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雄狮少年2》:场域、资本与惯习交织下的观众共鸣 |
牛光夏
张晓文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电影与文化的互动 |
牛光夏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3
|
中国纪录电影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 |
牛光夏
张尚元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 |
牛光夏
毛蕾
皮永伶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16 |
4
|
|
5
|
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
牛光夏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6
|
中国医疗现实的影像重构与传受机制——以《中国医生》等纪录片为例 |
牛光夏
夏侯姿维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1 |
5
|
|
7
|
近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趋向(2011—2021年) |
牛光夏
|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
2022 |
4
|
|
8
|
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 |
牛光夏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6 |
21
|
|
9
|
时代报告剧纪实底色下的记忆书写与民族精神 |
牛光夏
张尚元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0
|
2019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 |
牛光夏
李政
|
《艺术探索》
|
2020 |
2
|
|
11
|
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创新性培养 |
牛光夏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3 |
7
|
|
12
|
不喧哗,自有声——评电视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 |
牛光夏
吕雪童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7 |
4
|
|
13
|
论纪录剧情片对“虚实”的跨界与坚守 |
牛光夏
成亚生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19 |
2
|
|
14
|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 |
牛光夏
吕雪童
|
《中国文艺评论》
|
2017 |
3
|
|
15
|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舆论领袖角色与平民服务意识 |
牛光夏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5 |
5
|
|
16
|
二次元语境下纪录片的生存机制 |
牛光夏
成亚生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9 |
1
|
|
17
|
宏大命题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以六集纪录片《齐鲁家风》为例 |
牛光夏
位茜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7 |
1
|
|
18
|
论电影中色彩元素的文化及审美意义 |
牛光夏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9
|
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审美变迁 |
牛光夏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09 |
1
|
|
20
|
异化消费语境下中国生态影视创作中的修辞实践 |
牛光夏
成亚生
|
《艺术探索》
CSSCI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