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2
1
作者 孔祥儒 张建军 焦承民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40-47,共8页
本文分析了1992年12月长城站附近三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1s到4096s的低频信号数据),得出菲尔德斯半岛风谷断裂电性主轴为北东110°,半岛地壳厚度为22.3km,壳内含四个主要电性层,厚度分别为:1.3km,6.7km,1.2km和13.3km,其中上... 本文分析了1992年12月长城站附近三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1s到4096s的低频信号数据),得出菲尔德斯半岛风谷断裂电性主轴为北东110°,半岛地壳厚度为22.3km,壳内含四个主要电性层,厚度分别为:1.3km,6.7km,1.2km和13.3km,其中上地壳为9.2km,下地壳为13.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冬季地磁S_q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长发 张平 焦承民 《南极研究》 CSCD 1990年第3期46-52,共7页
本文利用南极长城站1987年4月至9月的地磁资料,分析了长城站地区冬季地磁S_q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长城站在初冬(4月)与冬末(9月)月份的S_q变化形态与北半球中纬度的北京地磁台的S_q变化形态基本相似,这可能是由中纬度电离层... 本文利用南极长城站1987年4月至9月的地磁资料,分析了长城站地区冬季地磁S_q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南极长城站在初冬(4月)与冬末(9月)月份的S_q变化形态与北半球中纬度的北京地磁台的S_q变化形态基本相似,这可能是由中纬度电离层中的发电机电流所控制的。在仲冬月份(6月与7月),由于太阳紫外辐射效应减少,高纬度的地磁扰动占主导地位,反映出S_q变幅很小和以8小时以下的较短周期谐波起主要作用,(2)在初冬与冬末月份的S_q等效电流矢量,白天比黑夜大约5倍;其矢量方向在白天(08—15时)为顺时针,黑夜为反时针。在仲冬月由于电离层中电流的影响相对减弱,S_q等效电流矢量很小,白天与黑夜基本一样;其矢量分布方向与初冬和冬末的矢量方向不同,这可能是极区的电离层电流或场向电流的影响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Sq变化 扰动 谐波项 仲冬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1991年地磁静日S_q变化
3
作者 刘长发 刘春节 +1 位作者 焦承民 汪阳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81-88,共8页
本文分析了1991年太阳活动峰年南极中山站地磁静日Sq变化,结果表明:1)地磁静日Sq变化叠加有很多扰动。Sq场是由S0q场和Spq场所组成。2)S0q场变化比较规则,其极昼月(夏季)的变幅比极夜月(冬季)大很多。在... 本文分析了1991年太阳活动峰年南极中山站地磁静日Sq变化,结果表明:1)地磁静日Sq变化叠加有很多扰动。Sq场是由S0q场和Spq场所组成。2)S0q场变化比较规则,其极昼月(夏季)的变幅比极夜月(冬季)大很多。在极昼月S0q(H)变化出现有双峰图象。S0q场主要是由高纬度极区电离层Sq电流体系所控制。3)Spq场的变化形态没有昼夜之分;它的变化强度为冬季小、夏季大。Spq场源主要是依赖于场向电流和电离层电导率。4)S0q(Z)变化比S0q(H)变化要大,特别是在极夜的冬季,S0q(Z)的变幅比S0q(H)大2/3倍。本文对北京地磁中心台磁静日资料也一并进行了分析。Sq变化主要是由北半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向电流 地磁静日 中山站 南极 地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中山站地区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4
作者 孔祥儒 张建军 焦承民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4期32-36,共5页
对中山站附近2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拉斯曼丘陵地区的岩石圈厚度为140km。
关键词 中山站 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南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