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杂交育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燕敬平 孙慧玲 +3 位作者 方建光 张榭令 陈家彦 张春利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35-39,共5页
1998 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 只日本盘鲍( ♀、♂各5 只) 与300 只皱纹盘鲍( ♀220 只、♂80只) ,在220m 2 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 .7m m 的杂交鲍苗143 .8 万只,6 500 只/m2 ;在... 1998 年于山东省蓬莱市用10 只日本盘鲍( ♀、♂各5 只) 与300 只皱纹盘鲍( ♀220 只、♂80只) ,在220m 2 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4 .7m m 的杂交鲍苗143 .8 万只,6 500 只/m2 ;在580m 2 的育苗水体中培育出平均壳长11 .9m m 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177 .9 万只,3 100 只/m2 。杂交鲍苗的壳长和存活率明显大于我国的皱纹盘鲍自交鲍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盘鲍 皱纹盘鲍 杂交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4
2
作者 燕敬平 孙慧玲 方建光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77-80,共4页
据统计 ,到 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 70 0 0 hm2 ,养殖产量约 30万 t。特别是自 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 ,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 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 ,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 ,... 据统计 ,到 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 70 0 0 hm2 ,养殖产量约 30万 t。特别是自 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 ,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 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 ,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 ,使养殖面积减少约 2 / 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扇贝 养殖现状 种欠质量 养殖密度 抗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鲍增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17
3
作者 燕敬平 刘世禄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8年第1期91-96,共6页
1982~1988年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为鲍生产提供了可供人工养殖及放流增殖的大规格苗种,掀起了鲍人工养殖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年产量从1985年的100多吨猛增到1995年的1000多吨,但从1990年至今,无... 1982~1988年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不断改进,为鲍生产提供了可供人工养殖及放流增殖的大规格苗种,掀起了鲍人工养殖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国年产量从1985年的100多吨猛增到1995年的1000多吨,但从1990年至今,无论是在人工育苗还是人工增养殖过程中均出现了大量死亡现象,给生产单位造成了严重损失,挫伤了育苗及养殖单位的积极性,出现了大的滑坡。作者对滑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育苗 增养殖现状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饵料密度对栉孔扇贝稚贝滤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杜美荣 方建光 +4 位作者 葛长字 毛玉泽 于守团 燕敬平 李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4-78,共5页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不同盐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和6.0×104cell/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 采用静水法研究了恒定温度(24±0.5℃)、饵料密度(3.0×104cell/ml)、不同盐度(20、25、30和35)和恒定温度(24℃±0.5℃)、盐度30、不同饵料密度梯度(3.0×104、4.5×104和6.0×104cell/ml)对栉孔扇贝稚贝(壳长1.177~2.017mm)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S)开始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25~30之间存在最大值,然后随盐度的升高而下降,与盐度(S)间的相关关系为FRS=-30.893S2+1691.5S-19610(r=0.847,以整体干重计算)或FRS=-0.022S2+1.2236S-14.522(r=0.928,以个体数量计),通过公式推算在盐度27.8时FRS达到最大值,为3.54L/g.dw.h(2.49×10-3L/h.ind);投饵密度(Q)对栉孔扇贝稚贝的滤水率(FRQ)有显著影响(P<0.05),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FRQ=-0.0693Q2+0.6484Q-1.0835(r=0.722),其变化趋势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抛物线趋势,推算金藻密度为4.7×104cell/ml时滤水率最大,为0.43×10-3L/h.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稚贝 滤水率 盐度 饵料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鳃和肝组织结构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贞杰 陈四清 +4 位作者 曹栋正 卢斌 常青 刘长琳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9,共11页
本实验以体重为(70.0±5.5)g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对其鳃、肝组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急性氨氮胁迫,得出96h LC_(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和低(35 mg/L)、中(50 mg... 本实验以体重为(70.0±5.5)g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氨氮胁迫对其鳃、肝组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急性氨氮胁迫,得出96h LC_(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和低(35 mg/L)、中(50 mg/L)、高(65 mg/L)3个氨氮浓度处理组,进行6、12、24、48和96 h的氨氮胁迫。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鳃小片基部泌氯细胞、呼吸上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和脱落,鳃腔充血,柱状细胞排列不整齐;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溢出;鳃小片变粗、变短并卷曲。肝细胞核出现偏移、肿大和溶解现象,细胞轮廓模糊,血窦扩张、充血形成点状病灶,细胞水样变性、空泡化。Na^+/K^+-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组96 h丙二醛(MD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氨氮胁迫对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溶菌酶(LSZ)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肝脏ALT、AST、LSZ活性96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氨氮胁迫对圆斑星鲽产生损害,氨氮胁迫使鱼体抗氧化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下降,正常生理代谢受到阻碍,鳃组织损伤,呼吸功能受损。肝组织充血形成点状病灶,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氨氮胁迫 组织结构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56,共6页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x1.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长琳 陈四清 +5 位作者 王有廷 秦搏 燕敬平 赵法箴 刘思玮 刘春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 采用生化方法对裸盖鱼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裸盖鱼水分含量为69.92%,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总糖含量分别占肌肉湿重16.48%、10.64%、1.69%和1.27%。裸盖鱼肌肉(干样)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81%,其中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0.68%,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81.74%,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肌肉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51,接近人体的正常水平;鲜味氨基酸总量(FAA)为16.94%,占氨基酸总量的38.67%,高于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胱氨酸+蛋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35,属于氨基酸较为平衡的鱼类。裸盖鱼肌肉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2.81,脂肪质量较高。此外裸盖鱼肌肉营养元素丰富,P和Zn含量较高,并富含VA、VB6和VB3。分析认为,裸盖鱼肌肉呈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含量丰富,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肌肉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谭杰 孙慧玲 +4 位作者 刘萍 杨爱国 燕敬平 刘志鸿 周丽青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43,共6页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经过筛选的9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自然和养殖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6.5556和5.8889,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416和0.563...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经过筛选的9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自然和养殖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6.5556和5.8889,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416和0.5635。根据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970、遗传距离为0.2269。对两群体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两群体在某些位点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现象,特别是养殖群体在位点Psj2022,其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达0.5164。结果表明,与自然群体相比,仿刺参养殖群体存在杂合度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这可能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亲本群体较小,引起近交机会增加有关。应制定相应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加以保护,以使仿刺参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遗传变异 微卫星 自然群体 养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龄裸盖鱼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春胜 陈四清 +3 位作者 王有廷 燕敬平 刘长琳 李凤辉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7,32,共6页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以30尾全长35~50cm,体质量400~600g的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为实验材料,对其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道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研究了裸盖鱼的种质特征。裸盖鱼呈梭型,背面为青灰色,腹面为白...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以30尾全长35~50cm,体质量400~600g的养殖裸盖鱼(Anoplopomafimbria)为实验材料,对其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道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初步研究了裸盖鱼的种质特征。裸盖鱼呈梭型,背面为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全身覆鳞;第一背鳍16—18,第二背鳍12~14,腹鳍6—7,胸鳍14~16,臀鳍15~16,侧线鳞144—170,上鳃耙5—6,下鳃耙14~16,脊椎骨57~61,幽门盲囊4~6;全长/体长1.15±0.02,体长/体高5.27±0.08,体长/头长3.06±0.08,头长/吻长3.21±0.05,尾柄长/尾柄高3.19±0.17,体长/尾柄长5.46±0.20,头长/眼间距3.26±0.28,头长/眼径为6.73±0.31,肠长/体长为1.18±0.17,肠重/体重0.048±0.004,内脏重/体重0.103±0.014。1~2龄裸盖鱼种质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裸盖鱼的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盖鱼 形态特征 可数可量性状 消化道结构 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须菜对刺参生长及环境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肖君 孙慧玲 +3 位作者 谭杰 高菲 燕敬平 陈爱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66,共9页
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 2010年5~7月在山东威海乳山杜家岛基地,采用陆基围隔生态学实验方法和正交设计法,在不投饵模式下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实验。刺参密度分别为15、20、25ind/m2,龙须菜初始密度分别为0、180、360g/m2,比较了不同处理下幼参和龙须菜的生长存活情况,并定期检测环境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刺参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受刺参密度的影响显著,受龙须菜密度的影响不显著,受刺参与龙须菜之间交互效应影响不显著;刺参密度为1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刺参平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360g/m2时龙须菜产量最高,刺参密度为25ind/m2、龙须菜密度为180g/m2时龙须菜特定生长率最高。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刺参密度为15ind/m2时底泥总氮、总磷含量降幅最大。实验结果显示,龙须菜和刺参混养可在一定条件下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刺参密度15ind/m2、龙须菜密度360g/m2的混养配比较合理,其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龙须菜 混养 水质 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韩国刺参杂交子一代生长和抗病力比较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杰 王亮 +6 位作者 高菲 邹安格 孙慧玲 李凤辉 范超晶 左之良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K(♀)×K(♂)、K(♀)×C(♂)和C(♀)×K(♂)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分析了各交配组受精率、孵化率、附着变态率、浮游...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K(♀)×K(♂)、K(♀)×C(♂)和C(♀)×K(♂)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分析了各交配组受精率、孵化率、附着变态率、浮游幼体和幼参阶段的生长和抗病能力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杂交组与自繁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组附着变态率高于自繁组。C(♀)×K(♂)组在幼参期体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3个组,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体长杂种优势率在9.43%–23.75%之间;其体重从150日龄后表现出杂种优势,在4.09%–34.96%之间。而K(♀)×C(♂)组在幼参期体长和体重除在150日龄时表现为杂种优势,其他时间均表现为杂种劣势。K(♀)×C(♂)组抗灿烂弧菌病能力最强,杂种优势率为26.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杂交 生长 抗病力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素红 梁萌青 +1 位作者 孙慧玲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63,共5页
利用单因素设计,以初始体重为4.5~4.8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以鱼粉、马尾藻和酒糟等为主要成分的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14.7%、17.7%、19.1%及21.5%)喂养刺参70d。实验表明,实验刺参的增重率和对配合饲料的... 利用单因素设计,以初始体重为4.5~4.8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以鱼粉、马尾藻和酒糟等为主要成分的配合饲料(蛋白含量为14.7%、17.7%、19.1%及21.5%)喂养刺参70d。实验表明,实验刺参的增重率和对配合饲料的消化率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为21.49%时,试验幼参的增重率及蛋白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另一组试验对5种含有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氨基酸配合饲料进行了饲喂对比试验,实验进行了40d。结果表明,饲喂富含甘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饲料的刺参增重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参 配合饲料 增重率 消化率 蛋白质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厂化养殖的圆斑星鲽生长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严俊丽 陈四清 +4 位作者 王贞杰 燕敬平 常青 刘长琳 胡建成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20,共6页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的圆斑星鲽幼鱼,经1年的人工饲养后平均体长为(36.15±0.36)cm、平均体质量为(647.97±12.54)g,体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1.492x+2.350,R2=0.966,其体长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12,体长平均月增长量为2.44 cm;体质量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关系Wgc=9.380 e0.264x,R2=0.960,其体质量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31,体质量平均月增长量为56.92 g;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曲线Wwl=0.030x2.971,R2=0967,幂指数约等于3,表明体质量与体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幼鱼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质量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瞬时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大体一致,16~18℃时增重较快;反映幼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指标、生长系数波动较大,没有显示出规律性;体质量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生长 工厂化养殖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长琳 王有廷 +6 位作者 秦搏 阮飞腾 陈四清 燕敬平 赵法箴 刘春胜 崔恒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分高于刺参,粗脂肪低于刺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蓬莱玉参体壁中氨基酸总量为53.76%,明显高于刺参,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接近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属于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蓬莱玉参体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为25.63%,占氨基酸总量的47.66%,且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刺参,鲜美程度要好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为26.47%,DHA+EPA为12.0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3.19,均高于刺参,因此,脂肪质量优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Ca、P比例适宜,并富含VB6和VB1,其中,VB1含量为1.30 mg/100 g,含量远高于刺参。研究结果表明,蓬莱玉参营养价值优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玉参 体壁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龙须菜混养系统中细菌数量与群落组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高菲 孙慧玲 +2 位作者 王肖君 谭杰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98,共10页
以刺参龙须菜混合养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统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刺参单养组及不同配比的刺参龙须菜混养组,围隔内底层水体中细菌数量均呈增高趋势,细菌数量在2.14... 以刺参龙须菜混合养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统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刺参单养组及不同配比的刺参龙须菜混养组,围隔内底层水体中细菌数量均呈增高趋势,细菌数量在2.14×106~4.27×106cells/ml之间。不同刺参龙须菜配比的养殖系统内沉积物中的细菌数量在1.55×108~3.39×108cells/gdw之间,比水体中的细菌数量高两个数量级。DGGE图谱的UPGMA树状结构聚类分析图表明,不同取样时间(6月17日、7月7日)的沉积物细菌组成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参龙须菜混养围隔内沉积物的优势细菌主要归属于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δ-pro-teobacteria)和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龙须菜 细菌 混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庞振国 孙慧玲 +3 位作者 燕敬平 于东祥 方建光 姜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1,共6页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刺参的精子发生过程,揭示其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的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根据顶体发育的特点,将刺参精细胞发育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等3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有明显核仁,出现前项体颗粒。初级精母...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刺参的精子发生过程,揭示其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的一系列超微结构变化。根据顶体发育的特点,将刺参精细胞发育分为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等3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体积最大,有明显核仁,出现前项体颗粒。初级精母细胞略小,染色质开始凝集,次级精母细胞开始出现尾部。精细胞时期项体颗粒形成,线粒体明显的融合成一巨型线粒体。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精子结构,成熟精子为原生型,由头部、中部、尾部组成。头部圆形,直径约3μm,围绕头的中部有一环形凹陷沟,尾部长约50~60μm。核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中部不发达,线粒体融合成1个环绕中部。尾部鞭毛横切面为简单的“9+2”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春季升温育苗与保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美荣 方建光 +4 位作者 毛玉泽 王昭萍 燕敬平 葛长字 于守团 《南方水产》 2009年第2期40-44,共5页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苗种来源仍多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法,苗种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保证,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2~6月,笔者在红岛蛤原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春季升温育苗试验,采取...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苗种来源仍多采用半人工采苗的方法,苗种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保证,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2~6月,笔者在红岛蛤原良种有限公司进行了春季升温育苗试验,采取在自然水温很低的情况下(6.9℃),逐步升温促熟,经过23d室内亲贝暂养,在52m3水体中共培养出库稚贝(壳长719.58±65.74μm)12.8×106粒,保苗后壳长4.923mm×5.661mm稚贝8.3×106粒。此次出库稚贝的中间培育采用改造后的虾池(5.33hm2),在虾池中打桩拉浮绠,每隔1.5m悬挂浮球一个,吊养保苗袋,虾池中水温适宜,饵料生物丰富,提高了稚贝成活率,平均保苗率高达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春苗 虾池 保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长琳 刘思玮 +3 位作者 赵法箴 陈四清 刘春胜 燕敬平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以及0–10日龄幼体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谷丙转氨酶5种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囊... 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以及0–10日龄幼体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谷丙转氨酶5种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囊胚和原肠期(Ⅱ)最高,在初孵幼体(Ⅶ)中最低,含量分别为81.50 mg/g和4.24 mg/g。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谷丙转氨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出这3种酶的活性,说明主要自母体获得,但活力相对较低;在初孵幼体中,这3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比活力分别为0.51 U/g、1.68 U/mg和37.84 U/g;5日龄幼体(Ⅷ)中,3种酶比活力均显著下降至出膜前水平;10日龄幼体(Ⅸ)中,3种酶比活力均有小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酶和脂肪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仅检测到这2种酶的极低活性,幼体孵出后2种酶的比活力才显著上升,标志着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消化能力的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乌贼 胚胎发育 可溶性蛋白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斑星鲽网箱养殖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秦搏 陈四清 +4 位作者 曹栋正 刘长琳 燕敬平 胡建成 王志军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3,共6页
在水温15~25℃下,将平均体质量分别为792.27±48.89g(大)、513.49±39.19g(中)和185.59±25.51 g (小)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按5.5 kg/m^2和7.5kg/m^2的密度,饲养在5m×5m×3m网箱中,投... 在水温15~25℃下,将平均体质量分别为792.27±48.89g(大)、513.49±39.19g(中)和185.59±25.51 g (小)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按5.5 kg/m^2和7.5kg/m^2的密度,饲养在5m×5m×3m网箱中,投喂冰冻玉筋鱼60d,以研究不同规格和密度的圆斑星鲽在网箱中的生长、饲料系数和体色变化情况。整个饲养期间,圆斑星鲽日增重变化在1.77~4.24g/d,其中大规格鱼的日增重最高(3.49g/d),当水温为15~20℃时,日增重可达4.24g/d;饲料系数平均为4.87,其中大规格鱼的最低(4.16),当水温为15~20℃时,饲料系数为3.55;密度对圆斑星鲽网箱养殖的生长情况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15~20℃时圆斑星鲽生长快于20~25℃时;网箱养殖圆斑星鲽体色逐渐接近野生鱼体色,无眼侧异常黑化的体色逐渐褪黑变白。研究认为,圆斑星鲽是一种适合网箱养殖的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斑星鲽 网箱养殖 规格 密度 生长 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蜇池塘养殖生长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5 位作者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高亚平 张树森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122-125,共4页
2010年6月上旬~8月上旬,对山东荣成靖海湾池塘养殖的海蜇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体放入池塘后生长迅速,从6月1日放苗到8月1日收获海蜇,伞径从2 cm左右生长至30~40 cm,甚至可以长至50 cm。不同大小海蜇的体重(湿重)... 2010年6月上旬~8月上旬,对山东荣成靖海湾池塘养殖的海蜇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海蜇幼体放入池塘后生长迅速,从6月1日放苗到8月1日收获海蜇,伞径从2 cm左右生长至30~40 cm,甚至可以长至50 cm。不同大小海蜇的体重(湿重)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0.176 x2.8914(R2=0.990 7)。海蜇池塘养殖后期,常出现饵料不足、夜光虫大量繁殖、海月水母爆发等问题,均对池塘养殖海蜇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池塘养殖 生长规律 体重 伞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