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载网络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
作者 徐晓飞 王东昊 《航空电子技术》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本文分析了主要机载网络特性及机载网络设计的难点,梳理了机载网络设计的网络协议形式化验证等主要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UPPAAL的千兆AFDX交换机协议形式化建模和验证方法,设计了基于网络演算的千兆AFDX网络交换机确定性分析模型,支持网... 本文分析了主要机载网络特性及机载网络设计的难点,梳理了机载网络设计的网络协议形式化验证等主要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UPPAAL的千兆AFDX交换机协议形式化建模和验证方法,设计了基于网络演算的千兆AFDX网络交换机确定性分析模型,支持网络通信延迟分析,对各个调度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给出了适应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系统模型的机载网络测试用例自动生成技术。本文基于关键技术的设计方法,研制了千兆AFDX、FC等机载网络系统,应用结果表明,梳理的关键技术及设计方法,能满足机载网络研制和应用的需要,相关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机载网络的设计和技术攻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网络设计 协议形式化分析 通信确定性分析 网络交换调度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业务蜂窝中继系统的接入控制算法
2
作者 龚萍 王东昊 +1 位作者 牛凯 吴伟陵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0-695,共6页
以多业务蜂窝中继系统已接入用户的服务质量(QoS)指标、中继负载大小为约束条件,在正交频分多址(OFDMA)方式下,将接入控制问题转化为最大化中继传输下所减少使用的子载波数的问题,并进一步考虑了用户对中继的选择、用户间竞争接入等情况... 以多业务蜂窝中继系统已接入用户的服务质量(QoS)指标、中继负载大小为约束条件,在正交频分多址(OFDMA)方式下,将接入控制问题转化为最大化中继传输下所减少使用的子载波数的问题,并进一步考虑了用户对中继的选择、用户间竞争接入等情况,设计了几种改进的接入控制算法。同时,把这些算法推广到多业务的应用场景中,研究了不同速率业务比例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接入算法能支持更多接入用户、降低接入阻塞率和增加节省的子载波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容量和资源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入控制 中继 多跳 多业务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业务质量(Q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载作用下房柱式采空区煤柱失稳时间预测研究
3
作者 王东昊 李文 +2 位作者 张彬 张豪哲 杜明泽 《中国矿业》 2023年第6期123-130,共8页
针对动静载作用下大面积房柱式采空区失稳时间难以预测的问题,以鄂尔多斯市敬老院煤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循环加卸载与单轴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煤柱在动载与静载作用下力学承载特征。选取开尔文体模型,基于蠕变理论,结合顶板-煤柱系统... 针对动静载作用下大面积房柱式采空区失稳时间难以预测的问题,以鄂尔多斯市敬老院煤矿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循环加卸载与单轴加载试验对比分析了煤柱在动载与静载作用下力学承载特征。选取开尔文体模型,基于蠕变理论,结合顶板-煤柱系统力学模型,得出了房柱式采空区煤柱保持稳定的最小时间函数表达式。考虑时间因素,通过施加循环加卸载荷模拟动静载作用方式,建立了房柱式采空区数值模型,研究了动静载作用下房柱式采空区煤柱随时间失稳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煤样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比在固定载荷作用下的极限破坏强度偏低;煤柱在蠕变作用下的有效承载时间与煤柱横截面积的对数正相关,与煤柱的高度和顶板刚度的对数负相关;将煤柱的破坏过程分为稳定阶段、发育阶段和失稳阶段。通过理论模型、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验证了煤柱有效承载函数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柱式采空区 蠕变特征 失稳时间 动静载作用 循环加卸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40
4
作者 杜明泽 李宏杰 +3 位作者 李文 邱浩 姜鹏 王东昊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共14页
目前,我国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矿井全生命周期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控不当、污染加剧等问题,在科学界定煤矿区污染场地和地下水污染流场单元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预... 目前,我国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矿井全生命周期地下水污染防控体系,造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控不当、污染加剧等问题,在科学界定煤矿区污染场地和地下水污染流场单元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基于污染场地的定义,对煤矿区地下水污染场地和地下水污染流场单元进行了科学界定,明确了煤矿区地下水污染场地范围和地下水流场评估范围;分析了煤矿区场地矿井水污染类型和污染模式,阐明了煤矿开采和闭坑阶段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特征因子;基于地下水污染风险理论,剖析了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监测现状及预警技术思路;从矿井生产和闭坑角度出发,阐述了基于岩层控制、阻断材料以及地下储水等现有的保水开采技术途径,概述了矿井闭坑过程和闭坑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主动、被动技术手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矿井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提出了煤矿区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地下水污染精准探测技术,地下水特征污染物智能识别、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煤矿区地下水污染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末端修复等关键技术与工艺,力促形成煤矿区全生命周期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与规范,研究结果对于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修复 地下水污染 闭坑矿井 监测预警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岩类型高强度采动裂隙发育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江华 王东昊 +1 位作者 黎灵 郭文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5,共7页
覆岩破坏裂隙发育高度是矿井顶板突水预测及防治的关键要素,而覆岩强度类型和开采强度是覆岩破坏裂隙发育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覆岩破坏高度进行预计时,覆岩类型划分标准和采煤方法对应的经验公式选择非常重要。采用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覆岩破坏裂隙发育高度是矿井顶板突水预测及防治的关键要素,而覆岩强度类型和开采强度是覆岩破坏裂隙发育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覆岩破坏高度进行预计时,覆岩类型划分标准和采煤方法对应的经验公式选择非常重要。采用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和钻孔电视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测得了坚硬和软弱地层高强度开采条件下覆岩破坏裂隙发育特征,得出坚硬岩层采动裂隙发育,冲洗液消耗量变化断断续续或者完全漏失,且岩层断裂倾角大,引起岩层采动传播影响角较大。软弱地层遇水易软化、塌孔,钻孔电视成像较为模糊,垮落带难以观测,需采用综合方法进行“两带”顶点的判别。对于近距离特厚煤层开采,下层煤垮落带高度波及到上层煤采空区时,需采用综合采厚计算下分层的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指南》中综合采厚公式已不适用。为此通过构建近距离特厚煤层开采垮落带高度与层间距关系数学模型,提出了适合该地质条件的综合采厚计算公式,由于受煤层间距的影响使综合垮落带高度增大,并且上组煤对综合采厚影响较小,造成垮采比明显增大,得出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综合垮采比为9.39~9.62,裂采比大于17.80,约为软弱覆岩的2倍,表明覆岩强度类型对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裂隙发育特征影响明显,公式适用性强,研究成果可为覆岩破坏高度观测及水害防治现场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类型 近距离煤层 高强度开采 采动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融合监测技术在特厚煤层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实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兰天龙 王东昊 +2 位作者 孙兴宇 丁磊 杜明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133,共6页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剧烈、地表沉陷规律不明、地表塌陷难以控制等关键问题,以不连沟煤矿F6207和F6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TSX和Sentinel-1数据进行多源观测融合的垂直沉降处理,通过偏移跟踪计算出工作面地表下沉范围值,从... 针对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覆岩破坏剧烈、地表沉陷规律不明、地表塌陷难以控制等关键问题,以不连沟煤矿F6207和F621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TSX和Sentinel-1数据进行多源观测融合的垂直沉降处理,通过偏移跟踪计算出工作面地表下沉范围值,从而得到了整个工作面的变形场。根据地表变形范围与地下开采范围计算基于InSAR多源监测的短期动态开采影响角,建立了基于多元信息融合技术的多维地表沉陷监测体系,突破了以往常规地表移动观测单一布“点”或“线”的局限性。结果表明,InSAR多源融合监测技术能有效提高地表残余变形监测的精度,解决了黄土沟壑区特厚煤层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与覆岩破坏规律实测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黄土沟壑区 覆岩破坏 地表沉陷 InSAR监测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链式效应与链式类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文 王东昊 +1 位作者 李宏杰 马智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8-295,共8页
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特别是大面积房柱式采空区失稳诱发矿震或冲击气浪灾害一直缺乏有效的预测预防和控制。为了研究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而达到预测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基于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引入灾变链式理... 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特别是大面积房柱式采空区失稳诱发矿震或冲击气浪灾害一直缺乏有效的预测预防和控制。为了研究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而达到预测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基于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引入灾变链式理论,研究了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中致灾环境、致灾因素、作用方式、承灾体4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链式效应结构模型和数学理论模型,获得了煤矿采空区基本失稳模式和链式类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区域地质及构造分布、采空区/煤柱尺寸与形态、采空区覆岩及围岩岩性、水文地质条件、采空区上下及周围煤层开采情况、采空区类型及遗留时间、静载和动载等8个方面;通过研究致灾环境、致灾因素、作用方式、承灾体4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构建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链式效应结构模型和数学理论模型;煤矿采空区基本失稳模式和链式类型主要包括6种,即单一煤柱采空区失稳链、构造影响下采空区失稳链、含水采空区失稳链、开采扰动影响下采空区失稳链、静载影响下采空区失稳链、动载影响下采空区失稳链,每种灾害链的发生模式各有异同;案例表明,煤矿采空区失稳灾害大都为上述6种基本链式类型中2种或2种以上的复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采空区 失稳灾害 链式效应 失稳模式 链式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防水密闭墙稳定性监测与抗水压能力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杜明泽 孔繁龙 +1 位作者 费宇 王东昊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0-208,共9页
井下采空区储水是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的重要手段之一,防水密闭墙的稳定性关系到采空区储水的安全性。针对采空区防水密闭墙稳定性难以监测、抗水压能力难以预测这一关键问题,以察哈素煤矿井下采空区防水密闭墙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 井下采空区储水是西部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的重要手段之一,防水密闭墙的稳定性关系到采空区储水的安全性。针对采空区防水密闭墙稳定性难以监测、抗水压能力难以预测这一关键问题,以察哈素煤矿井下采空区防水密闭墙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测试了煤层及顶底板力学性能,获得了煤体及顶底板最小抗压强度;考虑密闭墙结构的受力特点,计算推导了不受采动影响情况下防水密闭墙的最大承压能力;建立了防水密闭墙数值模型,分析了超前采动影响和不同水头高度(6、9、12、15 m)下密闭的受力状态、变形及破坏情况;研发了井下采空区防水密闭墙应力、位移监测系统,并基于理论分析,合理布设监测点,且在现场进行了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防水密闭墙的最大安全水头高度和警戒水位线的水头高度。结果表明:超前采动对防水密闭墙损伤有一定的影响,且水压作用加大了密闭墙与煤柱接触面间裂隙滑移范围;采终防水密闭墙承受的最大水头高度为12 m,防水密闭墙的警戒水位线的水头高度为9.6 m;防水密闭墙在墙体与煤柱的接触面以及密闭墙体顶底角位置为结构弱面,易发生破坏,应注意加强密闭墙相嵌与煤岩体位置以及密闭墙体顶底角位置处的监测或观测,必要时可采用注浆封堵手段对结构弱面或渗漏部位进行加固处理。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井防水密闭墙的稳定性监测与抗水压能力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水密闭墙 采空区储水 承压能力 保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AMT在大埋深煤层顶板富水性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涂琦 孔德玺 +2 位作者 杜明泽 边筠 王东昊 《建井技术》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针对大埋深首采区煤层顶板富水性难以确定的问题,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赤城煤矿首采区煤层顶板进行富水性探测。通过对5-2^(#)煤层顶板以上50、100、150、200 m处分别进行切片分析,结果表明:5-2^(#)煤层顶板以上50 m处(延... 针对大埋深首采区煤层顶板富水性难以确定的问题,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赤城煤矿首采区煤层顶板进行富水性探测。通过对5-2^(#)煤层顶板以上50、100、150、200 m处分别进行切片分析,结果表明:5-2^(#)煤层顶板以上50 m处(延安组)的电阻率值比煤层低,顶板砂岩低阻异常区7处;5-2^(#)煤层顶板以上100 m处的砂岩低阻异常区比顶板以上50 m处的低阻异常区范围减小,甚至完全收敛;5-2^(#)煤层顶板以上150、200 m处无低阻异常区富水性相对较小。研究成果为矿井首采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AMT 大埋深 煤层顶板 首采区 富水性 物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行为与药害风险研究进展
10
作者 宁永富 王东昊 +4 位作者 王楠 刘雪科 王鹏 周志强 刘东晖 《农药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5-389,共25页
在国家耕作制度转型与作物轮作体系重构的战略背景下,长残效除草剂的土壤持久性残留及其对后续种植系统的潜在风险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聚焦于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风险,整合... 在国家耕作制度转型与作物轮作体系重构的战略背景下,长残效除草剂的土壤持久性残留及其对后续种植系统的潜在风险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聚焦于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风险,整合了近30年来国内外权威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报道及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典型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基于文献结果,通过相关性分析,明确了土壤温度、pH值、有机质含量等关键环境因子对长残效除草剂降解半衰期的影响规律,系统梳理了不同类别长残效除草剂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风险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长残效除草剂的科学合理使用、药害风险的系统评估与精准防控提供参考,助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残效除草剂 土壤 降解 环境行为 半衰期 后茬作物 药害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