1.66μg/kg,多环芳烃(PAH16)含量从63.67μg/kg升高至72.50μg/kg, 3-氯丙醇酯均未检出;随烘烤温度升高,5个油样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分别为60种16.46 mg/kg、87种33.07 mg/kg、81种22.36 mg/kg、78种17.71 mg/kg、57种21.78 mg/kg;150℃烘烤时油莎豆油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最为丰富;赋予浓香油莎豆油烘焙坚果味等正面风味属性的主要为杂环类物质,包括2,5-二甲基吡嗪和2-正戊基呋喃,其中2,5-二甲基吡嗪在140℃时的油莎豆油中未检出,之后随烘烤温度升高,在杂环类物质中的占比从烘烤温度150℃时的24.16%升高至烘烤温度为180℃的34.06%。综合油莎豆油风味、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和质量指标,浓香油莎豆油生产中以烘烤温度不超过160℃、烘烤时间不超过25 min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烘烤温度 浓香油莎豆油 挥发性成分 综合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品质和制油方法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二立 刘玉兰 +3 位作者 朱文学 连四超 王会伟 李春鑫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3,126,共6页
以不同品质的油莎豆(优质豆及其脱皮豆、霉变豆及其脱皮豆)为原料,采用不同方法(浸出法、冷榨法、热榨法)制取12个油莎豆油样,并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氧化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原料品质和制油方法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以不同品质的油莎豆(优质豆及其脱皮豆、霉变豆及其脱皮豆)为原料,采用不同方法(浸出法、冷榨法、热榨法)制取12个油莎豆油样,并对其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含量、氧化稳定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原料品质和制油方法对油莎豆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优质油莎豆所制取毛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低于霉变油莎豆所制取毛油。浸出毛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低于冷榨油和热榨油,热榨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最高,油莎豆脱皮后制油有利于提高甾醇含量。不同油莎豆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冷榨油1.40~2.19 h、热榨油2.33~3.27 h、浸出油29.47~39.77 h。霉变油莎豆黄曲霉毒素B;未检出。研究结果为油莎豆油品质精准控制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莎豆 压榨 浸出 油莎豆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