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聚丙烯酰胺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燕友果 郝羽键 +3 位作者 伊卓 李雅婧 张军 李振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分子层次考察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以及改性HPAM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HPAM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极其有限,而引入疏水基团后的HPAM具有较好的降低界面张力效果;改性HPAM的疏水基团增强与油相的作用,...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分子层次考察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以及改性HPAM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HPAM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极其有限,而引入疏水基团后的HPAM具有较好的降低界面张力效果;改性HPAM的疏水基团增强与油相的作用,并在界面处形成致密的聚合物膜,增加油水界面层厚度,隔离油水相接触,从而降低油水接触形成的界面张力;盐离子的存在增加油水界面张力,改性HPAM引入的磺酸基团具有较好的抗盐能力,可以降低界面处盐离子的聚集,从而减弱盐离子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聚丙烯酰胺 界面张力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啉缓蚀剂在Fe(001)表面吸附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军 于维钊 +2 位作者 燕友果 于立军 任振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85-1390,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烷基链长的咪唑啉类缓蚀剂在Fe(001)表面的吸附行为和成膜机制,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咪唑啉分子的极性头基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烷基碳链则背离金属表面,并通过自身的扭转...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烷基链长的咪唑啉类缓蚀剂在Fe(001)表面的吸附行为和成膜机制,并对其缓蚀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咪唑啉分子的极性头基会吸附在金属表面上,而烷基碳链则背离金属表面,并通过自身的扭转形变实现稳定吸附;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缓蚀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逐渐增加,所形成缓蚀剂膜的致密性也逐渐增大;致密的缓蚀剂膜能有效地阻碍腐蚀介质向金属表面扩散,从而达到延缓金属腐蚀的目的.5种缓蚀剂缓蚀性能的理论评价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啉 分子动力学模拟 吸附能 缓蚀效率 缓蚀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介质在缓蚀剂膜中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9
3
作者 乔贵民 任振甲 +3 位作者 张军 胡松青 燕友果 提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041-3046,共6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缓蚀剂膜阻碍腐蚀介质粒子(H2O、H3O+和HCO3-)向金属表面扩散的角度,研究了4种1-R1-2-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R1:羧甲基(A),羟乙基(B),氨乙基(C),氢(D))抑制碳钢CO2腐蚀的缓蚀机理,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理论评...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缓蚀剂膜阻碍腐蚀介质粒子(H2O、H3O+和HCO3-)向金属表面扩散的角度,研究了4种1-R1-2-十一烷基-咪唑啉缓蚀剂(R1:羧甲基(A),羟乙基(B),氨乙基(C),氢(D))抑制碳钢CO2腐蚀的缓蚀机理,并对其缓蚀性能进行了理论评价.腐蚀介质粒子在不同缓蚀剂膜中的扩散系数、粒子与膜的相互作用能以及膜的自扩散性能的计算结果表明:4种缓蚀剂均可形成稳定的缓蚀剂膜,能有效阻碍腐蚀介质粒子向金属表面的扩散,达到抑制或延缓腐蚀的目的;随亲水支链(R1)极性的增加,缓蚀剂膜对腐蚀介质粒子扩散行为的抑制能力逐渐增强;同种缓蚀剂膜对正负离子H3O+和HCO3-比对中性的H2O分子具有更强的扩散抑制能力.综合计算及分析结果,4种缓蚀剂缓蚀性能的理论评价结果为A>B>C>D,与文献实验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缓蚀剂膜 腐蚀介质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实验评价与缓蚀机制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张军 燕友果 +2 位作者 任振甲 胡松青 乔贵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2-156,共5页
采用静态失重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3种氨基酸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并对其缓蚀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缓蚀剂缓蚀效率的顺序为半胱氨酸>缬氨酸>丙氨酸;3种分子的反应活性中心的分布基本相同;半胱氨酸具有两个亲电取代... 采用静态失重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评价3种氨基酸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并对其缓蚀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缓蚀剂缓蚀效率的顺序为半胱氨酸>缬氨酸>丙氨酸;3种分子的反应活性中心的分布基本相同;半胱氨酸具有两个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中心,反应活性最高且缬氨酸比丙氨酸具有更强的反应活性;半胱氨酸的吸附稳定性最强,其次是缬氨酸,丙氨酸最差。3种氨基酸缓蚀剂缓蚀效率的理论评价结果为半胱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与实验评价结果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法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缓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巯基苯并咪唑缓蚀剂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军 任振甲 +2 位作者 燕友果 于立军 乔贵民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0年第1期76-80,共5页
采用静态失重法研究了2-巯基苯并咪唑缓蚀剂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巯基苯并咪唑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缓蚀效率可达94.0%以上;随温度的升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显著降低。为了进一步研究缓蚀剂的作用机理,运用... 采用静态失重法研究了2-巯基苯并咪唑缓蚀剂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2-巯基苯并咪唑缓蚀剂具有良好的缓蚀性能,缓蚀效率可达94.0%以上;随温度的升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显著降低。为了进一步研究缓蚀剂的作用机理,运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了缓蚀剂的EHOMO、ELUMO、电荷分布、Fukui指数等表征分子活性的参数,结果显示,2-巯基苯并咪唑在水溶剂环境中以质子化形式存在,质子化后的分子具有更好的全局反应活性和局部反应活性,可在金属表面形成多中心的吸附,从而提高了缓蚀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巯基苯并咪唑 失重法 缓蚀效率 量子化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BS与HA缓蚀剂复配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松青 于立军 +3 位作者 燕友果 张军 任振甲 提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5-280,共6页
通过静态失重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六亚甲基四胺(HA)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协同缓蚀效应,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缓蚀剂膜抑制腐蚀粒子扩散的角度对其缓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DBS和HA单独使用时,最高缓蚀效率分别为82.... 通过静态失重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与六亚甲基四胺(HA)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协同缓蚀效应,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缓蚀剂膜抑制腐蚀粒子扩散的角度对其缓蚀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SDBS和HA单独使用时,最高缓蚀效率分别为82.82%和79.46%,复配后最高缓蚀效率可达到92.78%;与两种缓蚀剂单独使用时相比,SDBS与HA复配后缓蚀剂膜体系中的自由空间明显下降,削弱了膜内缓蚀剂分子的自扩散能力,腐蚀粒子在缓蚀剂膜携带下的被动迁移也随之减弱;SDBS与HA复配能更有效抑制腐蚀粒子在缓蚀剂膜中的扩散,也就是说复配后的缓蚀剂具有更好的缓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六亚甲基四胺 失重法 分子动力学模拟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4d^(10))(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96,共5页
采用修正后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了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Xe(4d^(10))(e,2e)反应的三重微分截面.散射电子能量为1000 eV,敲出电子能量为20 eV,散射电子角度分别固定在2°,4°和7.5°.理论计算与Avaldi等人的实验结果和... 采用修正后的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了共面不对称几何条件下Xe(4d^(10))(e,2e)反应的三重微分截面.散射电子能量为1000 eV,敲出电子能量为20 eV,散射电子角度分别固定在2°,4°和7.5°.理论计算与Avaldi等人的实验结果和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计算进行了比较,发现出射电子之间的后碰撞相互作用较弱,极化效应在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2e) 扭曲波玻恩近似 极化效应 后碰撞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碰撞Kr(4s^2)(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1-1274,共4页
采用扭曲波玻恩近似,计算了共面对称条件下低能电子碰撞Kr(4s2)的(e,2e)反应三重微分截面.与实验结果比较后发现,极化效应和后碰撞相互作用在共面对称几何条件下的Kr(4s2)低能(e,2e)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e 2e) 扭曲波玻恩近似 极化 共面对称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3 Cl,CF_2 Cl_2和CFCl_3分子外价壳层轨道特性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陈向军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4,共8页
通过比较相同电子成分轨道的实验和DFT-B3LYP/6-311+G*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系统研究了CF_3Cl,CF_2Cl_2和CFCl_3分子外价壳层的轨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F_3Cl,CF_2Cl_2和CFCl_3分子的Cl(3p)孤对电子轨道随着Cl原子个数增多,分子内相互作... 通过比较相同电子成分轨道的实验和DFT-B3LYP/6-311+G*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系统研究了CF_3Cl,CF_2Cl_2和CFCl_3分子外价壳层的轨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F_3Cl,CF_2Cl_2和CFCl_3分子的Cl(3p)孤对电子轨道随着Cl原子个数增多,分子内相互作用逐渐增强,Cl原子3p轨道电子动量分布的特征逐渐淹没;F孤对电子轨道和的电子动量分布在高动量区出现了一个弱结构,且随Cl原子个数增多和F原子个数减少逐渐消失,这可能是由于部分轨道C_Clσ键电子成分的贡献;除3a_1 轨道外,C-F成键轨道和的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均在低动量端低于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d-like"轨道低动量端的扭曲波效应;3a_1轨道理论的电子动量分布均在0.3a.u.<p<0.8a.u.范围内低于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扭曲波效应和电子关联等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动量分布 CF3Cl CF2Cl2和CFCl3分子 系统研究 轨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烃修饰SiO_2纳米颗粒油/水界面吸附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2
10
作者 罗健辉 丁彬 +4 位作者 燕友果 王平美 陈海香 张军 胡松青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0-136,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比研究烷烃修饰前后SiO2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吸附组装行为,分析其密度分布、界面层厚度、界面张力等参量。结果表明:烷烃修饰后纳米颗粒疏水性增强,能自发地快速向油/水界面扩散运移,并在界面形成致密的组装单层...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比研究烷烃修饰前后SiO2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吸附组装行为,分析其密度分布、界面层厚度、界面张力等参量。结果表明:烷烃修饰后纳米颗粒疏水性增强,能自发地快速向油/水界面扩散运移,并在界面形成致密的组装单层膜;烷烃修饰纳米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能够有效降低界面张力,提高水相对油相的携带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SiO2纳米颗粒 修饰 烷烃 组装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黏度影响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靳彦欣 汪庐山 +3 位作者 王涛 郑鑫 燕友果 刘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5-170,共6页
采用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合的方法研究无机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黏度影响的规律及微观机制。结果表明:无机盐对溶液黏度影响较大,其中Ca Cl2和Mg Cl2对溶液降黏作用强于Na Cl,且当Ca Cl2和Mg Cl2浓度相同时Mg Cl2的... 采用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合的方法研究无机盐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黏度影响的规律及微观机制。结果表明:无机盐对溶液黏度影响较大,其中Ca Cl2和Mg Cl2对溶液降黏作用强于Na Cl,且当Ca Cl2和Mg Cl2浓度相同时Mg Cl2的降黏作用更加明显;当溶液中加入无机盐时,由于盐离子与聚合物中羧酸根基团的静电吸引,使其在聚合物周围形成阳离子层,从而减弱了聚合物分子链上羧酸根基团之间的排斥作用,导致分子链收缩,进而降低溶液的黏度;相比于Na+和Ca2+,Mg2+更易靠近HPAM分子链,对分子链构型及黏度的改变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盐溶液 静电作用 黏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层原油物性模拟的分子力场优选及验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英男 李汝传 +4 位作者 于顺昌 郭牧之 燕友果 郭文跃 张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169,共8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优选适用于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流体物性模拟的分子力场。基于OPLS、COMPASS、CVFF和PCFF力场模拟计算5种典型深层原油组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密度和黏度,并与AP1700物质物性平台数据进行对比,验证OPLS力场...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优选适用于深层高温高压条件下流体物性模拟的分子力场。基于OPLS、COMPASS、CVFF和PCFF力场模拟计算5种典型深层原油组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密度和黏度,并与AP1700物质物性平台数据进行对比,验证OPLS力场的可靠性。以正辛烷和间二甲苯为例,采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2种原油分子内碳原子间的成键特征,考察温度条件对成键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OPLS力场可为深层原油的物性模拟提供准确的计算结果,为最适用的分子力场;在当前深层油藏条件下,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所得的成键特征均没有随温度改变而产生明显变化,原油分子的成键特征对温度条件不敏感;模拟所得成键特征吻合良好,证实OPLS力场在深层条件下模拟原油物性时具备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原油 物性 分子力场 分子动力学模拟 分子成键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Sal/2SHNC对R14HTAB体系自组装行为的影响机制
13
作者 孙浩玉 张琰 +4 位作者 高阳 李嘉伟 张英男 燕友果 张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模拟方法研究水杨酸钠(NaSal)和2-羟基萘-3-羧酸酯(2SHNC)两种有机盐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卤化铵(R14HTAB)自组装过程及组装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型胶束的形成经历成核、团簇融合... 采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CGMD)模拟方法研究水杨酸钠(NaSal)和2-羟基萘-3-羧酸酯(2SHNC)两种有机盐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烷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卤化铵(R14HTAB)自组装过程及组装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型胶束的形成经历成核、团簇融合2个阶段;蠕虫状胶束的形成经历成核、团簇融合和胶束融合3个阶段;囊泡形成经历成核、团簇融合、胶束融合、盘状胶束和盘状胶束卷曲5个阶段;与NaSal相比,2SHNC在低浓度下即能促进胶束融合自组装形成蠕虫状胶束,且能促进复杂胶束囊泡的形成,表现出更强的促进胶束融合能力;2SHNC形成的蠕虫状胶束体系在非轴向拉伸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拉强度,2SHNC/R14HTAB体系形成的蠕虫状胶束更长,得到的体系黏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盐类型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自组装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arization effect in(e,2e) reaction process for Ar(3s) in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14
作者 周丽霞 王殿生 +1 位作者 燕友果 王彩玲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1期268-272,共5页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TDCSs) of Ar (3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 imation under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incident electron energy is 113.5 eV, and the...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TDCSs) of Ar (3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 imation under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incident electron energy is 113.5 eV, and the scattering electron angle 01 is -15~. The ejected electron energy is set at 10 eV, 7.5 eV, 5 eV, and 2 eV, respectively. The polarization effects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Vpol changing from a second-order to a fourth-order term has been analyzed. Our calculated TDCSs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report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the calculated TDCSs of polarization potential up to the fourth order could give a good fi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binary region, but fail to predict the correct recoil-to-binary ratio in most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2e) reaction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polarization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e,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Cu^+ (3p) in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15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门福殿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7期204-209,共6页
The three-body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TDCSs) of Cu+ (3p) in different kinematical variables in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three-body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TDCSs) of Cu+ (3p) in different kinematical variables in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angles 4°, 10° and 20° were selected as the scattering electron angles. Under high incident energy (≥500 eV) and high asymmetric detection energy, the binary peaks showed abnormal splits. Such abnormal splits have not been observed in atomic target and outer valence orbitals of ionic target,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e, 2e) process for inner valence orbitals of ionic target would be more complicated than outer valence orbitals. Furthermore, some pronounced peaks appeared at certain ejected angles. We considered that these pronounced peaks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one kind of double-binary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2e)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double-binary colli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M/PPG颗粒悬浮液驱油体系增黏机制的分子模拟
16
作者 姜祖明 石静 +4 位作者 元福卿 祁凯 郝喜顺 李振 燕友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0-196,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分子层次考察聚合物HPAM/PPG(聚丙烯酰胺/聚丙二醇)颗粒悬浮液驱油体系的增黏性质。结果表明:当溶液中聚合物HPAM和PPG颗粒总的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聚合物HPAM质量浓度占比增加时,体系提供更高的黏度;聚...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分子层次考察聚合物HPAM/PPG(聚丙烯酰胺/聚丙二醇)颗粒悬浮液驱油体系的增黏性质。结果表明:当溶液中聚合物HPAM和PPG颗粒总的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聚合物HPAM质量浓度占比增加时,体系提供更高的黏度;聚合物HPAM具有更大的回转半径,形成更多的交联,从而提供更高的结构黏度;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化层,实现水动力学增黏;—COO-形成的水化层中水分子数量更多,更容易形成水化层且形成的水层更稳定,对水动力学黏度的贡献更大;聚合物HPAM的亲水基团对水动力学黏度的贡献大于PPG颗粒亲水基团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PPG颗粒 悬浮液驱油体系 黏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2e) triple-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Ag^+ (4p, 4s) in coplanar symmetric geometry
17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9期204-207,共4页
The (e, 2e) triple-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Ag+ (4p, 4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three-body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considering post-collision interaction in coplanar symmetric geometry. The e... The (e, 2e) triple-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Ag+ (4p, 4s)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three-body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considering post-collision interaction in coplanar symmetric geometry. The energy of the outgoing electron is set to be 50, 70, 100, 200, 300,500, 700, and 1000 eV, and the intensity and splitting of forward and backward peak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Some new structures are observed around 15° and 85° for 4p and 4s orbitals. Structures in triple-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at 15°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double-binary collision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such structures. The structures at 85° are also considered as the result of one kind of double-binary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2e) process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triple-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 coplanar symmetric geo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 of neon and neonic ions under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18
作者 周丽霞 燕友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49-252,共4页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2s orbitals of neon and neonic ions (Z = 11-14) are calculated using a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under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e, 2e)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of 2s orbitals of neon and neonic ions (Z = 11-14) are calculated using a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under coplanar asymmetric geometry.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clear charge number Z, the amplitude of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decreases. The ang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inary peak posi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momentum transfer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clear charge Z, and a new structure appears at an ejected angle 90° 〈 θ2 〈 120°. Three kinds of collision processes are proposed to illustrat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uch collision pea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2e) reaction distorted-wave Born approximation trip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