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2 位作者 傅小宽 方锡池 魏瑞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 目的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跟腱断裂 术后并发症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肌肉移位中张力调节与功能恢复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3 位作者 高庆鹏 谭周勇 姜浩力 魏瑞鸿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 目的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建立肌肉转位模型,于术后3个月活体取下趾长屈肌测量肌肉收缩能力、肌湿重维持率等与未改变长度和张力的正常状态组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对照侧对比观察肌纤维微观形态。结果术后3个月的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湿重恢复率均随着术中肌小节长度及肌肉长度相对变化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小节长度随着肌肉变化相对比增加而增加,肌小节长度与肌肉张力变化相对比呈正相关。结论家兔肌肉移位术中,随肌肉张力逐渐增加术后肌肉功能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最佳的术中肌肉张力不是在固定在休息位或更低肌肉长度和张力时,而是在相当于休息位肌肉长度的104%~105%;肌小节长度可作为体现肌肉张力、优化肌肉功能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移位 张力调节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背伸作用的解剖学研究
3
作者 方锡池 庄永青 +4 位作者 常丽鹏 汤银魁 姜浩力 熊洪涛 付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方法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 目的为解决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后出现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寻找解决办法。方法在15具尸体手标本上,使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测量拇指指骨间关节在拇短展肌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的自然屈曲角度;同时,通过外力作用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分别屈曲处于45°及60°时,分析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结果拇指处于对掌位时,拇短展肌在未切断及切断两种情况下,拇指指骨间关节自然屈曲角度分别为(13.30±2.13)°及(24.03±1.25)°;同时,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45°时,所用外力分别约(0.50±0.08)N及(0.22±0.07)N,而使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处于60°时,所用外力分别约(1.48±0.09)N及(1.15±0.04)N。结论拇短展肌对拇指指骨间关节主要起背伸作用,因此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时,应同时重建拇短展肌功能,才有可能纠正在拇对掌功能重建术后出现的拇指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对掌 拇短展肌 指骨间关节 屈曲畸形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郭泉 庄永青 +3 位作者 魏瑞鸿 熊洪涛 姜浩力 张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结... 目的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结果此术式尺神经前臂、臂部游离距离为(3.90±0.145)cm(3.64~4.23 cm)、(4.21±0.18)cm(3.80~4.53 cm),前移距离(1.49±0.05)cm(1.39~1.57cm),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距离(2.18±0.38)cm(1.13~2.72cm)。此术式入路点、轴线、层面: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长约2 cm纵行切口;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豌豆骨连线上约7cm长的轴线,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肱二头肌内侧肌间隔中点连线上长8cm的轴线;奥本斯韧带、前臂尺侧腕屈肌之间纤维弓形组织表面,臂部深筋膜表面。模拟手术成功。结论研究证实此术式可行,达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前移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临床解剖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4 位作者 傅小宽 杜冬 童静 姜浩力 付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13,共4页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的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胸部及手部标本中,解剖观察胸小肌的血管神经分布及胸小肌和大鱼际肌的形态、大小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然后按照大鱼际肌纤维走行方向,参考血管... 目的:为吻合血管神经的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0侧成人胸部及手部标本中,解剖观察胸小肌的血管神经分布及胸小肌和大鱼际肌的形态、大小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然后按照大鱼际肌纤维走行方向,参考血管神经位置,将胸小肌修剪合适后移植固定于同侧手部大鱼际,模拟正常手部拇对掌功能予以牵拉,观察标本手部拇对掌过程。结果:胸小肌位置恒定,具备独立的动、静脉和神经支配;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胸小肌进行移植模拟,获得了标本手部的拇对掌过程。结论:在标本上选取部分胸小肌移植于手部大鱼际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小肌 移植 拇对掌 功能重建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区淋巴漏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熊洪涛 庄永青 +1 位作者 傅小宽 文雪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7-629,共3页
腹股沟区淋巴漏是腹股沟区手术或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87%[1]。腹股沟区淋巴漏治疗难度较大,常因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并发症增多而痛苦不堪。目前,国内外对淋巴漏的诊断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完... 腹股沟区淋巴漏是腹股沟区手术或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5%~87%[1]。腹股沟区淋巴漏治疗难度较大,常因治疗效果不佳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并发症增多而痛苦不堪。目前,国内外对淋巴漏的诊断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缺乏完善的治疗指引[2]。本综述通过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腹股沟区淋巴漏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以缩短治疗时间、改进治疗效果。1腹股沟区淋巴漏的特点因腹股沟区淋巴结及淋巴管丰富,腹股沟淋巴清扫(ingu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ILND)等手术或者外伤如损伤腹股沟区淋巴管,易发生淋巴漏。但是,只有需要特别治疗的淋巴漏,才被单独诊断。目前国内多认为自淋巴结清扫术后第3 d起,引流管引流>100 ml淡黄色液体,连续2 d以上,可定义为淋巴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区 淋巴漏 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绿化与生态保护 被引量:1
7
作者 熊洪涛 杨晓东 《云南林业》 2005年第3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草坪绿化 《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生态保护 生态建设 陆地生态系统 植树造林 2003年 2004年 省人民政府 发展时期 产业发展 水土流失 环境污染 林业建设 森林资源 国务院 云南省 大产业 中央 中共 国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魏瑞鸿 庄永青 +4 位作者 叶凤清 姜浩力 熊洪涛 方锡池 张轩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报道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入路及手术方法,为手掌侧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腕管及手掌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镜视下... 目的报道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入路及手术方法,为手掌侧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腕管及手掌的相关解剖结构。选取6例新鲜成人上肢标本进行模拟手术,镜视下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结果手术入路点为拇指呈最大外展位,沿掌指关节尺侧取一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处向尺侧1cm处,操作层面为浅筋膜层与掌腱膜间的腔隙。结论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在镜视下可彻底切开屈肌支持带并进行神经外膜松解,有利于术者进行操作及减轻术中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掌侧入路 微创治疗 腕管综合征 解剖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付强 庄永青 +4 位作者 傅小宽 熊洪涛 杜冬 童静 姜浩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8-600,共3页
目的:为临床开展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的成人胸部标本上,对以胸外侧动脉为共干血管蒂发出的胸外侧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这种血管构造及其出现概率、左右两侧差异进行解剖学观测。结... 目的:为临床开展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20侧的成人胸部标本上,对以胸外侧动脉为共干血管蒂发出的胸外侧皮动脉和胸小肌支这种血管构造及其出现概率、左右两侧差异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胸外侧动脉较恒定的发出皮支和肌支分别营养胸外侧皮肤和胸小肌,这种血管构造出现率为80%,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P>0.05)。胸外侧动脉主干外径(1.53±0.34)mm,蒂长(4.88±1.20)cm,皮支起始部外径(1.06±0.21)mm,长度(3.65±0.61)cm,肌支起始部外径(1.15±0.20)mm,长度(2.94±0.78)cm,静脉伴行于同名动脉。结论:利用携带胸外侧皮瓣的胸小肌作为移植供体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术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胸小肌 拇指 对掌功能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常丽鹏 庄永青 +3 位作者 熊洪涛 付强 姜浩力 方锡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为临床应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结果胸内侧神经为胸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在第3肋间... 目的为临床应用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胸内侧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分支特点,比较相关神经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确定手术过程中神经吻接。结果胸内侧神经为胸小肌的主要支配神经,其在第3肋间隙近锁骨中线处入胸小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为(868±130)根;尺神经深支穿出内侧肌间隔后在第3、4掌骨间隙分别发出两明显肌支,其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394±49)根、(708±78)根;P3L4(尺神经深支在第4掌骨间隙的分支,其分布于第3骨间掌侧肌和第4蚓状肌)与胸内侧神经、正中神经返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都比较接近。结论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手术中,在切取胸小肌时以胸内侧神经作为供体神经,以第3肋间隙与锁骨中线交点为标记寻找该神经;尺神经深支中P3L4肌支与胸内侧神经吻合最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小肌 尺神经深支 拇对掌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英男 庄永青 +7 位作者 魏瑞鸿 熊洪涛 方锡池 温桂芬 钟时汝 柯燕娜 李萍 唐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1-46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3种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手术的疗效,结合相关解剖基础分享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治疗患者39例,包括重建屈肘和屈指功能6例,屈指功... 目的探讨应用3种功能性游离肌肉移植重建部分上肢功能手术的疗效,结合相关解剖基础分享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治疗患者39例,包括重建屈肘和屈指功能6例,屈指功能11例,拇对掌功能22例。根据肢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动力神经和供血血管,术中调节移植肌肉于最佳肌张力水平,重建移植肌肉的神经和血运。结果功能性游离肌肉完全成活37例,重建的上肢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4.8%;重建功能未恢复者2例,其中1例出现移植肌肉和皮瓣部分坏死。结论应用功能性游离股薄肌、背阔肌和胸小肌移植重建上肢功能手术效果满意,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上肢肌肉缺损及严重肢体障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移植 胸小肌 股薄肌 背阔肌 上肢 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