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辣椒素浓度对产香酵母YB4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
1
作者 唐万婷 董平 +3 位作者 熊怡玲 王天杨 杨镰 邓静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7,共8页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YB4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YB4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不同浓度辣椒素对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辣椒素浓度对产香酵母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 YB4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辣椒素浓度下共检测鉴定出92种挥发性化合物,发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出20种关键挥发性风味化合物(VIP>1),主要包括辛醛、异丁酸乙酯、乙酸乙酯-D等。当辣椒素浓度在1.0~2.0 g/100 mL范围内时,能够有效促进酵母YB4风味的丰富度。此研究结果可为制备产香酵母活性剂及改进川南腌菜产品的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香酵母 辣椒素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与电子鼻分析NaCl添加量对产香酵母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
作者 熊怡玲 吴宝珠 +4 位作者 王天杨 杨镰 易宇文 吴华昌 邓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2-289,共8页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YC14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NaCl浓度下产香酵母C.parapsilosis 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 以实验室前期从川南腌菜中分离筛选得到的产香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 YC14为实验对象,探究不同NaCl浓度下产香酵母C.parapsilosis YC14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NaCl添加量下(0、60、90、120、150 g/L)产香酵母YC14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NaCl添加量下YC14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和种类有明显差别。HS-SPME-GC-MS检测出10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35种醇类、13种醛类、28种酯类、2种酮类、12种烯烃、2种烷烃、4种酚类、2种醚类和2种其他物质。GC-IMS共检测出71种挥发物,包括12种醇类、7种醛类、24种酯类、9种酮类、5种烯烃、1种醚、4种吡嗪和9种其他物质。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分别筛选出了31与16个特征风味化合物,包括甲酸甲酯、丁酸乙酯、仲辛酮、丙酸乙酯等。该研究结果可为产香酵母在川南腌菜腌制过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香酵母 NACL GC-MS GC-IMS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结合GC-IMS分析不同烹饪方式猪肉的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天杨 关雎 +7 位作者 罗晶晶 杨镰 李昶甫 熊怡玲 易宇文 乔明锋 邓静 吴华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34-244,共11页
烹饪方式可对食品风味产生较大影响,为深入探究烹饪方式对猪肉香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电子鼻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烹饪方式猪肉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使用GC-IMS... 烹饪方式可对食品风味产生较大影响,为深入探究烹饪方式对猪肉香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电子鼻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不同烹饪方式猪肉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并使用GC-IMS对不同烹饪方式下猪肉的100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单聚体和二聚体)进行表征。最终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出稳定的模型。结果显示,烹饪方式对猪肉风味化合物的形成至关重要。同蒸制和煮制两种烹饪方式相比,烤箱烤制和空气炸锅法烹饪的猪肉含有(E)-2-己烯酸乙酯、1-辛烯-3-醇、(Z)-4-癸烯醛、3-壬烯-2-酮、(E)-2-已烯-1-醇、丁酸丙酯、呋喃酮和双戊烯-M等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且空气炸锅法猪肉中(E)-2-己烯酸乙酯、1-辛烯-3-醇、(Z)-4-癸烯醛、3-壬烯-2-酮的含量比烤箱烤制猪肉高。戊醛和乙酸乙酯标记为蒸制和煮制烹饪方式的特征挥发性物质化合物,电子鼻传感器的结果表明,RPCA模型可以有效地识别出各烹饪方式下猪肉的挥发性香气。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烹饪方式对猪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空气炸锅制和烤箱烤制的香气更为相似,为猪肉的烹饪加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 烹饪方式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结合多元统计模型分析不同酵母菌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镰 王天杨 +6 位作者 吴宝珠 熊怡玲 易宇文 朱开宪 乔兴 邓静 吴华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82-289,共8页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为研究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和假丝酵母发酵对豆汤酱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以未发酵豆汤酱作为对照组,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运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确定关键风味组分,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发酵豆汤酱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种发酵豆汤酱中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酯类和醇类物质,赋予发酵豆汤酱醇香、果香和麦芽香。不同发酵豆汤酱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浓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经酿酒酵母发酵的豆汤酱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和种类最高。通过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安琪酵母、毕赤酵母、酿酒酵母、鲁氏酵母、假丝酵母发酵豆汤酱和未发酵豆汤酱6组样品,分别有8、13、9、11、19、7种关键风味物质。对这些关键风味物质进行PCA和PLS-DA分析,发现不同酵母菌发酵的豆汤酱能获得较好区分,发酵豆汤酱与未发酵豆汤酱的整体香气存在明显差异,这与GC-IMS指纹图谱的结果一致。因此酵母发酵具有为豆汤酱提高香气成分的应用潜力,为今后豆汤酱的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发酵 酵母菌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化合物 相对气味活度值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香辛料对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有机酸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宝珠 乔明锋 +3 位作者 邓静 熊怡玲 赵志平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 为探究大蒜、生姜、花椒3种香辛料在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对其有机酸产生的影响,该研究将香辛料(大蒜、生姜、花椒)分别加入糍粑辣椒中发酵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了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6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pH总体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发酵末期pH的大小为HJ<SJ<DS<CK,总酸含量的大小为DS=CK<SJ<HJ;由液相色谱分析可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4种糍粑辣椒之间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苹果酸是4种糍粑辣椒的主要有机酸,在发酵初期样品中苹果酸占总有机酸的比例分别是CK 33%、DS 48%、SJ 26%、HJ 28%,而发酵末期为CK 53%、DS 46%、SJ 51%、HJ 48%;电子舌结果表明,在发酵型糍粑辣椒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大蒜、生姜、花椒对其滋味特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HJ在酸味和鲜味传感器上的数值更高。大蒜、生姜、花椒的添加使得糍粑辣椒在发酵过程中有机酸总量增加,其中生姜有利于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琥珀酸的产生,而花椒有利于苹果酸、乳酸、柠檬酸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型糍粑辣椒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糍粑辣椒 香辛料 发酵过程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式熟成时间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昶甫 邓静 +6 位作者 王天杨 王思捷 熊怡玲 刘阳 易宇文 朱开宪 吴华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6-75,共10页
为探究牦牛肉在不同干式熟成时间(7、14、21、28和35 d)下品质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质构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了不同干式熟成时间牦牛肉的质构变化和风味差异,... 为探究牦牛肉在不同干式熟成时间(7、14、21、28和35 d)下品质的变化,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质构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了不同干式熟成时间牦牛肉的质构变化和风味差异,并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出其特征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干式熟成35 d样品综合得分最高,其触感柔软组织结构完好,香气整体可接受度较好;干式熟成时间对牦牛肉硬度、咀嚼性、胶黏性和内聚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熟成时间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14种、醛类11种、酯类12种、烯烃类3种、酮类2种和酸类2种(包括单双聚体),其中醛类、醇类和酯类等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熟成时间延长呈增长趋势,酮类和烯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熟成时间牦牛肉整体风味存在差异,0 d和35 d整体风味差异较大;筛选出17种关键挥发性化合物,包括3-羟基-2-丁酮(D)、正己醇(M)和正己醛(D)等。该研究揭示了干式熟成时间对牦牛肉质构和风味的影响,为干式熟成牦牛肉风味形成和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肉 干式熟成 感官评价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偏最小二乘法分析 (PLS-DA) 关键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