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利用机器学习与改进岩石物理模型预测页岩油层系横波速度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志坚
巴晶
+3 位作者
熊繁升
杨志芳
晏信飞
阮传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传统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和岩石物理模型法。前者适用于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单一的储层,且受区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适性,预测精度较低。后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岩石物理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
传统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和岩石物理模型法。前者适用于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单一的储层,且受区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适性,预测精度较低。后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岩石物理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机器学习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基于纯数据驱动,数据集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决定横波预测模型精度,并缺乏充分的物理内涵。为此,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方法,假设研究区储层波传播方程的数学形式已知,通过测井数据训练DNN得到未知的弹性参数,以确立目的层的波传播方程。利用平面波分析法得到相应的纵波、横波速度,实现神经网络与理论模型的结合。此外,针对传统Xu-White模型的不足,考虑随深度变化的孔隙纵横比,提出了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利用研究区较丰富的测井数据,分别采用构建的DNN模型和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预测横波速度,并与传统的Xu-White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DNN模型和改进岩石物理模型均可获得较高精度的横波速度预测结果,且前者的预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岩石物理模型
页岩油层系
储层参数
横波速度
孔隙纵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下温度场及热应力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孝巧
杨浩
+1 位作者
熊繁升
吕健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73-377,共5页
油页岩原位加热开采工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加热期间,井下高温造成套管、水泥环、地层组合体发生热膨胀,使套管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和热位移,从而可能使其发生变形损坏。文中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井筒至地层...
油页岩原位加热开采工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加热期间,井下高温造成套管、水泥环、地层组合体发生热膨胀,使套管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和热位移,从而可能使其发生变形损坏。文中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井筒至地层的温度分布进行模拟,并分析规律;同时,基于弹性力学和热力学理论,推导耦合系统的热应力、热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热应力、热位移径向分布规律,以及开展应力影响参数探讨。研究认为,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下温度分布服从指数衰减规律;组合体最大VonMises应力出现在套管内壁,随着井径向距离的增加,应力值大幅度降低;径向热位移随井径向距离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地层中;径向热应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套管外壁上;理想的固井水泥环应为"高强度、低弹性";实际热采工程中,应保证套管抗屈服强度下,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套管材料,以降低热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耦合系统
热应力
温度分布
Comsol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致密储层复杂流体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卫涛
熊繁升
+2 位作者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致密油气储层普遍面临油气流动性低、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对低孔渗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致密储层流体流动的关键机理不清楚,传统孔隙介质流体模型难以为渗透率预测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这些问题均制约了...
致密油气储层普遍面临油气流动性低、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对低孔渗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致密储层流体流动的关键机理不清楚,传统孔隙介质流体模型难以为渗透率预测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这些问题均制约了渗透率预测的准确度。针对微纳米尺度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详细分析了致密储层复杂流体模型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不同尺度孔隙空间流动参数的数值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nudsen模型适用于较低压力下微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流动,对于致密储层油、水等液体或稠密气体来说,Knudsen流动的影响可以忽略;Forchheimer模型适用于孔隙介质中流体速度较高的情况,当致密储层中流体流速较低时,对流动惯性项的修正基本可以忽略。流体模型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对于深入理解致密储层复杂流动现象至关重要,研究结果为致密储层渗透率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纳米孔隙
孔隙流体流动
Knudsen模型
Forchheimer模型
低孔渗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非牛顿流体孔隙介质弹性波动方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孙卫涛
熊繁升
+2 位作者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9-527,I0010,共10页
重油、聚合物和压裂液等非牛顿流体普遍存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研究孔隙尺度非牛顿流体流动及其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Biot理论忽略了流体黏性系数及剪切应力的非线性变化,虽然可用于描述完全饱和固体与经典牛顿流体在波...
重油、聚合物和压裂液等非牛顿流体普遍存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研究孔隙尺度非牛顿流体流动及其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Biot理论忽略了流体黏性系数及剪切应力的非线性变化,虽然可用于描述完全饱和固体与经典牛顿流体在波场作用下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非牛顿流体孔隙填充物来说不准确,因此需要研究含非牛顿流体效应的孔隙介质波动方程。通过建立非牛顿流体的分数阶导数麦克斯韦(fdMaxwell)模型,发现非牛顿流体孔隙介质波场传播特征与常规波动方程明显不同,波场频散和衰减存在共振现象,而牛顿流体饱和的孔隙介质波场频散和衰减未表现出这种特殊效应。同时,非牛顿流体本构关系的流变参数和分数阶导数对流—固耦合作用有明显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含非牛顿流体效应的波动方程对重油砂岩纵波速度预测结果更准确。非牛顿流体本构关系对流—固耦合带来新的变化,对孔隙介质波场频散和衰减的影响不可忽视。文中研究是对真实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非牛顿流体效应的探索,对致密油储层地震勘探、含压裂液的裂缝储层微地震模拟等领域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孔隙介质
弹性波动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利用机器学习与改进岩石物理模型预测页岩油层系横波速度
被引量:
1
1
作者
方志坚
巴晶
熊繁升
杨志芳
晏信飞
阮传同
机构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出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91,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页岩油储层多尺度岩石物理模型及参数预测方法研究”(42174161)和“基于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构建致密砂岩衰减岩石物理模型”(419741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项目“油气藏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地球物理预测方法”(2023ZZ0504)
江苏省科技计划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多尺度衰减岩石物理模型的页岩油储层孔裂隙特征和黏土含量定量预测研究”(BK20220995)联合资助。
文摘
传统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包括经验公式法和岩石物理模型法。前者适用于岩石矿物组分相对单一的储层,且受区域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普适性,预测精度较低。后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岩石物理模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机器学习横波速度预测方法基于纯数据驱动,数据集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决定横波预测模型精度,并缺乏充分的物理内涵。为此,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方法,假设研究区储层波传播方程的数学形式已知,通过测井数据训练DNN得到未知的弹性参数,以确立目的层的波传播方程。利用平面波分析法得到相应的纵波、横波速度,实现神经网络与理论模型的结合。此外,针对传统Xu-White模型的不足,考虑随深度变化的孔隙纵横比,提出了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利用研究区较丰富的测井数据,分别采用构建的DNN模型和改进横波速度预测岩石物理模型预测横波速度,并与传统的Xu-White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DNN模型和改进岩石物理模型均可获得较高精度的横波速度预测结果,且前者的预测效果更好。
关键词
深度神经网络
岩石物理模型
页岩油层系
储层参数
横波速度
孔隙纵横比
Keywords
deep neural network
rock physics model
shale oil formations
reservoir parameters
S-wave velocity
pore aspect ratio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下温度场及热应力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孝巧
杨浩
熊繁升
吕健国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国土资源部深部地质钻探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3期373-377,共5页
基金
国家潜在油气资源产学研用合作创新项目"油页岩勘探开发利用"(OSR-04-07)
深部大陆科学钻探装备研制"深孔井壁稳定研究"(20101108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01211415016)
文摘
油页岩原位加热开采工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加热期间,井下高温造成套管、水泥环、地层组合体发生热膨胀,使套管产生较大的热应力和热位移,从而可能使其发生变形损坏。文中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井筒至地层的温度分布进行模拟,并分析规律;同时,基于弹性力学和热力学理论,推导耦合系统的热应力、热位移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热应力、热位移径向分布规律,以及开展应力影响参数探讨。研究认为,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下温度分布服从指数衰减规律;组合体最大VonMises应力出现在套管内壁,随着井径向距离的增加,应力值大幅度降低;径向热位移随井径向距离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地层中;径向热应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套管外壁上;理想的固井水泥环应为"高强度、低弹性";实际热采工程中,应保证套管抗屈服强度下,使用低弹性模量的套管材料,以降低热应力。
关键词
油页岩
耦合系统
热应力
温度分布
Comsol数值模拟
Keywords
oil shale: coupling system: thermal stress: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Comsol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TE34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致密储层复杂流体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卫涛
熊繁升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机构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4137,4207414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7025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基础研究项目(2018A-3306,2019A-3307)共同资助。
文摘
致密油气储层普遍面临油气流动性低、产量不稳定的问题,对低孔渗致密储层的渗透率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致密储层流体流动的关键机理不清楚,传统孔隙介质流体模型难以为渗透率预测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这些问题均制约了渗透率预测的准确度。针对微纳米尺度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详细分析了致密储层复杂流体模型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不同尺度孔隙空间流动参数的数值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nudsen模型适用于较低压力下微纳米孔隙中的气体流动,对于致密储层油、水等液体或稠密气体来说,Knudsen流动的影响可以忽略;Forchheimer模型适用于孔隙介质中流体速度较高的情况,当致密储层中流体流速较低时,对流动惯性项的修正基本可以忽略。流体模型理论及其适应性分析对于深入理解致密储层复杂流动现象至关重要,研究结果为致密储层渗透率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致密储层
微纳米孔隙
孔隙流体流动
Knudsen模型
Forchheimer模型
低孔渗
渗透率
Keywords
tight reservoir
micro/nano-scale pore
pore fluid flow
Knudsen model
Forchheimer model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permeability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牛顿流体孔隙介质弹性波动方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孙卫涛
熊繁升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机构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清华大学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9-527,I0010,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饱和孔隙介质地震波频散和衰减机理研究”(41874137)、“脉冲压力提高复杂储层孔隙—裂缝网络渗透率机理研究”(4207414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分辨率地震实时成像理论与技术”(2018YFA0702501)和“盐下超深储层地球物理表征与油气预测技术”(2019YFC0605504)联合资助。
文摘
重油、聚合物和压裂液等非牛顿流体普遍存在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研究孔隙尺度非牛顿流体流动及其对地震波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Biot理论忽略了流体黏性系数及剪切应力的非线性变化,虽然可用于描述完全饱和固体与经典牛顿流体在波场作用下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非牛顿流体孔隙填充物来说不准确,因此需要研究含非牛顿流体效应的孔隙介质波动方程。通过建立非牛顿流体的分数阶导数麦克斯韦(fdMaxwell)模型,发现非牛顿流体孔隙介质波场传播特征与常规波动方程明显不同,波场频散和衰减存在共振现象,而牛顿流体饱和的孔隙介质波场频散和衰减未表现出这种特殊效应。同时,非牛顿流体本构关系的流变参数和分数阶导数对流—固耦合作用有明显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含非牛顿流体效应的波动方程对重油砂岩纵波速度预测结果更准确。非牛顿流体本构关系对流—固耦合带来新的变化,对孔隙介质波场频散和衰减的影响不可忽视。文中研究是对真实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非牛顿流体效应的探索,对致密油储层地震勘探、含压裂液的裂缝储层微地震模拟等领域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非牛顿流体
孔隙介质
弹性波动方程
Keywords
non-Newtonian fluid
porous medium
elastic wave equation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利用机器学习与改进岩石物理模型预测页岩油层系横波速度
方志坚
巴晶
熊繁升
杨志芳
晏信飞
阮传同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油页岩原位加热井下温度场及热应力研究
高孝巧
杨浩
熊繁升
吕健国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致密储层复杂流体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孙卫涛
熊繁升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非牛顿流体孔隙介质弹性波动方程
孙卫涛
熊繁升
曹宏
杨志芳
卢明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