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狮少年2》:场域、资本与惯习交织下的观众共鸣
1
作者 牛光夏 张晓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以现实主义题材拓展动画创作空间,突破动画电影以往惯常的神话IP局限,契合大众对文化传承、现实映照及平凡崛起的诉求,在国家大力复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中华优... 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以现实主义题材拓展动画创作空间,突破动画电影以往惯常的神话IP局限,契合大众对文化传承、现实映照及平凡崛起的诉求,在国家大力复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下,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开辟独特发展路径,堪称一部成功之作。本文从场域理论出发,剖析该多元化作品中场域、资本和惯习相互交织成就的有口皆碑,进而探究观众精神共鸣的缘由,并揭示其在文化传承与社会批判层面的积极意义,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提供范例,彰显文化传承的多元价值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域理论 文化资本 惯习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与文化的互动 被引量:1
2
作者 牛光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03,共1页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纵观百年中国电影史,既有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也有对苏联等国家电影的借鉴;既有照搬国外电影而无视中国实际的无奈,也有对本国电影文化自主性的探索与追求。从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从文化研...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纵观百年中国电影史,既有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也有对苏联等国家电影的借鉴;既有照搬国外电影而无视中国实际的无奈,也有对本国电影文化自主性的探索与追求。从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从文化研究的社会学、结构主义与“葛兰西”转向,我们看到电影与意识形态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密切关联。艺术来源于现实,中国电影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的文化传承演变同步。本期专题通过对电影与文化的再审视,意在阐明电影与文化之间的相互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史 文化自主性 伯明翰学派 国家文化软实力 好莱坞电影 结构主义 国外电影 法兰克福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纪录电影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
3
作者 牛光夏 张尚元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07,共4页
中国纪录电影自诞生以来,一代代纪录电影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把握文化精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自觉记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赓续中华文明血脉,奠定了中国纪录电影以自强不息精神为主题的艺术传统。并立足... 中国纪录电影自诞生以来,一代代纪录电影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刻把握文化精髓,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自觉记录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赓续中华文明血脉,奠定了中国纪录电影以自强不息精神为主题的艺术传统。并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文明中包容性的理念、“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自觉讲述向内凝聚的民族故事,不断挖掘中华文明高度统一性的深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电影 中华文明 精神标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 被引量:4
4
作者 牛光夏 毛蕾 皮永伶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化的觉醒,也彰显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重振。二是文化认同视野下的现实关怀。反映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民俗纪录片,它们的关注对象从古老中国转移到现代中国,用影视纪实语言重构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与观众的生活体验更接近,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民俗纪录片的发展进路来看,其创作要根据当前民俗学的发展趋势,在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从民俗事项到现时语境中的民俗的转换,注重和拓宽民俗主体,关注当代新民俗,真实反映当下社会发展阶段中民众的生活现状,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影像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纪录片 历史认知 现实关怀 中国民间文化 影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图景 被引量:5
5
作者 牛光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100,126,共6页
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都可能催生出新的纪录片形态。文章从早期纪实影片中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最初探索、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片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确立、前苏联和欧洲不同的现代主义诗意传统、格里尔逊式纪录片为时... 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都可能催生出新的纪录片形态。文章从早期纪实影片中以写实主义为主流的最初探索、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片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确立、前苏联和欧洲不同的现代主义诗意传统、格里尔逊式纪录片为时代鼓与呼的现实主义潮流、法国真实电影和美国直接电影两大不同创作理念和美学风格下的新写实主义、西方新纪录电影及其后纪录片类型与风格的多元与开放等几个历史时期,检视一个世纪以来纪录片发展与嬗变中类型与风格的历史演进和兴衰更迭,在此基础上描述其多元共生的现实图景和新的数字技术条件下纪录片推陈出新的不同风貌,以全球化视野梳理和构建纪录片类型学的谱系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电影创作 艺术形态 纪录片 类型与风格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医疗现实的影像重构与传受机制——以《中国医生》等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牛光夏 夏侯姿维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1年第2期85-92,共8页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 纪录片的"真实"并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写,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在当前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医疗题材纪录片参与着国家政治话语的诉说,其呈现的"现实"必定是经过了考量和建构的。《中国医生》等医疗题材纪录片经过选择与重塑的主观处理,借由纪录影像为社会大众构建出当下中国医疗的现实图景,引导观众对纪录片中的故事和价值产生共情与认同,以实现促进医患和解的效果。但在实际的创作和传播中,理想化的医者形象与"牺牲者"话语,虽有传播医疗常识、助益缓和医患矛盾之用,但要改变观众的固有认知并非易事,医疗题材纪录片仍有进一步言说与表达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医疗题材 医患关系 影像重构 《中国医生》 影视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趋向(2011—2021年) 被引量:4
7
作者 牛光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中国纪录电影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它重返院线的曙光,整体上呈回暖向好的趋势,作品数量和质量较之从前都有了突破,创作主体和客体及接受主体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十年来,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的纪录电影涉及现实、历史等多种题材,... 中国纪录电影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它重返院线的曙光,整体上呈回暖向好的趋势,作品数量和质量较之从前都有了突破,创作主体和客体及接受主体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十年来,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的纪录电影涉及现实、历史等多种题材,其创作趋向总体呈现为主流美学、工业美学和新平民美学的共生并进。主流美学和工业美学主潮下的产业化制作与作者式创作的互补,以小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平民叙事,内容创作、拍摄资金、放映场次等方面的众筹和互动的积极参与,是这个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在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主要表征和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电影 工业美学 小人物 互动的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兴起原因及存在状态探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牛光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52-54,60,共4页
方言广播电视节目近年来的兴起与受众需求及媒介传播的小众化、窄播化有关,也顺应了中国进入娱乐化时代的要求,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特定的受众群体,是普通话主流节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但应注意量和质的把握。
关键词 方言广播电视节目 兴起原因 娱乐化 文化内涵 存在状态 传播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报告剧纪实底色下的记忆书写与民族精神 被引量:4
9
作者 牛光夏 张尚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3-179,共7页
《在一起》《石头开花》等以单元剧形式呈现的时代报告剧,以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为根基进行艺术化处理。表面上看,时代报告剧及时反映新时代重大事件,通过具有纪实底色的视听艺术直面时代问题,记录一系列富有浓郁时代色彩的场... 《在一起》《石头开花》等以单元剧形式呈现的时代报告剧,以现实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为根基进行艺术化处理。表面上看,时代报告剧及时反映新时代重大事件,通过具有纪实底色的视听艺术直面时代问题,记录一系列富有浓郁时代色彩的场景和细节,对现实有着更为直接的指涉。但表象之下,潜藏着创作者们对某些舆论争议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对时代精神进行独特表达的尝试。文章认为,时代报告剧以影像媒介的纪实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为根基,试图建构关于新时代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塑造活跃于事件中的英雄和人物形象,缝合现实与表达之间的裂隙、书写具有仪式性的集体记忆、弘扬新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报告剧 纪实电视剧 抗疫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 被引量:2
10
作者 牛光夏 李政 《艺术探索》 2020年第3期103-110,共8页
2019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其突出特点是院线纪录电影题材类型更为多元、公映数量平稳增长,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齐发力,题材更为缤纷。同时在制作、发行、传播的产业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平台媒体之间纪录片的合作与融合也呈... 2019年度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传播,其突出特点是院线纪录电影题材类型更为多元、公映数量平稳增长,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平台齐发力,题材更为缤纷。同时在制作、发行、传播的产业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平台媒体之间纪录片的合作与融合也呈日渐深化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纪录片 生产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基本素质的创新性培养 被引量:7
11
作者 牛光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34-36,共3页
作为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桥梁和纽带的播音员、主持人 ,日益受到关注 ,成为大众评论的焦点。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注意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加强知识储... 作为广播电视与受众之间桥梁和纽带的播音员、主持人 ,日益受到关注 ,成为大众评论的焦点。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 ,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注意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使他们做到德才兼备、声形俱佳 ,不仅要“上手快” ,而且要“后劲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事业 播音员 主持人 学生 基本素质 创新性 风格 专业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喧哗,自有声——评电视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 被引量:4
12
作者 牛光夏 吕雪童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12期86-90,共5页
大众传媒作为"拟态环境"的塑造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应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文化读书类电视节目《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回归纯粹的文学朗读形式,实现了传递优秀文化、彰显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格调的媒介功能。笔者以... 大众传媒作为"拟态环境"的塑造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应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文化读书类电视节目《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回归纯粹的文学朗读形式,实现了传递优秀文化、彰显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格调的媒介功能。笔者以这两个节目为例,从媒介本体、文化情怀和创作表达方面分析其做"减法"的策略,探讨此类节目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以"不喧哗"的姿态突出重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电视读书 媒介功能 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纪录剧情片对“虚实”的跨界与坚守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光夏 成亚生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19年第6期39-46,共8页
纪录剧情片是纪录片与剧情片虚实相生、跨界融合的产物,它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来自真实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采用故事片的手法进行情景再现和叙事建构,以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贴近性的精神面貌面向更多层次的观众群体。本... 纪录剧情片是纪录片与剧情片虚实相生、跨界融合的产物,它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来自真实生活的原始素材进行艺术化的处理,采用故事片的手法进行情景再现和叙事建构,以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贴近性的精神面貌面向更多层次的观众群体。本文追溯纪录剧情片的历史渊源,对这一影视艺术形态的本体属性、建构框架和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纪录剧情片如何平衡纪实性内核与故事化创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剧情片 纪实性 故事化 纪录片 影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实类医疗节目的情怀与担当 被引量:3
14
作者 牛光夏 吕雪童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社会转型期医疗问题层出不穷,医患矛盾一度紧张。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纪实类医疗节目,大胆展示医疗方面真实状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我国纪实类医疗节目起步晚,但近年来电视媒体上不断涌现出《急诊室故事》《生命缘》... 社会转型期医疗问题层出不穷,医患矛盾一度紧张。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纪实类医疗节目,大胆展示医疗方面真实状况,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我国纪实类医疗节目起步晚,但近年来电视媒体上不断涌现出《急诊室故事》《生命缘》《人间世》《因为是医生》等节目,选题契合现实热点,以纪实手段见证医疗现场,体现了我国电视媒体的现实情怀和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节目 纪实 现实情怀 社会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舆论领袖角色与平民服务意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牛光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中,我国的节目主持人实际上充当着二级传播中的舆论领袖角色,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各电视媒体也纷纷以新的理念来打造自己的明星主持,提升名主持人的品牌价值。而如今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以及整个...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中,我国的节目主持人实际上充当着二级传播中的舆论领袖角色,具有一定的明星效应,各电视媒体也纷纷以新的理念来打造自己的明星主持,提升名主持人的品牌价值。而如今随着电视传媒的发展以及整个传媒业、主持人行业的激烈竞争,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将进入一个大平民时代,而非明星主持时代,受众更为看重的是主持人的服务意识和平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目主持人 舆论领袖 明星效应 服务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元语境下纪录片的生存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牛光夏 成亚生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96-100,共5页
随着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二次元平台——哔哩哔哩(B站)播出,及2018年《历史那些事》、《人生一串》等纪录片于B站接踵而至,纪录片仿佛找到了绽放纪实光芒,承载传播内容,进行影像书写的新热土。以真实客观为重要特征、真... 随着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于二次元平台——哔哩哔哩(B站)播出,及2018年《历史那些事》、《人生一串》等纪录片于B站接踵而至,纪录片仿佛找到了绽放纪实光芒,承载传播内容,进行影像书写的新热土。以真实客观为重要特征、真人真事为主要内容的三次元世界即现实世界的产物——纪录片,开始进入二次元领域,也意味着二次元与三次元的一种“破壁”式交融,其中包括个性话语与主流价值观念的融合,抵制“收编”与重构权力体系的突围,打造互动娱乐与专属“迷群”的创新,而这种跨越壁垒的发展,正是顺应了“融媒体”时代文化融合的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元 纪录片 三次元 B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大命题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影像表达——以六集纪录片《齐鲁家风》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光夏 位茜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109-112,共4页
2017年3月20日,山东卫视推出了六集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齐鲁家风》。该片以"家风"为题,却不拘泥于一个小家,而意在展现齐鲁之地、中华民族的"国风"。其主题宏大,虽着眼于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的齐鲁文化,但起笔于一... 2017年3月20日,山东卫视推出了六集历史文化系列纪录片《齐鲁家风》。该片以"家风"为题,却不拘泥于一个小家,而意在展现齐鲁之地、中华民族的"国风"。其主题宏大,虽着眼于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的齐鲁文化,但起笔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地区。它以"新历史主义"史观下的双时空叙事、故事化元素与声音配置把控叙事的内外节奏和多视角的"口述历史"为主要特征,对齐鲁家风乃至中华民风这一宏大命题进行了生动可感的影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大命题 历史文化纪录片 《齐鲁家风》 多元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中色彩元素的文化及审美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牛光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8-48,49-51,共4页
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元素,不仅是对现实的真实还原和再现,而且在不同风格的影片、在不同导演的手中有着不同的戏剧与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电影 色彩 戏剧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审美变迁 被引量:1
19
作者 牛光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2-55,共4页
纪录片反映了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会影响纪录片创作者并反映在其作品中,同时影视制作技术也是影响纪录片审美趋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审美价值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表现在理念和形式更趋和谐... 纪录片反映了创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也会影响纪录片创作者并反映在其作品中,同时影视制作技术也是影响纪录片审美趋向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字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审美价值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表现在理念和形式更趋和谐统一、故事化和戏剧性的美学追求凸显、对观众审美判断和审美接受的尊重、东西方审美价值交融的趋向、平民化视角的泛滥、真实再现和三维动画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这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中国纪录片 审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消费语境下中国生态影视创作中的修辞实践
20
作者 牛光夏 成亚生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5期117-122,共6页
在当前消费多元化、异质化、符号化背景下,生态影视创作通过对水源、森林、土地、野生动物等生态意象和修辞符号的重新定义与再现,呈现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搭建一种兼具多义性、主观性、建构性的环保框架来接合生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意义... 在当前消费多元化、异质化、符号化背景下,生态影视创作通过对水源、森林、土地、野生动物等生态意象和修辞符号的重新定义与再现,呈现生态环境问题,致力于搭建一种兼具多义性、主观性、建构性的环保框架来接合生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意义,进而实现生态危机预警、树立绿色生态形象及宣传生态保护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生态影视 意象 修辞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