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大别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对扬子陆块北缘构造演化的约束
1
作者 徐扬 金鑫镖 +5 位作者 邓新 刘浩 张维峰 王令占 杨振宁 李宁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8-2155,共28页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的构造机制(是俯冲-增生造山、还是后造山-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西大别造山带红安桃花地区新识别出双峰式火山岩,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构造演化...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的构造机制(是俯冲-增生造山、还是后造山-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研究中长期争论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西大别造山带红安桃花地区新识别出双峰式火山岩,为进一步揭示扬子陆块新元古代中期岩浆-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信息。SIMS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桃花双峰式火山岩形成年龄为750~740 Ma。基性火山岩为拉斑玄武质,显示由正常洋中脊型玄武岩向弧型玄武岩演化的微量元素特征,且具有变化的全岩εNd(t)值(0.05~+5.96)。这些基性火山岩可能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在减压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围岩混染。酸性火山岩中,徐门寨样品富硅(SiO2≥75%)和碱(K2O+Na2O≥7%),富集REE和HFSE(如Zr、Hf、Nb、Y),其Zr+Ce+Y+Nb≥600×10-6,10000Ga/Al≥2.6,与分异A型花岗岩类相似。它们同时具有富集的Hf-Nd同位素组成,其锆石εHf(t)值主要集中在12.32~1.88,而全岩εNd(t)值为13.29~9.60,可能是区域上新元古代早期的岩浆岩在高温低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综合本文和前人的资料表明,南秦岭-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新元古代中期(780~635 Ma)的双峰式岩浆组合形成于一个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拉张减薄的大陆裂谷环境;高温-低压条件下的软流圈、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熔融及其相互反应,是这一时期不同性质岩浆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新元古代 大陆裂谷 西大别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利川齐岳山高陡背斜带的古应力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令占 田洋 +2 位作者 涂兵 曾波夫 谢国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0-503,共14页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提出该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五期构造应力作用,从早到晚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J3-K1)、近东西向挤压(K1)、近南北向挤压(K1-K2)、北西-南东向引张(K2)和北东-南西向挤压(E3)。该区侏罗纪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深入认识齐岳山高陡背斜带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构造变形 古应力 齐岳山高陡背斜带 利川地区 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鹰扬关构造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王令占 田洋 +5 位作者 李响 谢国刚 涂兵 张宗言 张楗钰 曾波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0-356,共17页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构造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南段,在形成过程中保存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拼合造山过程及相互关系的重要对象。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物质组...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构造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南段,在形成过程中保存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构造演化信息,是研究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拼合造山过程及相互关系的重要对象。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变形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其由基质与岩块组成,基质为变质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岩块为变质火山(碎屑)岩、微晶石英岩与大理岩等;根据野外变形特征及各期变形的叠加改造关系,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中识别出5期构造变形,并建立了5期构造的相对变形序列。S1、S2代表晋宁期变形作用(D1~D2);S3及NNE向断层左行走滑运动指示加里东期NW-NNW向挤压作用(D3);印支期及早燕山期W-NWW向挤压作用(D4)对前期构造进行了改造,NNE向断层发生右行走滑运动;晚燕山期的伸展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断层活动(D5)。变形序列的建立为区域构造过程的探讨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 板块结合带 物质组成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清江中上游高海拔砾石层ESR定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2 位作者 田洋 谢国刚 曾波夫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6-322,共7页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 在鄂西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上游利川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其特征指示砾石层可能为NNE向古水系残留的"高阶地"。对高海拔砾石层进行了ESR测年,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677±67)^(789±78)ka,上游利川地区高海拔砾石层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371±37)^(551±55)ka,说明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清江中游地区尚发育NNE向古水系,而直至中更新世中期,清江上游利川地区仍发育NNE向古水系。这可能指示清江袭夺中游水系发生于早、中更新世之交,袭夺上游水系发生于中更新世中期,现代清江水系形成于中更新世中期之后。由于清江贯通、长江贯通三峡都与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有密切关系,从而指示长江贯通三峡的方式总体上可能也是自东向西的不断袭夺,而贯通时间则可能要稍早于清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砾石层 ESR定年 清江中上游地区 清江贯通 长江贯通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建始中更新世高海拔砾石层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令占 牛志军 +1 位作者 赵小明 涂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8-60,共3页
在鄂西建始李家湾长江、清江分水岭处发现残留的中更新世河流相砾石层,砾石层及河谷地貌特征反映其可能为NNE向古水系即"古马水河"所残留的"高阶地",从而指示"古马水河"可能为一条顺NNE向构造线向SW方向... 在鄂西建始李家湾长江、清江分水岭处发现残留的中更新世河流相砾石层,砾石层及河谷地貌特征反映其可能为NNE向古水系即"古马水河"所残留的"高阶地",从而指示"古马水河"可能为一条顺NNE向构造线向SW方向流的大河,说明长江水系在不断向南袭夺清江水系,分水岭不断南移。对砾石层两个样品的ESR年龄测定结果分别为728±72 kaBP和789±78 kaBP,属中更新世早期。与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表明砾石层与长江三峡第五级阶地为同时期形成,这可能指示在三峡地区已不存在多级夷平面,目前所存在的剥夷面可能形成于早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更新世 高海拔砾石层 ESR年龄测定 古水系 地貌演化 鄂西建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北海市银海区小流域地表水中铵氮污染预测
6
作者 涂兵 杨博 +4 位作者 王令占 李响 谢国刚 马筱 张宗言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0,共7页
北海市银海区小流域(冯家江流域、三合口江流域和福成河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严峻,然而对地表水中铵氮(NH_(4)^(+)-N)浓度的预测研究较少。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模型,利用北海市银海区小流域地表水水... 北海市银海区小流域(冯家江流域、三合口江流域和福成河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问题严峻,然而对地表水中铵氮(NH_(4)^(+)-N)浓度的预测研究较少。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3种机器学习模型,利用北海市银海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全分析数据,预测了研究区地表水中NH_(4)^(+)-N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中值最低,拟合效果最佳,预测得到的地表水中NH_(4)^(+)-N浓度空间分布与实际NH_(4)^(+)-N浓度分布高度一致;NH_(4)^(+)-N浓度超过地表水劣Ⅴ类限值2mg/L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冯家江流域;PO_(4)^(3-)、HCO_(3)^(-)和总碱度是研究区地表水中NH_(4)^(+)-N污染最显著的指示因子,这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铵氮污染 机器学习模型 北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构皮滩地区裂隙系统及其对电站工程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陈文理 侯光久 +2 位作者 尹春明 向能武 王令占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160-165,159,共7页
大坝、隧道等大型工程中的裂隙构造,由于关系到岩体的强度等工程安全问题,因此历来倍受关注。贵州乌江构皮滩电站坝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在其岩系中构造裂隙主要有NNW向、NWW向、NEE向和NE向,其中约80%已被方解石脉先后分四... 大坝、隧道等大型工程中的裂隙构造,由于关系到岩体的强度等工程安全问题,因此历来倍受关注。贵州乌江构皮滩电站坝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在其岩系中构造裂隙主要有NNW向、NWW向、NEE向和NE向,其中约80%已被方解石脉先后分四期充填愈合,大大降低了水的渗透,提高了岩石的强度;有少量裂隙没有被充填,或是充填以后又裂开,其中顺层滑动裂隙具一定的贯通性,工程上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构造 愈合作用 主应力 乌江构皮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地区鹰扬关构造混杂岩40Ar/39Ar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王令占 田洋 +5 位作者 李响 涂兵 谭娟娟 谢国刚 张宗言 张楗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1-643,共13页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构造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南段。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碎屑岩中绢云母及白云母开展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了(377.8±2.6)、(320.4±2.1)、(287... 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出露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构造上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西南段。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碎屑岩中绢云母及白云母开展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获得了(377.8±2.6)、(320.4±2.1)、(287.6±2.1)、(227.4±1.5)、(223.5±1.5)Ma的坪年龄和(209±10)、(172±48)Ma的等时线年龄,分别记录了泥盆纪晚期、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中期的构造热事件改造。这一系列定年结果表明鹰扬关构造混杂岩从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佐证了对鹰扬关构造混杂岩构造变形序列的认识,为区域构造过程的探讨和对比提供了更精准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混杂岩 绢云母 白云母 40AR/39AR年龄 构造热事件 构造演化 变形序列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利川清江源地区高海拔砾石层的发现与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令占 涂兵 +2 位作者 田洋 谢国刚 曾波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共4页
在鄂西清江上游利川地区首次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砾石层均处于清江与长江分水岭地带,经对砾石层特征分析,得出结论:清江上游利川地区曾经发育与NNE向构造线近一致,总体流向南西方向的古水系,砾石层为NNE向古水系所残留的&... 在鄂西清江上游利川地区首次发现多处残留的高海拔河流相砾石层,砾石层均处于清江与长江分水岭地带,经对砾石层特征分析,得出结论:清江上游利川地区曾经发育与NNE向构造线近一致,总体流向南西方向的古水系,砾石层为NNE向古水系所残留的"高阶地"。清江中游建始、巴东地区砾石层的ESR年龄测定,指示现代清江形成于中更新世以来。高海拔砾石层的发现,对研究清江河谷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砾石层 分水岭 古水系 ESR年龄 鄂西利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江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特征及地貌演化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令占 牛志军 +1 位作者 赵小明 涂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8-20,35,共4页
对清江中游建始、巴东等地高海拔古宽谷中残留阶地堆积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堆积物的ESR测年获得了8组年龄数据,表明清江流域1 500-1 700 m高度剥蚀面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初(704±70-789±78 kaBP),与长江三峡第五级阶地... 对清江中游建始、巴东等地高海拔古宽谷中残留阶地堆积物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堆积物的ESR测年获得了8组年龄数据,表明清江流域1 500-1 700 m高度剥蚀面可能形成于中更新世初(704±70-789±78 kaBP),与长江三峡第五级阶地,清江第五、六级阶地为同时期形成。这可能指示在三峡地区已不存在多级夷平面,目前三峡地区的层状地貌可能是早更新世以来地壳抬升的结果。对整个流域层状地貌面堆积物年龄与海拔高度关系的分析表明,在400-1 700 m海拔高度范围,地貌面堆积物形成时代与海拔高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即海拔越高,形成时代相对越老,海拔越低,形成时代越新,这反映了新构造的间歇性隆升。根据拟合直线计算出的平均抬升速率为162.14 cm/ka(100-800 kaBP),是整个三峡河段近十万年来平均深切速率(80.15 cm/ka)的两倍,说明十万年以来,三峡地区地壳抬升幅度明显减小,新构造活动性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地貌 堆积物 同位素年龄 地貌演化 清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利川三叠纪须家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与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29
11
作者 田洋 赵小明 +3 位作者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鄂西南利川地区三叠纪须家河组砂岩碎屑颗粒富石英(Q),贫岩屑(L)与长石(F),平均值分别为:76.23%、7.08%与4.88%,Q/(Q+F+L)平均值为0.86,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电气石重矿物组合,指示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 鄂西南利川地区三叠纪须家河组砂岩碎屑颗粒富石英(Q),贫岩屑(L)与长石(F),平均值分别为:76.23%、7.08%与4.88%,Q/(Q+F+L)平均值为0.86,具有锆石-板钛矿-磁铁矿-电气石重矿物组合,指示源岩以酸性岩或低级变质岩为主。砂岩主量元素SiO2含量高(77.14%~92.79%,平均84.14%),Al2O3次之(3.86%~14.15%,平均9.69%),(Fe2O3^T+MgO)^*(0.98%~3.20%,平均1.50%)、TiO2^*(0.09%~1.09%,平均0.39%)含量低,Al2O3/SiO2比值低(0.04~0.18,平均0.12),K2O/Na2O比值高(4.90~82.41,平均40.01),最接近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样品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高场强元素与大离子亲石元素组成,EREE分布于62×10^-6~495×10^-6之间,平均18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型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中度Eu、Ce负异常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Th、La、Ce、Rb/Sr、Th/U、La/Sc,指示了晚三叠世构造背景为被动与活动大陆边缘。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均〈1(0.18~0.68,平均0.45),指示物源主要为再循环的沉积物,而沉积物再循环会导致粘土矿物比例增加,从而使化学风化指标CIA值得到累积。较高的CIA值(72.10~96.28,平均81.18)表明沉积物累积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CIA与ICV强烈负相关,则表明CIA值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输入碎屑物成分不同引起的。结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上述特征综合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为主)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物源来自东南的雪峰隆起区(为主)与北侧的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岩 地球化学 风化作用 物源 构造背景 须家河组 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南利川二叠纪吴家坪组硅质岩成因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27
12
作者 田洋 赵小明 +5 位作者 牛志军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吴俊 曾波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0-599,共10页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 鄂西南利川吴家坪组硅质岩与海相石煤及多层火山粘土岩共生,产海绵骨针及放射虫化石,放射虫组合以泡沫虫类为主,内射球虫类次之,隐管虫类很少,代表外陆棚沉积环境。硅质岩的陆源元素Al、Ti含量较高,热水来源元素Fe、Mn含量较低,Al/(Al+Fe+Mn)值在0.64~0.83之间,平均值0.73。在Al—Fe—Mn三角图中,样品位于或紧邻非热水沉积区,在SiO2—(K2O+Na2O)、SiO2—Al2O3、(K2O+Na2O)—Al2O3图解中大多数样品落在火山成因区,少数位于火山成因与生物成因区之间。相对于沉积岩的微量元素丰度,生命元素Mo、V富集,指示热水沉积的特征元素Ba、As、Sc亏损。∑REE较低,∑LREE/∑HREE平均值为3.02,Ce、Eu均轻度负异常(δCe:0.75~0.83,平均值0.79;δEu:0.61~0.95,平均值0.84),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近水平。以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属火山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氧化还原判别指标U/Th、V/(V+Ni)及Ceanom,沉积环境判别指标MnO/TiO2、LaN/YbN与判别图解100×TFe2O3/SiO2—100×Al2O3/SiO2、TFe2O3/(100-SiO2)—Al2O3/(100-SiO2)、TFe2O3/TiO2—Al2O3/(Al2O3+TFe2O3)、LaN/CeN—Al2O3/(Al2O3+TFe2O3)与∑LREE/∑HREE—100×Eu/∑REE一致表明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成因 地球化学 二叠纪 吴家坪组 鄂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柱二叠纪栖霞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44
13
作者 田洋 赵小明 +3 位作者 王令占 涂兵 谢国刚 曾波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35-1045,共11页
在对重庆市石柱县二叠纪栖霞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观察,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元素含量、比值及相关性,探讨了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用于古环境分析的10件栖霞组样品Si O2、Mg O含量低,且两者... 在对重庆市石柱县二叠纪栖霞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薄片观察,根据碳酸盐岩样品的元素含量、比值及相关性,探讨了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用于古环境分析的10件栖霞组样品Si O2、Mg O含量低,且两者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Sr含量高,平均为1 751×10–6,Mn/Sr<0.1,Fe/Sr<1,δ18OPDB>-10‰,表明成岩过程中样品几乎不受硅化及白云岩化作用的影响,未发生化学性质上的改变,可作为古环境分析的可靠对象。栖霞组碳酸盐岩Ca O含量高,平均为53.81%,接近纯灰岩的理论化学组成,陆源元素Al2O3、Ti O2含量很低,平均值分别为0.17%与0.012%,表明其形成于陆源碎屑影响微弱的稳定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指标Mg O/Ca O比值极低,平均为0.026,古盐度指标100×(Mg O/Al2O3)比值高,平均为1 241,古水深判别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高,平均值分别为286和4.54,指示了栖霞组碳酸盐岩为潮湿气候下的陆表海(远岸)沉积。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U/Al、V/Al、Mo/Al、Cr/Al、Co/Al、V/(V+Ni)和U/Th特征一致表明栖霞组碳酸盐岩沉积于贫氧—缺氧环境。垂向上,陆源元素∑(Al2O3+Ti O2)含量逐渐降低,古水深指标Sr/Ba、1000×(Sr/Ca)比值逐渐增大,表明栖霞组沉积过程中离岸渐远、陆源供给逐步减少、水体持续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栖霞组 重庆石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