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城市比较优势与江南文化中心转移
被引量:
4
1
作者
熊月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江南地区历史上先后存在过四个文化中心,即南京、杭州、苏州与上海。南京与杭州都因政治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而苏州与上海则主要因经济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合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是古代首都功能的常态,这是由其时中国城...
江南地区历史上先后存在过四个文化中心,即南京、杭州、苏州与上海。南京与杭州都因政治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而苏州与上海则主要因经济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合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是古代首都功能的常态,这是由其时中国城市特性所决定。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交通发达,联系便捷,经济一体化加速,苏州在交通、贸易、人才诸方面优势明显,遂成著名经济中心,连带而成文化中心。近代上海在交通便捷、贸易发达、社会安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成为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上海与苏州在自然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尽管有不小差异,但在合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方面,两者形成机理与社会背景却高度一致。在闭关自守时代,苏州优势大于上海,海禁大开以后,上海优势大于苏州。于是,明清江南文化中心在苏州,近代开放以后,便移到了上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比较优势
上海
江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被引量:
1
2
作者
熊月之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5期70-75,共6页
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明清,城乡联系一直相当密切。乡民和市民相互服务,城乡关系自然而和谐。国家实行城乡合治体制,城镇只是各级行政区域体系中的网点,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辟设,近代工业、商业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明清,城乡联系一直相当密切。乡民和市民相互服务,城乡关系自然而和谐。国家实行城乡合治体制,城镇只是各级行政区域体系中的网点,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辟设,近代工业、商业的兴起,近代中国城市才开始出现,中国先前的城乡文化一致性、城乡行政一体性的特点这才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城乡对立与城乡分治。但是,城乡联系依然十分广泛而密切,人口对流渠道通畅。1958年以后出现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是特定时代特定政策的产物,既不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也不是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自然延伸。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构想,人们有理由期待,城乡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由此可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联系史
新型城镇化
愿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上海历史文脉与海派文化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月之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我们强调"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新的海派风格也得到了彰显。李强书记强调"三个文化",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强调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
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我们强调"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新的海派风格也得到了彰显。李强书记强调"三个文化",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强调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无论是红色资源、海派文化还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这块土地一路走来的传统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化
外国人
历史文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努力吸收学界成果,持续提高《辞海》中国近代史学科条目质量
4
作者
熊月之
《辞书研究》
2021年第1期7-9,共3页
当今时代,人类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鲜明地呈现以下四个特性:知识更新快速性、知识总量无限性、信息发布随意性、知识真伪难辨性。知识分科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知识分为三大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
当今时代,人类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鲜明地呈现以下四个特性:知识更新快速性、知识总量无限性、信息发布随意性、知识真伪难辨性。知识分科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知识分为三大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医农,文史哲经法社教,每一门学科下面不知分出了多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以历史学而言,大而言之,可分中国史、世界史,再细分,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还有城市、乡村、社会、区域,古代还可以按时段,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一直细分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
更新周期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学
知识更新
知识总量
人文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城市比较优势与江南文化中心转移
被引量:
4
1
作者
熊月之
机构
复旦大学历史系
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文摘
江南地区历史上先后存在过四个文化中心,即南京、杭州、苏州与上海。南京与杭州都因政治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而苏州与上海则主要因经济地位提升而成为文化中心。合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是古代首都功能的常态,这是由其时中国城市特性所决定。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交通发达,联系便捷,经济一体化加速,苏州在交通、贸易、人才诸方面优势明显,遂成著名经济中心,连带而成文化中心。近代上海在交通便捷、贸易发达、社会安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成为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上海与苏州在自然禀赋、经济结构等方面尽管有不小差异,但在合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为一体方面,两者形成机理与社会背景却高度一致。在闭关自守时代,苏州优势大于上海,海禁大开以后,上海优势大于苏州。于是,明清江南文化中心在苏州,近代开放以后,便移到了上海。
关键词
城市比较优势
上海
江南
Keywords
urb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Shanghai
Jiangnan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被引量:
1
2
作者
熊月之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城市史研究会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13年第5期70-75,共6页
文摘
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到明清,城乡联系一直相当密切。乡民和市民相互服务,城乡关系自然而和谐。国家实行城乡合治体制,城镇只是各级行政区域体系中的网点,不是单独的行政单位。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上海等通商口岸的辟设,近代工业、商业的兴起,近代中国城市才开始出现,中国先前的城乡文化一致性、城乡行政一体性的特点这才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城乡对立与城乡分治。但是,城乡联系依然十分广泛而密切,人口对流渠道通畅。1958年以后出现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是特定时代特定政策的产物,既不是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也不是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自然延伸。现在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构想,人们有理由期待,城乡社会二元结构问题由此可以解决。
关键词
城乡联系史
新型城镇化
愿景
分类号
C911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上海历史文脉与海派文化
被引量:
4
3
作者
熊月之
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历史学会
出处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我们强调"四个中心""四个率先",建设全球卓越城市,新的海派风格也得到了彰显。李强书记强调"三个文化",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强调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无论是红色资源、海派文化还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这块土地一路走来的传统密不可分。
关键词
海派文化
外国人
历史文脉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努力吸收学界成果,持续提高《辞海》中国近代史学科条目质量
4
作者
熊月之
机构
《辞海》中国近代史分科
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处
《辞书研究》
2021年第1期7-9,共3页
文摘
当今时代,人类知识生产、传播与创新,鲜明地呈现以下四个特性:知识更新快速性、知识总量无限性、信息发布随意性、知识真伪难辨性。知识分科越来越细,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类知识分为三大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数理化天地生医农,文史哲经法社教,每一门学科下面不知分出了多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以历史学而言,大而言之,可分中国史、世界史,再细分,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还有城市、乡村、社会、区域,古代还可以按时段,先秦、秦汉、唐宋元明清,一直细分下去。
关键词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
更新周期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学
知识更新
知识总量
人文学科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城市比较优势与江南文化中心转移
熊月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从城乡联系史看中国城镇化愿景
熊月之
《中原文化研究》
201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上海历史文脉与海派文化
熊月之
《上海艺术评论》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努力吸收学界成果,持续提高《辞海》中国近代史学科条目质量
熊月之
《辞书研究》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