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管滴注法建立肉鸡感染O157:H7型大肠杆菌模型
1
作者 牟芮玮 郭琰娜 +4 位作者 卢梦涵 梁少姗 杨绵泽 何永明 唐陆平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1-27,共7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将100只麻黄羽肉鸡饲喂至7日龄,挑选健康、体质量均一的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cfu/mL E.coli感染组)、B组(1×10^(8)cfu/mL E.coli感染组)... 本试验旨在建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E.coli)感染肉鸡动物模型。将100只麻黄羽肉鸡饲喂至7日龄,挑选健康、体质量均一的鸡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A组(1×10^(7)cfu/mL E.coli感染组)、B组(1×10^(8)cfu/mL E.coli感染组)、C组(1×10^(9)cfu/mL E.coli感染组)、D组(1×10^(10)cfu/mL E.coli感染组)、E组(1×10^(11)cfu/mL E.coli感染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感染组每只肉鸡气管滴注大肠杆菌菌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肉鸡气管滴注相同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分别在试验开始前与感染后7 d记录肉鸡的体质量,试验期间记录肉鸡的采食量,并观察其临床变化。在感染后7 d对肉鸡颈静脉采血以检测肝功能。解剖摘取肉鸡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计算肝脏和脾脏脏器指数,并对肝脏、脾脏和结肠进行载菌量检测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大肠杆菌后肉鸡的料重比和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肝脏、脾脏中均检测出大肠杆菌,结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明显增多。A~E组肉鸡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V)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与E组肉鸡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D组、E组肉鸡血清中总胆汁酸(TB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C~E组肉鸡肝脏眼观呈绿棕色,并存在白色坏死点,镜检发现浆液性渗出和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E组肉鸡脾脏出现明显的毛细血管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充血现象;C~E组肉鸡结肠绒毛萎缩、肠壁变薄,同时,D组、E组肉鸡结肠出现毛细血管充血现象。气管滴注可以用于构建鸡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模型,此模型可显著诱导肉鸡肝脏和结肠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气管滴注 肉鸡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牛大力茎叶定性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少姗 郭琰娜 +3 位作者 牟芮玮 卢梦涵 唐陆平 何永明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4年第1期52-56,F0003,共6页
建立广东省牛大力茎叶药材的定性质量标准。收集广东省5个地区牛大力茎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方法,对其粉末进行显微结构和薄层色谱(TLC)鉴别;用烘干法测定水分,用马弗炉测定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采用浸泡... 建立广东省牛大力茎叶药材的定性质量标准。收集广东省5个地区牛大力茎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方法,对其粉末进行显微结构和薄层色谱(TLC)鉴别;用烘干法测定水分,用马弗炉测定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采用浸泡法和加热回流法测定浸出物(水溶性、醇溶性)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铅(Pb)、铜(Cu)、砷(As)、镉(Cd)、汞(Hg)等元素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牛大力茎叶样品显微特征基本一致,薄层色谱重现性好、专属性强,水分含量为6.83%~9.16%,总灰分含量为3.74%~5.9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0.49%~0.92%,冷水浸出物含量为3.01%~10.78%,热水浸出物含量为5.88%~15.03%,冷醇浸出物含量为2.38%~4.22%,热醇浸出物含量为3.29%~6.36%,Pb含量为0.185~2.863 mg/kg,Cu含量为1.840~6.601 mg/kg,As含量为未检出~0.028 mg/kg,Cd含量为0.016~0.086 mg/kg,Hg含量为未检出~0.019 mg/kg。本试验方法操作简单,可行性好,结果可靠,可为牛大力茎叶药材定性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大力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皮叶挥发油提取及其化学成分GC-MS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郭琰娜 牟芮玮 +4 位作者 丁康宁 梁少姗 卢梦涵 唐陆平 何永明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60-64,共5页
优化黄皮叶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并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以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黄皮叶挥发... 优化黄皮叶挥发油的提取条件,并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以料液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挥发油得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黄皮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黄皮叶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黄皮叶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2 h、提取时间4 h、料液比为1∶10(m∶V),挥发油得率为0.50%,GC-MS共分离鉴定出37种化合物,以芳香烃、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为主,占挥发油总量的96.49%。本试验明确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皮叶挥发油的优化工艺和挥发油的成分,可为黄皮叶挥发油的工艺研究、标准制定和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正交试验设计 气相色谱-质谱法 黄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