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Cr-Mn-Mo-N不锈钢的冶炼及力学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书桓 张存帅 +1 位作者 赵定国 刘吉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07,共3页
高氮不锈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氮在钢中溶解度较低,可通过增加氮气分压和调节合金成分,增加氮在钢中的溶解度。采用50 kg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炉的方法,通过增加铬、锰含量在氮分压为80 kPa下成功冶炼出氮含量为0.5%的Fe-Cr-... 高氮不锈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氮在钢中溶解度较低,可通过增加氮气分压和调节合金成分,增加氮在钢中的溶解度。采用50 kg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炉的方法,通过增加铬、锰含量在氮分压为80 kPa下成功冶炼出氮含量为0.5%的Fe-Cr-Mn-Mo-N不锈钢;并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对实验钢的性能进行研究,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面收缩率和断后伸长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热轧后屈服强度为885.5 MPa、抗拉强度为1123 MPa、断后伸长率为26.0%、断面收缩率为53.3%、强塑积为28.1 GPa·%;经1000℃固溶保温水冷后屈服强度518.0 MPa、抗拉强度为926 MPa、断后伸长率为36.5%、断面收缩率为65.0%、强塑积为33.1 GPa·%。对热轧后和保温水冷后数据进行对比,热轧后未经保温强度较高,经保温水冷后塑性更好、强塑积更高综合力学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冶炼工艺 强度 断后伸长率 断面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结构和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2
作者 王栋甲 李群 +2 位作者 焦晓飞 王书桓 倪国龙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03-4110,共8页
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TiN、NbN、TaN、VN)的性质对于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深入分析了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能和电子特性,揭示了这些氮化物的稳定性。研究发现,TiN具有最... 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TiN、NbN、TaN、VN)的性质对于深入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深入分析了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的晶体结构、力学性能和电子特性,揭示了这些氮化物的稳定性。研究发现,TiN具有最大的形成焓绝对值,显示出最高的结构稳定性。能带结构分析表明,TiN、NbN、TaN和VN均为导体材料,呈现金属导电性质。弹性性能计算揭示了VN的体积模量为315 GPa,显示出较大的不可压缩性。此外,TiN和VN的剪切模量为184 GPa,表明他们在抵抗剪切形变能力方面优于NbN和TaN。弹性各向异性计算说明TiN比NbN的微观结构更均匀,而VN具有比TaN更均匀的微观结构。电荷密度分析确认了Ti-N、Nb-N、Ta-N和V-N键的共价特性。布局数计算进一步揭示了TiN、NbN、TaN和VN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相互作用。这些结果有助于实现钢中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合理控制,对提升含氮不锈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物 晶体结构 力学性能 电子特性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2%Si-0.055%Nb取向硅钢热轧与常化过程中组织与织构演变
3
作者 王黎光 高超稳 +1 位作者 王书桓 冯运莉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129,共6页
采用OM和EBSD研究了常化处理对含0.055%Nb的Fe-3.2%Si-0.055%Nb低温取向硅钢抑制剂、组织、织构和晶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组织沿厚度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梯度性明显,在常化后组织的不均匀性变缓和,显微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并在... 采用OM和EBSD研究了常化处理对含0.055%Nb的Fe-3.2%Si-0.055%Nb低温取向硅钢抑制剂、组织、织构和晶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组织沿厚度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梯度性明显,在常化后组织的不均匀性变缓和,显微组织以铁素体为主,并在晶界处存在含量较少的渗碳体;常化工艺极大地改善了取向硅钢热轧板中抑制剂的数量及分布情况,使得抑制剂更加弥散且细小的析出;热轧板和常化板织构的类型和织构的取向密度有很大的区别,与热轧板相比常化板γ线织构的强度较弱,而且旋转立方织构的强度也较弱,常化板织构的分布比较散漫;热轧板晶界类型以小角度晶界为主,高能晶界和大角度晶界的含量较少,而热轧板常化后,试样晶界类型则主要以高能晶界为主,并且晶界能和迁移率较高的Σ9和Σ13b晶界在常化后含量大幅增加。热轧板经常化处理后更有利于后续高温退火中Goss晶粒的异常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2%Si-0.055%Nb取向硅钢 常化处理 组织 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雾化法制高氮钢粉体过程中含氮熔滴的强化破碎数值模拟
4
作者 刘嘉伟 宋春燕 +2 位作者 贵永亮 倪国龙 王书桓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运用气雾化法制备含氮不锈钢粉体的过程中,经过一次破碎后的带状熔滴在氮气流的剪切作用下破碎为细小熔滴,一般直径在50~100μm。二次雾化后,由于含氮熔滴气-液两相间界面不稳定导致内部氮气泡溢出,直径较大的熔滴因氮气“逃逸”而发生... 运用气雾化法制备含氮不锈钢粉体的过程中,经过一次破碎后的带状熔滴在氮气流的剪切作用下破碎为细小熔滴,一般直径在50~100μm。二次雾化后,由于含氮熔滴气-液两相间界面不稳定导致内部氮气泡溢出,直径较大的熔滴因氮气“逃逸”而发生再次的强化破碎。限于该微观过程无法直接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分析,本研究运用Fluent16.0对该强化破碎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强化破碎过程中熔滴的动终态、压力值分布和熔滴组分变化情况,同时阐述了该两相流耦合过程中的内在机理以及熔滴强化破碎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气雾化 熔滴 强化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冶金技术在高氮钢冶炼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书桓 赵定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8,24,共5页
高压冶金技术促进了特殊钢冶炼的发展,阐述了高压冶金技术特征及其在高氮钢冶炼方面的发展及应用。结合在高压底吹条件下冶炼高氮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开展了高压精炼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分析了精炼压力和铸造压力对钢中... 高压冶金技术促进了特殊钢冶炼的发展,阐述了高压冶金技术特征及其在高氮钢冶炼方面的发展及应用。结合在高压底吹条件下冶炼高氮钢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开展了高压精炼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分析了精炼压力和铸造压力对钢中氮含量的影响,在自制高温高压反应釜上,开展了大量精炼和铸造高氮钢的多因素热态实验,获得了冶炼合格高氮钢的高压冶金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冶金 高氮钢 高压底吹 精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SC薄板坯连铸结晶器内的热/力行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果晶晶 郝华强 +2 位作者 杨晓江 刘增勋 王书桓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3,共4页
基于SPHC钢在H2结晶器内的凝固过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单元生死技术,通过改变薄板坯单元的状态建立其在结晶器内随时间变化的二维非稳态模型。模拟出薄板坯在结晶器不同部位处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情况,其结果可为优化结晶器锥度... 基于SPHC钢在H2结晶器内的凝固过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单元生死技术,通过改变薄板坯单元的状态建立其在结晶器内随时间变化的二维非稳态模型。模拟出薄板坯在结晶器不同部位处的温度场及应力场分布情况,其结果可为优化结晶器锥度及改善薄板坯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板坯 传热分析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包水口钢液流场的数值模拟
7
作者 赵定国 黄凯 王书桓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6-178,183,共4页
利用Fluent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中间包水口在正常情况下和存在结瘤时流场的形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以小方坯为研究对象,拉坯速度为2.3m/s,开口度为66%,夹杂物为Al2O3,无氩气吹入时,当水口结瘤少时,钢液通过结瘤位置时相对于... 利用Fluent软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中间包水口在正常情况下和存在结瘤时流场的形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以小方坯为研究对象,拉坯速度为2.3m/s,开口度为66%,夹杂物为Al2O3,无氩气吹入时,当水口结瘤少时,钢液通过结瘤位置时相对于正常情况下钢液流速增大的少;当水口结瘤多时,钢液通过结瘤位置时相对于正常情况下钢液流速增大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包水口 结瘤 数值模拟 钢液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rFeMnNi高熵合金粘度模型
8
作者 李月 赵定国 +2 位作者 苏新磊 刘岩 王书桓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417,共7页
高熵合金液雾化过程的粘度对于雾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现有的三元合金粘度模型,通过模型扩展建立了等摩尔比CoCrFeMnNi高熵合金熔体的粘度新模型,研究了温度对五元高熵合金粘度的影响,绘制了粘度变化曲线并进行了修正,计算出温度与... 高熵合金液雾化过程的粘度对于雾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现有的三元合金粘度模型,通过模型扩展建立了等摩尔比CoCrFeMnNi高熵合金熔体的粘度新模型,研究了温度对五元高熵合金粘度的影响,绘制了粘度变化曲线并进行了修正,计算出温度与高熵合金粘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温度从1360 K上升到2000 K,其粘度从0.0211 Pa·s减小到0.0114 Pa·s。随着五种金属含量的增加,高熵合金的粘度增大,其中Cr金属对于合金粘度的影响最显著,Fe和Co对粘度的影响相同。五元高熵合金液态粘度预测模型结果与热态实验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粘度 MIEDEMA模型 TOO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量密度对高氮不锈钢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崔小杰 王亚超 +3 位作者 任建彪 孙鑫 赵定国 王书桓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固定扫描层厚0.02 mm,扫描间隔0.11 mm,采用不同激光功率(100~300 W)、扫描速度(200~1000 mm/s)进行了高氮不锈钢的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试验,研究了能量密度对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扫描速度(200 mm/s)下,试样的相对... 固定扫描层厚0.02 mm,扫描间隔0.11 mm,采用不同激光功率(100~300 W)、扫描速度(200~1000 mm/s)进行了高氮不锈钢的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试验,研究了能量密度对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扫描速度(200 mm/s)下,试样的相对致密度与激光功率成反比;在高激光功率(300 W)下,相对致密度与扫描速度成正比;在45.45~681.82 J/mm^(3)区间,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相对致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36.36~443.18 J/mm^(3)区间,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加显微硬度减小,当能量密度为136.36 J/mm^(3)时,试样相对致密度最佳,为98.85%,显微硬度最高,为409 HV0.3。各工艺参数下的试样内部未出现大尺寸裂纹缺陷,内部缺陷主要是未熔粉体、微气孔及球化颗粒;在200 W激光功率下,试样内部缺陷数量及种类随着扫描速度的降低而增大;在1000 mm/s扫描速度下,试样内部缺陷数量及种类随激光功率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高氮不锈钢 相对致密度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余热罐内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果晶晶 陈健 王书桓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67,72,共5页
为强化烧结矿显热的高效提取,采用CFD软件对烧结矿余热罐内的气固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冷却空气进口温度、进口速度对烧结矿与空气之间换热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空气自余热罐底鼓入,自顶部排出,同罐内高温烧结矿对流... 为强化烧结矿显热的高效提取,采用CFD软件对烧结矿余热罐内的气固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冷却空气进口温度、进口速度对烧结矿与空气之间换热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空气自余热罐底鼓入,自顶部排出,同罐内高温烧结矿对流换热的过程中,罐内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温度梯度较大;随着冷却空气进口温度的增加,出口温度略有增长,但增幅不明显,同时烧结矿的冷却效率略有降低;随着冷却空气进口速度的增加,在冷却前期,较高的空气流速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冷却后期,较低的空气流速具有较高的冷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矿 余热罐 温度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12N钢高压凝固钢锭的气泡分布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书桓 刘吉猛 赵定国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04,共6页
在冶炼Cr12N铁素体高氮钢时,发现钢锭中有气泡产生,但随着凝固压力的增加,气泡含量越来越少。当熔炼压力0.6 MPa,凝固压力由1.0 MPa增加到1.6 MPa时,气泡数量的平均值由46.37个/mm2降到9.46个/mm2,气泡量下降到原来的20.4%;直径大于20μ... 在冶炼Cr12N铁素体高氮钢时,发现钢锭中有气泡产生,但随着凝固压力的增加,气泡含量越来越少。当熔炼压力0.6 MPa,凝固压力由1.0 MPa增加到1.6 MPa时,气泡数量的平均值由46.37个/mm2降到9.46个/mm2,气泡量下降到原来的20.4%;直径大于20μm的气泡数量下降到原来的17.4%,而直径小于5μm的气泡数量增加了37.7%。熔炼压力0.3 MPa凝固压力1.6 MPa的钢锭,下表面的气泡平均面积含量是上表面气泡含量的23.9%,边缘位置处的气泡平均面积含量是中心位置处的25.9%。根据建立的计算钢锭中实际氮含量模型可知,当熔炼压力为0.6 MPa凝固压力增加到1.8 MPa时,可得到没有气泡的高氮钢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钢 高压凝固 Cr12N钢 气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轧激光焊接DP780高铝双相带钢表面印迹产生原因
12
作者 刘颖 周朝刚 +3 位作者 汪云辉 王书桓 艾立群 王海龙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1,共6页
DP780高铝(铝质量分数在0.55%~0.70%)双相钢经热轧、头尾激光焊接、酸洗、冷轧后,其带钢表面出现印迹,通过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和硬度分析研究了印迹产生原因。结果表明:在DP780双相钢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中的铝元素发生氧化形成氧化铝,... DP780高铝(铝质量分数在0.55%~0.70%)双相钢经热轧、头尾激光焊接、酸洗、冷轧后,其带钢表面出现印迹,通过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和硬度分析研究了印迹产生原因。结果表明:在DP780双相钢焊接过程中,焊缝金属中的铝元素发生氧化形成氧化铝,氧化铝未能在酸洗中有效清除;在冷轧时硬质氧化铝造成工作辊损伤,从而在带钢表面形成印迹。提高焊接速度、酸液浓度和酸洗温度能完全消除带钢表面印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双相钢 激光焊接 酸洗 焊缝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熔体雾化过程中过热度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书桓 崔少璞 +1 位作者 赵定国 方云楚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基于紧耦合气雾化喷嘴,运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过热度对高温熔体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度增大时,液滴的平均直径(SMD)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细化雾化颗粒的粒径;液滴... 基于紧耦合气雾化喷嘴,运用Fluent软件对高温熔体雾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过热度对高温熔体雾化液滴凝固前飞行距离和液滴破碎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过热度增大时,液滴的平均直径(SMD)有减小的趋势,有利于细化雾化颗粒的粒径;液滴的凝固前飞行距离相对比较平缓,中间有小幅的升高趋势。当过热度达到100℃时,液滴的破碎比较充分,颗粒的平均直径满足生产的要求,熔体进行雾化后,其平均直径为52.886μm,液滴的飞行距离为32.6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化模型 过热度 平均直径 液滴飞行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高强韧钢二次淬火过程对屈强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朝阳 郭呈宇 +2 位作者 康永林 王书桓 于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78-1482,共5页
为了解决传统调质热处理工艺获得材料屈强比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高强韧钢在一次淬火+两相区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对力学性能与屈强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与高温共聚焦金相显微镜对高强韧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为了解决传统调质热处理工艺获得材料屈强比较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船用高强韧钢在一次淬火+两相区二次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转变及其对力学性能与屈强比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与高温共聚焦金相显微镜对高强韧钢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进行观察与分析,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分析组织转变对力学性能及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二次淬火温度的升高,高强韧钢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升高且屈强比升高,高强韧钢热处理态组织为铁素体+回火板条马氏体。高强韧钢在二次加热保温时,一次淬火形成的马氏体板条界促进奥氏体形核从而细化晶粒,提高了强度与低温韧性,屈服强度均高于800 MPa,-50℃冲击功均高于200 J;同时,两相区二次加热时产生了软相铁素体,并在后续二次淬火及回火过程中保持稳定,降低了屈强比,最低可达0.92。合理的二次淬火热处理工艺可以在保证强韧性的前提下获得较低的屈强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高强韧钢 二次淬火 力学性能 屈强比 高温金相 组织转变 铁素体 回火板条马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区激光熔化过程金属微熔池传热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定国 陈洋 +2 位作者 支保宁 吕晓芳 王书桓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81,共6页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选区激光熔化过程中激光熔化不锈钢粉末形成微熔池的过程,研究了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及加热时间对材料熔化速度、温度场、微熔池尺寸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激光功率和热流密度可有效促进材料的熔化和传热,大尺...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选区激光熔化过程中激光熔化不锈钢粉末形成微熔池的过程,研究了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及加热时间对材料熔化速度、温度场、微熔池尺寸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激光功率和热流密度可有效促进材料的熔化和传热,大尺寸光斑直径的激光形成的温度场和熔池宽而浅,小尺寸的光斑直径形成的温度场和熔池窄而深。比较多组数据得出,通过合理配比激光功率和光斑直径,可使得粉体材料得到充分熔化且减小成型缺陷,从而提升工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区激光熔化 数值模拟 微熔池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炉渣热闷法直接上线工艺处理概况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虎 陶钰禧 +3 位作者 周朝刚 赵定国 王书桓 艾立群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5,共9页
转炉渣含丰富的金属氧化物、微量元素及矿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钢渣热闷法以其环保低耗、回收率高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钢渣的预处理工艺。简要介绍转炉渣的组成和性能及质量影响因素、焖渣工艺的原理及方法和现状,重点分析研究了... 转炉渣含丰富的金属氧化物、微量元素及矿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钢渣热闷法以其环保低耗、回收率高的特点被逐渐应用于钢渣的预处理工艺。简要介绍转炉渣的组成和性能及质量影响因素、焖渣工艺的原理及方法和现状,重点分析研究了某公司突破性地实现了转炉渣焖渣坑直接上线深度处理工艺。该工艺通过分坑倒入转炉渣、多次分段打水、颚破初破和棒磨机细磨后磁选等工艺、设备的优化,解决了当前焖渣工艺存在的焖坑内板结、焖后红块的问题,提高了钢渣质量性能,达到尾渣粒度最小化和金属铁回收量最大化,使其具备直接上线的能力,同时减少了扬尘污染与外排水资源浪费。该工艺实现了:焖渣坑直接上线比例达43%以上,脱碳线上线率达76.3%以上,尾渣破碎后粒度小于10 mm,且处理后尾渣含铁量小于1.06%,金属回收率得到大幅提升,对钢渣的回收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炉渣 热闷法 直接上线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处理工艺及综合利用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佟帅 李晨晓 +3 位作者 王书桓 赵定国 薛月凯 刘吉猛 《冶金能源》 2020年第6期3-7,共5页
钢渣作为钢铁企业的副产品,产量巨大且富含有价值矿物,但其综合利用率很低。文章主要对炉外钢渣处理工艺热泼法、热闷法和滚筒法进行介绍,分别从生产操作流程、钢渣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炉内钢渣处理留渣+双渣工... 钢渣作为钢铁企业的副产品,产量巨大且富含有价值矿物,但其综合利用率很低。文章主要对炉外钢渣处理工艺热泼法、热闷法和滚筒法进行介绍,分别从生产操作流程、钢渣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炉内钢渣处理留渣+双渣工艺和气化脱磷渣循环炼钢技术,为钢铁企业进行钢渣清洁处理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筒法 热泼法 热闷法 气化脱磷渣 留渣+双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铁行业中CO_(2)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晨晓 张昀 +3 位作者 张凯璇 薛月凯 孙华康 王书桓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460-465,共6页
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当下低碳冶金技术备受关注,本文以钢铁工业中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当下碳排放现状、碳捕集技术进展及国内外CO_(2)资源化... 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占比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当下低碳冶金技术备受关注,本文以钢铁工业中CO_(2)的资源化利用为切入点,介绍了当下碳排放现状、碳捕集技术进展及国内外CO_(2)资源化利用发展进程,主要综述了CO_(2)作为搅拌气体、保护气体和反应气体参与厂内利用,着重研究了CO_(2)资源化利用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提出了将CO_(2)作为气泡源去除钢水夹杂物冶炼洁净钢的新途径,为CO_(2)在钢铁生产流程中的资源化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CO_(2) 资源化利用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2Fe17N3永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一昆 王书桓 +1 位作者 冯运莉 柳昆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6,共6页
简要分析了Sm2Fe17N3间隙化合物的晶格结构及其内禀磁特性原理,重点介绍了目前Sm2Fe17N3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添加元素对其磁性能的影响,并对Sm2Fe17N3/α-Fe双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就Sm2Fe17N3永磁材料制备过程存... 简要分析了Sm2Fe17N3间隙化合物的晶格结构及其内禀磁特性原理,重点介绍了目前Sm2Fe17N3永磁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添加元素对其磁性能的影响,并对Sm2Fe17N3/α-Fe双相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就Sm2Fe17N3永磁材料制备过程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材料 Sm2Fe17N3 制备方法 添加元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融入实体描述的自适应知识表示模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翟社平 王书桓 +1 位作者 尚定蓉 董苏苏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3-53,共11页
知识表示学习旨在在连续的低维向量空间中表示知识图谱的实体和关系,但是现有的表示模型大多仅利用三元组的结构信息,而忽略了具有丰富语义的实体描述信息。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体描述的联合表示模型(joint representation based ... 知识表示学习旨在在连续的低维向量空间中表示知识图谱的实体和关系,但是现有的表示模型大多仅利用三元组的结构信息,而忽略了具有丰富语义的实体描述信息。为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实体描述的联合表示模型(joint representation based on entity descriptions,JRED)。具体来说,模型引入位置向量和注意力机制设计了AttentionBi-LSTM文本编码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关系从文本描述中动态选择最相关的信息。同时,采用一种自适应表示方法,为每个特征维度区别地赋予权重,并以此方法为基础通过门控机制共同学习文本和结构的联合表示。该文在链接预测和三元组分类任务上评估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在各项指标上均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尤其在Mean Rank指标上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表示 实体描述 自适应表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