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生—储耦合演化及对页岩气富集的控制效应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威 蔡剑锋 +6 位作者 王乾右 崔政劼 崔哲 徐亮 李兰 顾小敏 王井伶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2期148-160,共13页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随演化程度升高演化机制具有耦合性,这对盆内不同地区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为揭示有机质与有机质孔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的协同演化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效... 四川盆地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热演化程度高,含气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随演化程度升高演化机制具有耦合性,这对盆内不同地区页岩气藏含气量具有控制作用。为揭示有机质与有机质孔在不同演化阶段下的协同演化对页岩气富集成藏的控制效应,选取了与研究区具有相似地质地化特征的下马岭组海相页岩开展了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来模拟页岩生烃演化过程。基于海相页岩生烃热模拟实验烃气产率与碳同位素序列特征,厘定了海相页岩滞留原油接替干酪根生气的成熟度下限RO为1.5%与生气高峰期(RO为2.5%~3.4%)。开展了下马岭组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扫描电镜分析,基于有机质定性识别与孔隙定量提取,以有机质形态学参数及等效圆直径、周长面积比等孔隙结构参数分析表明:海相页岩在低成熟阶段以原始干酪根有机质为主,有机质主要为团块状,有机质内主要发育微孔,孔隙连通性差,无机矿物粒间孔残余;高成熟阶段原始干酪根在总有机质中占比逐渐减少,迁移有机质占比上升,最高达80%,为早期干酪根形成的原油充注于残存的粒间孔形成,迁移有机质内普遍发育焦沥青孔,等效圆直径、周长面积比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表明焦沥青孔发育良好,孔径较大,孔隙形态为圆状、长椭圆状,连通性好。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耦合演化保证了晚期海相页岩气的富集成藏,低演化阶段干酪根与残余粒间孔提供了液态烃的物质基础与充注空间,高演化阶段大量存在的迁移有机质与焦沥青孔提供了成气母质与储气空间,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 五峰—龙马溪组 生烃时机 有机质 有机质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微米CT和高压压汞的致密储层孔喉网络结构差异定量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乾右 杨威 +9 位作者 左如斯 姜振学 李耀华 刘聃 崔政劼 蔡剑锋 崔哲 顾小敏 李兰 徐亮 《能源与环保》 2019年第7期213-218,227,共7页
阐明致密储层孔喉网络结构特征对明确油气富集主控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微米CT和高压压汞技术,构建包括主流孔喉半径、幂指数、孔隙连通率和多重分形维数在内的孔隙结构参数,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长6段孔喉半... 阐明致密储层孔喉网络结构特征对明确油气富集主控因素,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微米CT和高压压汞技术,构建包括主流孔喉半径、幂指数、孔隙连通率和多重分形维数在内的孔隙结构参数,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8—长6段孔喉半径分布、孔喉网络非均质性和连通性及其差异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长6和长8段样品孔径分布特征较好,长6段主流孔隙半径为2.27μm,幂指数最小,储集能力最强。长8段样品0.1~0.5μm的喉道比例最高,对储层可动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强。不同层段样品非均质性差异明显,在半径大于1μm区间内,长7段非均质性最弱,孔隙结构最好。长7和长6段样品的孔隙连通性要好于长8段,配位数和孔体积的有利匹配能提高储层孔隙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致密储层 孔隙结构 微米CT 高压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岩相控制下的微观储集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左如斯 杨威 +2 位作者 王乾右 姜振学 陈冬霞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8,共7页
为探讨页岩岩相对陆相页岩微观储集特征的控制机理,明确陆相页岩气的富集条件,选取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TOC和矿物组分建立页岩岩相划分方案,明确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发育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 为探讨页岩岩相对陆相页岩微观储集特征的控制机理,明确陆相页岩气的富集条件,选取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TOC和矿物组分建立页岩岩相划分方案,明确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发育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硅质页岩5类岩相。在此基础上,开展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低温气体吸附实验,分析研究区须家河组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陆相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晶间孔和粒内溶孔,有机质孔极少发育,全孔径分布具有多峰特征,其中,孔体积主要由中孔和宏孔提供,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提供;不同岩相页岩储层微观储集特征具有非均质性,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是须家河组陆相页岩最有利的岩相。研究结果对于陆相页岩气的勘探、资源评价及产能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页岩岩相 微观储集特征 岩相控制 川西坳陷 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陆相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孔祥晔 曾溅辉 +4 位作者 罗群 谭杰 张芮 王鑫 王乾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2-403,共12页
页岩储集层的油气储集能力取决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而不同页岩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总有机碳含量和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确定大安... 页岩储集层的油气储集能力取决于其复杂的孔隙结构,而不同页岩岩相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特征。为了明确不同页岩岩相对孔隙结构的控制作用,以川中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为例,基于总有机碳含量和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确定大安寨段页岩岩相,对不同页岩岩相进行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和高压压汞分析,确定其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主要发育6种岩相: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贫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和贫有机质钙质页岩,孔隙形态以平行板状和狭缝状为主。黏土质页岩主要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和生烃增压缝,混合质页岩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钙质页岩发育少量溶蚀孔。各类页岩岩相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其中,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大孔孔体积最大,孔径分布呈三峰特征,是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储集最为有利的页岩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下侏罗统 大安寨段 储集层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润湿性对自发渗吸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鑫 曾溅辉 +3 位作者 孔祥晔 仇恒远 王乾右 贾昆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23-3336,共14页
纳米级孔隙在页岩中占主导地位,孔隙润湿性成为控制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自发渗吸... 纳米级孔隙在页岩中占主导地位,孔隙润湿性成为控制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和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接触角测试、扫描电镜观察、自发渗吸测试和自发渗吸−核磁共振联测技术,系统分析页岩样品的孔隙润湿特性及其对自发渗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黏土矿物晶间孔、黏土矿物微裂缝和碳酸盐矿物粒内溶蚀孔;有机质孔表面表现为亲油的润湿特性,其发育程度对正癸烷的自发渗吸行为起到了主要的控制作用;黏土矿物晶间孔及黏土矿物微裂缝表现为亲水的润湿特性,去离子水的渗吸行为主要受黏土矿物晶间孔所控制,而黏土矿物微裂缝可以明显提高页岩对去离子水的渗吸能力,并提高页岩对正癸烷的渗吸能力。页岩中流体渗吸行为表现为在毛细管力作用下渗吸流体不断驱替空气的过程;在渗吸方向上没有优势渗吸通道的情况下,页岩中流体的渗吸过程为先充填小孔隙,随后不断充填更大的孔隙;但具有不同润湿特性的孔隙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非均质性,导致不同渗吸阶段流体在页岩中主要填充孔隙的孔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力 有机质孔 黏土矿物 晶间孔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层序划分的界面沉积标志及地球化学指示 被引量:7
6
作者 魏琳 许文国 +3 位作者 杨仓 黄一舟 王乾右 王兴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4-533,共10页
页岩油气勘探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核心问题是建立富有机质页岩高精度岩相层序,准确预测页岩甜点段。受页岩沉积相对连续与特征变化难识别等因素控制,页岩地层层序关键界面识别难度较大。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北美和国内部分页岩沉... 页岩油气勘探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核心问题是建立富有机质页岩高精度岩相层序,准确预测页岩甜点段。受页岩沉积相对连续与特征变化难识别等因素控制,页岩地层层序关键界面识别难度较大。文章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北美和国内部分页岩沉积储层实例特征,指出在页岩沉积中的相对较浅区域,小型冲刷面、低角度的页岩层断面、软质沉积物变形、壳质纹层和冲断构造碎屑等沉积特征的出现是层序边界的重要沉积学指示。对应等时地层中未出现以上明显剥蚀面的连续页岩层沉积,岩相组合转换面、不同类型滞留沉积物、黄铁矿鲕粒层或磷酸盐结核面,加之配合指示氧化-还原条件(有机地化参数、无机微量/主量元素等)及有机物/矿物富集变化规律(有机质丰度、沉积物密度、矿物成分含量等)的地球化学指标可综合判断层序边界或最大海泛面。文章结合国内外实例,详细总结梳理了在测井资料辅助下,使用沉积学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判断层序界面的关键问题和理论解释,提倡在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中,利用钻测井曲线和岩相组合划分三级层序,并结合使用沉积特征和地球化学参数准确搭建四级及以上高频层序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剥蚀面 沉积特征 地球化学 层序地层学 海相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被引量:39
7
作者 高之业 范毓鹏 +4 位作者 胡钦红 姜振学 黄志龙 王乾右 成雨 《石油科学通报》 2020年第1期1-16,共16页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控制着页岩气的富集和运移,特别是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重要的贮存空间,而不同组分有机质内部的孔隙结构特征尚不明确,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本研究以川南地区长宁、泸州和渝西区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有机地化和矿物组成分析并划分页岩岩相,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并结合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对页岩储层有机质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利用N2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对各区块不同岩相页岩样品孔隙结构进行联合定量表征。结果显示,根据有机质孔隙发育程度和特征,川南地区页岩的有机质类型可分为A、B、C、D、E类型,有机质显微组分、矿物组成、异常压力的不同导致有机质的孔隙形态、孔径、面孔率等孔隙结构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有机质孔隙差异化发育是导致页岩储集空间不同的重要原因,以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长宁区块页岩样品孔隙最为发育,以A、B、D类型有机质为主的泸州区块次之,以B、C有机质为主的渝西区块孔隙发育程度最差。本研究成果对完善页岩储层评价,优选有利页岩岩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马溪组页岩 孔隙结构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动单元分类的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预测 被引量:7
8
作者 鲁健康 郝彬 +3 位作者 李程善 王维斌 王乾右 杨威 《石油科学通报》 2021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渗透率是衡量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畅通程度的参数,是反映储层渗流特性进行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岩心孔渗实验数据中... 渗透率是衡量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畅通程度的参数,是反映储层渗流特性进行储层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岩心孔渗实验数据中,相同孔隙度数值的岩心渗透率数值相差1至2个数量级,利用常规解释方法进行渗透率解释精度较低,不能满足储层评价要求。本论文运用FZI累积频率划分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4类,分类后的四类储层孔隙度、渗透性差异明显,且每一类储层孔隙结构、渗透性等特征基本一致,说明利用FZI值划分储层类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类储层的渗透率精细解释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方法建立孔隙度、FZI的测井响应多参数拟合方程,实现了FZI的连续定量评价,实现了研究区致密储层流动单元类型的连续划分及其渗透率的测井评价;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典型单井的渗透率计算中,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渗透率与岩心分析数据吻合较好,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渗透率测井评价的准确度。该研究对于精确预测该研究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和陆相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详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孔隙度 流动单元 测井曲线 延长组 致密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