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的变化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亚芹 王乾一 +3 位作者 徐占稳 康世鑫 魏媛 李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1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37例(糖尿病组)。无糖尿病78例(非糖尿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PK、CK-MB、T...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15例,其中合并糖尿病37例(糖尿病组)。无糖尿病78例(非糖尿病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CPK、CK-MB、TC、HDL-C、LDL-C、TG、FPG、GHb A1c水平,采用心脏超声测定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E/A、心脏等容舒张时间(IVRT)、室壁运动指数(WMSI);观察两组左室重构、心力衰竭、心电图ST段回落>70%发生率。结果随访6个月,糖尿病组失访1例,死亡1例,非糖尿病组失访4例,死亡1例;余108例完成整个随访过程。PCI治疗6个月,两组血清CPK、CK-MB、TC、HDL-C、LDL-C、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PG、GHb A1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LVEDV、LVEF、E/A、IVR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VESV、WM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心电图相应导联ST段回落>70%的发生率低于非糖尿病组(17.14%vs 47.94%,P=0.003);有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糖尿病组比非糖尿病组多(37.14%vs 19.17%,P=0.008);行PCI治疗后心室重构的发生率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7.14%vs 28.76%,P=0.08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概率比无糖尿病患者高,但与心室重构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心室重构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TXB2和CRP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宋书江 赵兴洲 +4 位作者 王宇 周晓东 许金鹏 孙学江 王乾一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三组血小板聚...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患者7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通心络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三组血小板聚集率、CRP、TXB2。结果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均可使ACS合并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RP、TXB2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对ACS合并AR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CS患者的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动脉疾病 阿司匹林 抵抗 血栓素B2 C反应蛋白质 通心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对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亚芹 王乾一 +2 位作者 徐占稳 康世鑫 马竞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17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芩对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4周龄Wister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黄芩低剂量组、黄芩中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各10只,另选取10只同类无自发性高血压Wister雄性大鼠为对... 目的探讨黄芩对高血压大鼠肾损害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取14周龄Wister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贝那普利组、黄芩低剂量组、黄芩中剂量组、黄芩高剂量组各10只,另选取10只同类无自发性高血压Wister雄性大鼠为对照组,贝那普利组给予贝那普利5 mg/kg每天1次灌胃,黄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黄芩17.5、35、70 mg/kg每天1次灌胃,模型组及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2 m L每天1次灌胃,连续灌胃8周。采用尾动脉容积法测定各组收缩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观察各组肾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黄芩中、高剂量组及贝那普利组收缩压及肾组织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肾组织SOD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黄芩中、高剂量组及贝那普利组大鼠收缩压及肾组织MDA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及黄芩低剂量组,SOD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及黄芩低剂量组(P均<0.05);治疗后模型组与黄芩低剂量组大鼠收缩压及肾组织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芩中、高剂量组及贝那普利组大鼠收缩压及肾组织MDA、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大鼠肾组织切片显示肾小球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无纤维化组织增生及萎缩,肾小管官腔通畅;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切片中肾小球萎缩,组织充血、肾小管管腔上皮细胞变性;经贝那普利治疗后大鼠肾组织结构有所恢复;黄芩高剂量组肾小管管腔较模型组通畅,但肾小球结构变化不明显;黄芩低剂量组肾小球有明显的充血,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变化;黄芩中剂量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改善最明显。结论中、高剂量黄芩能降低高血压大鼠收缩压,改善因高血压引起的肾损害,机制在于其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脏损害 黄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钢在甲酸-乙酸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公召 王乾一 张强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CAS 2015年第3期26-29,共4页
用静态质量损失法、扫描电镜法和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了Q235A钢在甲酸乙酸水溶液中(甲酸与乙酸质量比为1∶1)的腐蚀行为。分别考察了不同腐蚀液质量浓度、温度等情况下Q235A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Q235A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受到腐蚀液浓度、... 用静态质量损失法、扫描电镜法和电化学测量法研究了Q235A钢在甲酸乙酸水溶液中(甲酸与乙酸质量比为1∶1)的腐蚀行为。分别考察了不同腐蚀液质量浓度、温度等情况下Q235A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Q235A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受到腐蚀液浓度、温度等参数的影响,当温度一定时(20℃),Q235A钢的平均腐蚀速率由腐蚀液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的0.354 mm/a增加到腐蚀液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的0.900 mm/a,但增长的速率逐渐缓慢最后趋于平稳;当溶液质量浓度一定时(100 mg/L),Q235A钢的平均腐蚀速率由20℃时的0.354 mm/a增加到90℃时的1.255 mm/a。宏观腐蚀形态为均匀腐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腐蚀严重时,局部出现点蚀、剥离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 乙酸 腐蚀 Q235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