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防盗采多维微震监测预警技术在三道沟煤矿的应用
1
作者 王兵 张涛 +2 位作者 路国强 王云宏 蒙文军 《煤炭技术》 2025年第3期160-165,共6页
在研究分析三道沟煤矿周边小煤窑超层越界盗采现状和微震监测技术及其传播特征的基础上,以煤矿开采产生震动事件的定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了微震事件活动范围、事件数量、能量、频次等多属性综合分析,采用4G无线通信技术、GPS授时等技术... 在研究分析三道沟煤矿周边小煤窑超层越界盗采现状和微震监测技术及其传播特征的基础上,以煤矿开采产生震动事件的定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了微震事件活动范围、事件数量、能量、频次等多属性综合分析,采用4G无线通信技术、GPS授时等技术,基于IEEE1588时间同步协议和GPS联合时钟同步技术等,研发了“井地”联合微震定位方法,实现了微震事件的三维空间定位方法和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对井下采掘活动的实时监测和目标事件定位,为煤矿正常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和安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窑超层越界盗采监测 井地联合微震监测系统 4G无线通信 IEEE15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三维地震勘探野外质量管理方法研究
2
作者 刘铁华 匡伟 +1 位作者 王云宏 刘永华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9年第4期15-16,共2页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已成为煤矿资源勘查评价的重要方法,而获取高品质野外地震资料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从提高野外施工效率和质量出发,开发了基于微机的《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工区覆盖次数、方位角、炮... 三维地震勘探方法已成为煤矿资源勘查评价的重要方法,而获取高品质野外地震资料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从提高野外施工效率和质量出发,开发了基于微机的《煤矿三维地震勘探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工区覆盖次数、方位角、炮检距以及定量分析单炮记录等客观评价野外施工质量,提高了监控和评价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野外质量管理 实时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微震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5
3
作者 丛森 程建远 +1 位作者 王云宏 房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7-93,共7页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地球物理实时监测技术,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和微震信号初至拾取两个方面:定位方法以经典的Geiger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各种线性、非线性微震震源定位方法为主;STA/LTA法、AIC法、分形维数... 微震监测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地球物理实时监测技术,其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震震源定位方法和微震信号初至拾取两个方面:定位方法以经典的Geiger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各种线性、非线性微震震源定位方法为主;STA/LTA法、AIC法、分形维数法和小波变换法是微震信号初至拾取的主要方法。目前,矿山领域将微震监测技术主要用于冲击地压、突水等灾害的预测预报;矿山微震监测技术在提高震源定位精度、数据精细化处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从基础理论研究、数据信号处理和仪器研发等方面对矿山微震监测技术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震源定位 初至拾取 冲击地压 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微震监测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丛森 程建远 +1 位作者 王云宏 段建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31,共6页
基于井-地联合微震监测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监测成果,分析了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在垂直方向的数量特征,并对微震事件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导水裂... 基于井-地联合微震监测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监测成果,分析了微震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在垂直方向的数量特征,并对微震事件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对比研究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结果表明:井-地联合微震监测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微震事件的平面位置主要集中在采空区和回采巷道附近,垂直方向上主要集中在煤层顶板以上110m范围内,微震事件数量在顶板以上110m后急剧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微震监测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微震事件 导水裂隙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微震定位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丛森 程建远 +3 位作者 李新虎 王云宏 王保利 吴海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9-625,共7页
为定量分析煤矿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采场支承压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显著提高震源定位精度的速度模型反演方法,构建了求解分层速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在陕西省境内某矿布置井地联合微震监测系统,并采用标... 为定量分析煤矿采场支承压力分布特征,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采场支承压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显著提高震源定位精度的速度模型反演方法,构建了求解分层速度模型的目标函数。在陕西省境内某矿布置井地联合微震监测系统,并采用标定炮的方式验证了水平分层速度模型井地联合监测方案的定位精度明显高于近水平单一速度模型监测方案。采用水平分层速度模型对监测区域内微震事件进行高精度定位,并结合矿山压力理论,对采场支承压力分布规律与微震事件频次、能量之间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回采过程中受采动影响的超前支承压力范围是工作面前方0~90 m,工作面前方40~70 m范围内为高应力集中区,上、下顺槽的侧向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分别为0~70 m和0~80 m;研究结果为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山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承压力 微地震监测 微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槽波波速层析成像的爆破卸压效果评价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丛森 程建远 +2 位作者 王保利 王云宏 樊鑫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426-433,共8页
工作面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造成的应力异常,给煤矿开采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爆破是消除煤柱应力集中的常用办法,但是缺少对爆破效果进行评价的技术。分析了槽波波速与应力之间的定性关系,上覆煤柱爆破前后进行2次槽波波速层析成像,并计算2... 工作面上覆采空区遗留煤柱造成的应力异常,给煤矿开采带来极大安全隐患,爆破是消除煤柱应力集中的常用办法,但是缺少对爆破效果进行评价的技术。分析了槽波波速与应力之间的定性关系,上覆煤柱爆破前后进行2次槽波波速层析成像,并计算2次槽波波速差值,对工作面上覆煤柱爆破卸压效果进行评价。将槽波波速成像结果与数值模拟、矿压监测结果以及回采实际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工作面内槽波波速与围岩应力状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槽波波速能够有效地反映工作面内应力分布及转移情况,合理评价煤柱爆破卸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覆煤柱 槽波 层析成像 爆破卸压 矿压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微地震正演模拟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云宏 董蕊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37-141,共5页
针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中裂缝的发育特点,研究了水力压裂中微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点,认为微地震事件发育在以射孔点为中心的一个椭球体内,主裂缝长度为椭球体长半轴,主裂缝宽度为椭球体短半轴,椭球体扁率反应裂缝的发育厚度,在时空内具... 针对煤层气井水力压裂中裂缝的发育特点,研究了水力压裂中微地震事件的时空分布特点,认为微地震事件发育在以射孔点为中心的一个椭球体内,主裂缝长度为椭球体长半轴,主裂缝宽度为椭球体短半轴,椭球体扁率反应裂缝的发育厚度,在时空内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基于此提出了煤层气井水力压裂微地震多事件震源位置和激震时间自动生成技术方案。在水平层状介质的假设条件下,将微地震的三维两点射线追踪在射线平面内转化为二维两点射线追踪,用于微地震三维模型的微地震记录模拟。正演模拟试验表明,两点射线追踪适用于微地震正演模拟,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微地震正演方法,在微地震大数据实时快速处理的应用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水力压裂 微地震 震源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阶梯式减压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云宏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4期40-42,共3页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20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去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阶梯式减压治疗。对比两...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120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去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阶梯式减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1周,研究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P=0.040<0.05)。研究组患者的GO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阶梯式减压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术后转归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颅脑外伤 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 阶梯式减压 颅内压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SD-SVM在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微震事件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樊鑫 赵晓光 +4 位作者 唐胜利 解海军 程建远 王云宏 王盼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0-166,共7页
为解决煤矿微震事件识别中效率低、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问题,将小波散射分解变换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构建微震事件的WSD-SVM智能识别模型。首先,通过小波散射分解变换将微震监测数据分解成高、低频部分,并计算得到小波散射系数,构成散射... 为解决煤矿微震事件识别中效率低、精度低、可靠性差的问题,将小波散射分解变换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构建微震事件的WSD-SVM智能识别模型。首先,通过小波散射分解变换将微震监测数据分解成高、低频部分,并计算得到小波散射系数,构成散射特征矩阵;然后,选择70%的数据输入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用得到的识别模型对其余30%的数据进行测试验证,获得识别结果。将山西保德煤矿某工作面微震监测时序数据作为实例,结果表明:WSD-SVM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全部6个微震事件,用时1.651 s;而传统STA/LTA算法虽然仅用时0.731 s,但未能有效识别出其中的3个低信噪比事件,WSD-SVM模型的自动识别精度高于STA/LTA算法模型识别的精度,但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长。小波散射分解变换方法的引入能够有效实现监测数据降维,大幅提高识别精度,为微震事件的自动识别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小波散射分解 特征提取 支持向量机 自动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质透明化典型应用场景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33
10
作者 程建远 王保利 +2 位作者 范涛 王云宏 蒋必辞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2,共12页
简要回顾了煤矿地质透明化的提出背景,诠释了煤矿地质透明化的技术内涵,辨析了地质透明化与可视化、透明地质与透明矿井等异同,重点阐述了煤矿地质透明化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实现路径和关键技术,其中超前钻孔地质透明化是利用开孔定向、... 简要回顾了煤矿地质透明化的提出背景,诠释了煤矿地质透明化的技术内涵,辨析了地质透明化与可视化、透明地质与透明矿井等异同,重点阐述了煤矿地质透明化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实现路径和关键技术,其中超前钻孔地质透明化是利用开孔定向、钻孔测量、岩屑录井、钻孔成像和钻孔物探等技术与装备,以钻孔纵向钻探控制、径向物探扫描的方式,从而实现钻孔“线状”地质透明化;掘进巷道地质透明化是以长掘长探、随掘随探、反射槽波等关键技术为支撑,实现掘进巷道前方、侧帮一定范围的超前探测,达到巷道“束状”地质透明化的目的;回采工作面地质透明化是以随采地震、随采电法、微震监测等核心技术为支撑,将静态、动态、实时地质探测成果与采掘工程揭露信息相互融合,形成沿回采推进方向的采面“带状”地质透明化。随着“超前钻孔-掘进巷道-回采工作面”的递进透明,煤矿采掘地质条件将分时段、分区段、分层级趋于地质透明化。分析认为:地质可视化只是地质透明化的图形化显示,地质可视化并非地质透明化;透明矿井是透明地质的产物,透明地质是地质透明化的结果;煤矿地质透明化是静态与动态地质信息采集、地质信息与采掘工程信息互馈、三维地质模型构建、地质预测预报并与采掘工作面应用场景相互融合的时空动态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地质 地质透明化 钻孔物探 随掘随探 随采随探 应用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工作面递进式煤厚动态预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程建远 朱梦博 +1 位作者 崔伟雄 王云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7-244,共8页
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的已知煤厚点主要分布在回风巷、运输巷与开切眼构成的"U"型巷道上,煤厚数据点分布疏密不均,除了克里格空间估值技术外,常用的钻孔煤层厚度插值方法难以适应,基于煤厚变化的准确预测对煤矿回采工作面高效... 煤矿井下回采工作面的已知煤厚点主要分布在回风巷、运输巷与开切眼构成的"U"型巷道上,煤厚数据点分布疏密不均,除了克里格空间估值技术外,常用的钻孔煤层厚度插值方法难以适应,基于煤厚变化的准确预测对煤矿回采工作面高效开采的重要性,采用克里格空间估值技术,以"U"型巷道实际控制的煤厚"静态数据"为基础,构建煤厚预测的初始模型,开展第一阶段的煤厚预测;在回采工作面递进式推采过程中,不断融入回采新揭露的煤厚"动态数据",建立煤厚预测的优化模型,对未采区段开展递进式煤厚预测。选取某矿完成回采的S1工作面,以其"U"型巷道控制的306个煤厚点作为已知数据,以回采揭露的204个煤厚点为验证点,每50 m作为一个推采阶段,将S1工作面分为29个推采阶段,进行递进式煤厚预测的精度测试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仅采用"U"型巷道已知煤厚点的静态数据建立预测模型,预测误差绝对值小于0.10、0.50、1.00 m的煤厚点数量分别占25.98%、74.50%和90.73%;(2)综合利用"U"型巷道与工作面递进式回采揭露的煤厚信息,构建煤厚动态预测模型,预测误差绝对值小于0.10、0.50、1.00 m的煤厚点数量,分别占48.01%、85.51%和94.86%。可见,回采工作面递进式煤厚动态预测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煤厚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工作面 煤层厚度 递进式预测 克里格空间估值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散射分解变换的煤矿微震信号智能识别 被引量:11
12
作者 樊鑫 程建远 +3 位作者 王云宏 栗升 段建华 王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22-2731,共10页
微震信号是一种典型的时变非平稳信号,微震监测系统在高噪声环境下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偏低,影响了微震事件的识别准确率和精度,现有的微震事件识别方法仍然存在低速率、高时延、低精度等问题。以小波理论为基础,提出利用小波散射分解变换... 微震信号是一种典型的时变非平稳信号,微震监测系统在高噪声环境下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偏低,影响了微震事件的识别准确率和精度,现有的微震事件识别方法仍然存在低速率、高时延、低精度等问题。以小波理论为基础,提出利用小波散射分解变换提取微震事件和噪声信号的特征,计算2类信号的特征系数,并构成相应的特征矩阵;基于微震信号低频特性、不可预知性和突发瞬态性的特点,对比分析了小波散射分解变换结构的主要参数:时不变尺度、散射分解次数和质量因子对特征矩阵维数的影响;通过调整参数的大小有效控制特征矩阵维数,提高运算效率,最终选择出最优的特征矩阵,利用SVM分类对360组煤矿微震信号进行分类识别。实验结果表明:①小波散射系数构成的特征矩阵可以有效区分微震事件信号与噪声信号,且事件信号特征系数变化趋势具有突变性,噪声信号特征系数变化趋势表现为无序性;②采用3次小波散射分解变换构成的特征矩阵,可有效表征微震事件信号与噪声信号的差异特征,提高程序运算效率,而随着变换次数增加,事件信号的低频部分更明显;③在时不变尺度和变换次数确定的情况下,为得到最优特征矩阵,各阶小波散射变换的质量因子选择不宜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监测 小波散射分解 信号分析 特征提取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随采地震探测技术研究进展——以贵州岩脚矿12701工作面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保利 程建远 +3 位作者 崔伟雄 王云宏 金丹 张唤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06-413,共8页
随着煤矿从自动化开采向智能化开采发展,煤炭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迈入精准智能探测新阶段。近十多年来,矿井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掘阶段探测煤层内断层、薄煤带、陷落柱等隐蔽致灾体方面效果显著,但槽波地震探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 随着煤矿从自动化开采向智能化开采发展,煤炭地质保障系统正在迈入精准智能探测新阶段。近十多年来,矿井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掘阶段探测煤层内断层、薄煤带、陷落柱等隐蔽致灾体方面效果显著,但槽波地震探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炸药震源应用受限,施工时对煤矿生产活动有一定影响,一致性静态探测无法实现对煤岩动力灾害的监测。随采地震以采煤机作为震源,实现对采煤工作面内静态地质构造高精度探测和开采动力灾害的监测预警,为采煤工作面的地质透明化、开采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撑。该技术也逐渐成为煤矿井下地震勘探的研究热点。以贵州岩脚煤矿12701智能工作面随采地震的试验为例,介绍随采地震在采集系统设备、采集方案、采集软件和处理软件架构设计、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分析探测成果。这些成果表明:①从获得的随采地震干涉记录来看,采煤机截割震动作为随采地震的震源是适合的,可以获得高信噪比的虚拟炮集记录;②设计的随采地震采集系统、观测系统、采集处理软件架构和随采地震数据处理流程是合理可行的,能够满足随采地震实时、自动、大数据量等要求,整体运行稳定性良好;③随采地震能够探测采煤工作面的静态构造和应力动态变化,可为未来工作面透明化动态地质建模、回采过程中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采地震 地震干涉 透明工作面 智能开采 应力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工作面地质模型梯级构建及其关键技术 被引量:146
14
作者 程建远 朱梦博 +2 位作者 王云宏 岳辉 崔伟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85-2295,共11页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已经成为行业大趋势,众多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工业示范工程。然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煤炭智能精准开采的技术瓶颈,迫切需要构建高精度、透明...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煤炭智能精准开采已经成为行业大趋势,众多煤炭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和工业示范工程。然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煤炭智能精准开采的技术瓶颈,迫切需要构建高精度、透明化的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以黄陵煤矿某智能化工作面为例,分析了智能精准开采对地质透明化的时空需求,一方面要确保工作面前方未采区域一定范围内地质条件的“透明化”,另一方面要在采煤机完成一次截割的时间内完成透明化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统筹分析工作面地质探测技术现状和智能开采的集控水平,提出了构建透明工作面三维地质模型的总体思路:按照不同的地质、采掘阶段,将回采工作面地质模型分为4个层级,即黑箱模型、灰箱模型、白箱模型和透明模型。在工作面设计阶段,基于地面钻探与采区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构建工作面的“黑箱模型”,其精度处于“十米级”;在工作面掘进阶段,开展三维地震资料地质动态解释,可以构建工作面的“灰箱模型”,其精度处于“十米级~米级”;在工作面采前阶段,综合利用槽波、坑透等工作面地质勘探技术,可以构建工作面的“白箱模型”,其精度能够达到“米级~亚米级”;在工作面回采阶段,动态融入回采揭露的地质信息,并进行随采地震动态监测,可以构建起工作面前方50 m的工作面“透明模型”,其精度达到“亚米级”。为此,亟需研发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主要包括三维地震资料地质动态解释技术、煤矿井下孔中物探技术与装备、回采工作面随采地震监测技术、工作面监测数据地质信息提取和多源异构地质信息动态融合技术等,逐级构建智能开采工作面的地质模型,渐次实现工作面的三维地质透明化,为煤炭智能精准开采提供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智能化 透明化 回采工作面 三维地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射槽波的工作面煤层厚度高精度反演方法 被引量:28
15
作者 崔伟雄 王保利 王云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482-2490,共9页
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煤岩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煤层结构和煤岩层组合特征、以及巷道条件导致炮检点环境的差异,均会影响槽波的形成及传播,使实际槽波传播特征与理论“岩-煤-岩”模型差别甚远,增加了透射槽波方法反演煤层厚度的准确性... 矿井地质条件复杂,煤岩体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煤层结构和煤岩层组合特征、以及巷道条件导致炮检点环境的差异,均会影响槽波的形成及传播,使实际槽波传播特征与理论“岩-煤-岩”模型差别甚远,增加了透射槽波方法反演煤层厚度的准确性和难度。为提高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的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槽波频散理论和分频处理技术反演煤层厚度变化的方法,通过理论情况下Love型槽波传播规律建立了不同频率下槽波群速度与煤层厚度的关系,采用窄带滤波方法分析了成像频带对反演精度的影响,提出了层析成像频带优选策略,提高了群速度反演煤层厚度的精度;将该方法应用于陕西铜川焦平矿区2408工作面煤层厚度探测,该工作面平均煤层厚度7.6 m,选择50~80 Hz的频率区间对层析成像频带进行研究,定义了煤层厚度采样点与槽波群速度的分类关系,利用87个巷道采样点评价了各成像频段对群速度和反演煤层厚度的影响,优选60~75 Hz频带的成像群速度与巷道采样点和回采揭露点的相关性分别为81.6%和85.1%;将优选频带反演的煤层厚度与回采前后181个实际煤层厚度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煤层厚度预测误差绝对值小于0.40 m(误差小于5%)和0.80 m(误差小于10%)的点数,分别达到48.62%和85.64%。结果表明:透射槽波层析成像预测工作面煤层厚度的精度与层析成像的频带有关,成像主频越高、频带越窄,层析成像对煤层厚度的反演精度就越高,但可反演最大煤层厚度变小。因此,成像主频应考虑层析成像对研究区煤层大部分区域都有良好效果,选择槽波群速度变化率极大值曲线上平均煤层厚度对应的频率,使层析群速度与煤层厚度采样点相关性更高的最小频率范围为最佳频带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厚度 透射槽波 煤层工作面 频散 速度层析 成像频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震和瞬变电磁法的煤层气井水力压裂监测技术 被引量:16
16
作者 段建华 汤红伟 王云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166,共7页
为了获取井下煤层气水力压裂影响范围,根据压裂时煤层及其围岩的物性变化特征,结合微震监测技术与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勘探原理和应用范围,提出了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和瞬变电磁法联合对井下煤层气水力压裂效果进行监测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兴... 为了获取井下煤层气水力压裂影响范围,根据压裂时煤层及其围岩的物性变化特征,结合微震监测技术与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勘探原理和应用范围,提出了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和瞬变电磁法联合对井下煤层气水力压裂效果进行监测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对兴隆煤矿2个孔的压裂影响范围进行了监测,并且利用传统的打孔法对监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由于煤层较软,地震波衰减大,压裂区围岩或煤层破碎严重不利于产生新的破裂,接收到的微震事件较少,微震监测技术圈定的压裂影响范围较小;压裂区围岩或者煤层破碎严重,压裂液顺着原有裂隙扩散,瞬变电磁法获取的压裂影响范围较大;微震监测技术与瞬变电磁法进行综合解释,提高了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检验孔中的水压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好和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微震监测技术 瞬变电磁法 煤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水害音频电透视法监测水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晶津 王云宏 +4 位作者 崔伟雄 王冰纯 段建华 南汉晨 杨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65-274,共10页
矿井音频电透视法是采煤工作面水害隐患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煤矿井下工况环境中,其监测电极容易发生锈蚀,导致监测数据质量下降,对监测结果成像解释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开展矿井水害音频电透视法监测水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建立尺寸... 矿井音频电透视法是采煤工作面水害隐患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煤矿井下工况环境中,其监测电极容易发生锈蚀,导致监测数据质量下降,对监测结果成像解释造成不利影响。笔者开展矿井水害音频电透视法监测水槽物理模拟试验研究,建立尺寸相似比为1∶250的物理模型模拟底板水动态导升过程,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电极锈蚀对监测数据的影响特征,采用电极一致性校正方法对该影响加以校正,进一步通过三维电阻率反演成像验证校正方法的有效性。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浅部小规模异常体和深部异常体(70 m深度)会导致接收曲线极大值在其中心位置附近略有降低,随深部异常体位置逐渐升高,接收曲线在异常体中心位置形成交汇,整体上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双驼峰状形态;电极锈蚀会导致物理模拟接收曲线出现锯齿状畸变或发生整体偏移,电极锈蚀导致的采集误差容易掩盖浅部小规模异常体和深部异常体的异常响应,并导致成像结果中出现假异常,对监测成果解释产生不利影响;采用电极一致性校正方法,通过对物理模拟试验数据分别按照共发射点和共接收点顺序进行二次排序和光滑滤波,可以消除电极锈蚀带来的采集误差,压制成像结果中的假异常,改善成像效果。此外,物理模拟接收曲线整体表现出左低右高的变化规律,导致成像结果中异常位置整体向右侧偏移,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试验探索造成该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电透视法 水害监测 水槽物理模拟 电极锈蚀 采集误差 电极一致性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抗Survivin抗体和CEA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庆伟 王云宏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8期657-659,共3页
探讨血清中抗Survivin抗体和CEA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检测51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8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的抗Survivin抗体和CEA表达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结直肠癌组血清抗Sur... 探讨血清中抗Survivin抗体和CEA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检测51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8例健康体检人员血清中的抗Survivin抗体和CEA表达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两者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结直肠癌组血清抗Survivin抗体浓度值为(29.5±14.2)ng/m L,健康体检组(17.16±5.11)ng/m L,结直肠组癌组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ROC曲线分析示血清抗Survivin抗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6,敏感性为72.55%,特异性为89.47%。Survivin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值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但与TNM分期关系密切,分期越晚,浓度值越高(P=0.042)。联合检测血清中的抗Survivin抗体和CEA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其AUC为0.88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16%和86.84%(P<0.05)。检测血清中抗Survivin抗体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血清中抗Survivin抗体和CEA可提高结直肠癌的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抗Survivin抗体 CE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