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原则与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燕连福 杨进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却高度契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从激活目标来看,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世界性、革命性、发展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性、民族性、和谐性、变通性,有助于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社会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在激活原则方面,需秉持指导论、挖掘论、赋新论、注入论、贯通论、聚变论和攀登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赋予其时代内涵,促进二者精髓交融,实现理论创新突破,勇攀文化发展高峰。在激活路径上,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天人合一”结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协和万邦”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民为邦本”保障民生改善,借“仁者爱人”加强道德建设,靠“革故鼎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依“知行合一”统一主客观世界改造,凭“自强不息”激励个人奋斗发展。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对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个结合” 激活 建设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逻辑关联、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2
作者 燕连福 孙云舒 杨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9,共13页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使用,数字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其逻辑关联可知,数字人才的数字化执行能力,有利于加速农民有机融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使用,数字人才已经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分析其逻辑关联可知,数字人才的数字化执行能力,有利于加速农民有机融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性逻辑;数字人才的数字化战略视野,有利于推动农业劳动资料提质升级,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性逻辑;数字人才的数字化思维模式,有利于拓展农业劳动对象形态,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对象性逻辑;数字人才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系统性逻辑。然而,在数字人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头雁效应”亟待提升、激活效应亟待增强、思维方法亟待转化及“幂数效应”亟待激活等现实问题。未来,应从打造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促进农业劳动资料提质增效、拓展新型农业劳动对象、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以及强化数字人才顶层设计等方面深入发挥数字人才的赋能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才 农业新质生产力 赋能 生产要素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旨归、基本遵循和着力方向 被引量:1
3
作者 燕连福 杜若旗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凝聚教育强国强大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凝聚教育强国强大思政引领力,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应有之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锤炼人格修养,优化思维层次,彰显自律水准,滋养仁爱情怀,拓展世界视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让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引领力更强,道德感召力更高,精神感染力更深,创新推动力更活,共情亲和力更佳,格局塑造力更广,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落地落实、高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高校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信仰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7
4
作者 燕连福 范高社 魏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98,共6页
哲学教育是一种使人智慧但往往落后于生活的反思性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使人充实但往往沉迷于世界的事实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基于哲学又超出哲学、源于科学又超越科学的指向理想的意义体验教育;作为&... 哲学教育是一种使人智慧但往往落后于生活的反思性教育,科学教育是一种使人充实但往往沉迷于世界的事实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基于哲学又超出哲学、源于科学又超越科学的指向理想的意义体验教育;作为"信仰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政治选择、圣化道德素养、塑造高尚人格;作为"信仰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任务,就是着力培育大学生的信仰感情、信仰态度、信仰行为,从而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学生 哲学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比较及其启示 被引量:6
5
作者 燕连福 谢芳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102,159,共7页
在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阵营之中,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以克莱顿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虽都以破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为理论旨归,但其学术路径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危机根源的分析,哲学理论根基的来源和解决危机的... 在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阵营之中,以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以克莱顿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虽都以破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作为理论旨归,但其学术路径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对危机根源的分析,哲学理论根基的来源和解决危机的路径选择等几个方面。本文借助比较两学派所持生态观的异同点,以期为我们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学生人性化教育与严格管理的反思 被引量:5
6
作者 燕连福 柴渭 王欢 《理论月刊》 2006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的;只有二者刚柔相济、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 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和实施严格管理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对立的;只有二者刚柔相济、互为补充,才能培养出能承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大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不仅要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既要做到依法管理、严格管理,又要促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这样的人性化严格管理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化教育 严格管理 辩证关系 大学生 社会主义事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三重思考——从理论意蕴、现实效应到当下诉求 被引量:6
7
作者 燕连福 严维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0-182,共3页
文章认为,从理论意蕴上讲,相对于思辨性方法性的哲学教育和事实性实证化的科学教育而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强调作情感性综合性的信仰教育;就现实效应而言,信仰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道德信仰迷乱、人格素养迷丧的危... 文章认为,从理论意蕴上讲,相对于思辨性方法性的哲学教育和事实性实证化的科学教育而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强调作情感性综合性的信仰教育;就现实效应而言,信仰教育可以缓解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道德信仰迷乱、人格素养迷丧的危机;就当下诉求而言,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态度-感情-行为"模式,或为确立大学生的信仰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希望之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宇 科学 信仰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被引量:31
8
作者 燕连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6-52,共7页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驱动广大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提供精神支柱,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提供精神动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引擎。就其奋斗方向而...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驱动广大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塑造提供精神支柱,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提供精神动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精神引擎。就其奋斗方向而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既要讲政治,又要讲道德;既要讲传承,又要讲创新;既要热爱学生,又要胸怀天下。就其实践路径而言,要坚持政治导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目标导向,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坚持效果导向,营造社会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对话教育”范式——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10
9
作者 燕连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6-141,共6页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指向"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和洽的"对话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其可以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人格品质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意识;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就是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以"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他者 对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们知觉到了什么——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一书探要 被引量:4
10
作者 燕连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2,134,共8页
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希望通过研究行为来理解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他指出人的行为是一种"象征行为",人类秩序是一种比物理秩序和生命秩序更为高级的、能够"... 在《行为的结构》一书中,梅洛-庞蒂希望通过研究行为来理解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批判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他指出人的行为是一种"象征行为",人类秩序是一种比物理秩序和生命秩序更为高级的、能够"知觉"到人类生命自身丰富意义的秩序。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梅洛-庞蒂把知觉主体由"意识"转向了"身体",知觉对象由"物理对象"、"私人感觉"、"感觉材料"引向了"人的意向性活动",知觉的效用由获得"纯粹的知识"指向了发现"人类生命的意义",从而将知觉问题引入一个新的方向,也为我们重新触及真、善、美的问题开显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行为的结构 知觉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罪的身体: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的遮蔽之路 被引量:4
11
作者 燕连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9-154,共6页
在《圣经》中,身体作为原罪的代名词,被视作诱惑的起源、羞耻的对象、惩罚的途径,而一次次被诅咒。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同样是恶的象征,被当做求知之途的障碍、上帝之城的绊脚石、主体之路的妨碍者,而一次次被否定。这种对... 在《圣经》中,身体作为原罪的代名词,被视作诱惑的起源、羞耻的对象、惩罚的途径,而一次次被诅咒。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同样是恶的象征,被当做求知之途的障碍、上帝之城的绊脚石、主体之路的妨碍者,而一次次被否定。这种对身体的带罪化理解,这种对身体的遮蔽,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我思的崇拜、对主体的捍卫、对还原论方法的情有独钟,也使得西方传统哲学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意识化的哲学,一种忽视具体、无视对话、漠视动态性的独白论的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原罪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交通”概念发微 被引量:3
12
作者 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83-88,共6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交通”一词不是指日常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而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通”概念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着一种“交通成和”、“化生万物”的对话范式,其核心是事物之间的对话即“交”,强调时立双方水乳...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交通”一词不是指日常意义上的交通运输,而是指天地万物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通”概念出发的中国古代哲学,体现着一种“交通成和”、“化生万物”的对话范式,其核心是事物之间的对话即“交”,强调时立双方水乳交融的统一即“通”,以达到“和”的最高境界。由“交通”不仅可以构建出万物平等相交而化生的宇宙图式,也可以推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而成和的政治伦理规范。“交通”思想体现着宇宙之道,生命之道,社会之道与伦理之道,为解决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交通 对话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 被引量:2
13
作者 燕连福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24,共5页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 一种和谐文化,不应是一种话语的独白,而应是不同话语的对话。迥异于西方传统文化"自然向人的生成"之独白思维,中国传统文化恰恰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相互文饰而包含着丰富的对话思想。具体来说,中国古代"文化"概念源于对身体的文饰,这种文饰意味着对话,而由身体出发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道阴阳互补思想则是对对话意蕴的最佳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意蕴为我们构建和谐文化、促进人类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 天人合一 儒道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欲望是价值的原动力——对杜威价值哲学起点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燕连福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100,158,共7页
杜威的价值哲学往往被视作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代表,实际上,杜威的价值哲学同时还具有忧患主义、人本主义的一面,这在杜威把欲望作为价值哲学起点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杜威看来,欲望是可观察、可变化、处在具体情境中的;欲望和理性... 杜威的价值哲学往往被视作实用主义、自然主义的代表,实际上,杜威的价值哲学同时还具有忧患主义、人本主义的一面,这在杜威把欲望作为价值哲学起点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杜威看来,欲望是可观察、可变化、处在具体情境中的;欲望和理性之间并不冲突,禁欲纵欲皆不可取;不是意志、不是意向,而是欲望才是价值的真正动力;人们完全可以在情境中观察欲望,在努力中实现欲望,在欲望中实现价值。批判和改造杜威的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欲望、理解价值问题,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欲望 理性 意志 意向 自然主义 人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的道德视域 被引量:1
15
作者 燕连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0-214,共5页
人与自身的疏远、人与世界的疏远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阿伦特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一统天下和人类自我的封闭。由此,阿伦特指出:思想不仅仅是专家的事,它需要公共空间,需要大众的审视与检阅,需要公众的参... 人与自身的疏远、人与世界的疏远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阿伦特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一统天下和人类自我的封闭。由此,阿伦特指出:思想不仅仅是专家的事,它需要公共空间,需要大众的审视与检阅,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撑;而走出孤独自我、走向公共领域,则成为解决道德危机,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世界视域交融的人类之公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伦特 公共领域现象学 道德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哲学成为新世界的助产士——试论杜威对哲学的改造
16
作者 燕连福 王玲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117,160,共7页
在杜威看来,哲学已经彻底远离了人的俗世生活,完全沉迷于对永恒、内在、终极的狂热追求之中,而对人的现实世界熟视无睹。故此,杜威对哲学进行改造的目标,就是让其"关注人生实际事务",将其拉回到人的俗世生活之中。杜威对哲学... 在杜威看来,哲学已经彻底远离了人的俗世生活,完全沉迷于对永恒、内在、终极的狂热追求之中,而对人的现实世界熟视无睹。故此,杜威对哲学进行改造的目标,就是让其"关注人生实际事务",将其拉回到人的俗世生活之中。杜威对哲学进行改造的方法,既包括对哲学忽略已久的价值的张扬,对似乎跟哲学完全对立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更包括对历来被人们排除在终极追求之外的工具价值以及工具主义的正名。杜威对哲学进行改造的意义,就是去除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不舒适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舒适如家,从而让哲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世界的助产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哲学的改造 价值 科学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对价值哲学的六重改造
17
作者 燕连福 谢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2,160,共6页
在具有普世主义情怀的传统价值哲学看来,价值是与内在的善相关联的,从是中无法推导出应该的概念,价值是客观的而评价是主观的,价值是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价值冲突无法得到和解,普世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最高诉求。然而,杜威从经验主义、自然... 在具有普世主义情怀的传统价值哲学看来,价值是与内在的善相关联的,从是中无法推导出应该的概念,价值是客观的而评价是主观的,价值是现成的而非未来的,价值冲突无法得到和解,普世价值是价值哲学的最高诉求。然而,杜威从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工具主义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指出,工具的善与内在的善异名同谓,借助文化习俗和自然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解决是与应该的二元分裂。价值与评价其实都是客观的,价值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创造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评价获得理性的喜欢从而克服价值矛盾问题,任何普遍价值其实都是工具之善,从而消解了终极价值和最终价值的地位失衡。这些回答,对于今天我们解决价值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价值哲学 经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共契、难点问题及推进路径 被引量:14
18
作者 燕连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5,共7页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含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风尚、培育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社...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本质上仍然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含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价值风尚、培育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关键要素,两者并非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贯通,具有内在联系。以文化建设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共契表现为文化建设有助于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目标,优化新质生产力的动力系统,拓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样态。同时,当前文化建设还面临文化科技融合不顺畅、劳动者文化素养欠缺、尊重创新氛围不浓厚等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问题。未来,需要继续推进文化建设,助力培育“新人才”、攻克“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核心动能与强劲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建设 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目标、难题和路径 被引量:7
19
作者 燕连福 葛卉 张明宇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6,共9页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命题,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目标任务在于以科技赋能文化打造文化新形态,文化铸魂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命题,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目标任务在于以科技赋能文化打造文化新形态,文化铸魂科技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而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技术性、观念性、发展性、持续性的四维难题,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共通性”,开辟融合新赛道;增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协同性”,注入融合新内涵;实现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产业化”,赢得融合新赛点;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长效性”,打造融合新引擎,不断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 文化数字化 文化产业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机制阐释、经验分析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燕连福 王小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1,共10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出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来推动实现自立自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利用2013—2021年省级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提出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通过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来推动实现自立自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利用2013—2021年省级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在理论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基础研究原创突破、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发展、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 科技成果转化 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科技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