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微花的制备及影响其形貌的因素
1
作者 焦思宇 许丁予 +2 位作者 姚先超 何丽欣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0,共8页
以壳聚糖(chitosan,CS)为原料,在其溶解过程中通过超声和过氧化氢对其进行辅助溶解,之后通过离子交联法,将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由下而上地注入到CS溶液中,并通过冷冻干燥得到了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CSM... 以壳聚糖(chitosan,CS)为原料,在其溶解过程中通过超声和过氧化氢对其进行辅助溶解,之后通过离子交联法,将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TPP)由下而上地注入到CS溶液中,并通过冷冻干燥得到了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CSMF),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表征,研究影响其成花的因素。结果发现CSMF粒径在1~2μm;CSMF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在532cm^(-1)出现了磷酸根基团的振动峰;CSMF的晶型由CS的半结晶结构变为了水合多晶型结构;CSMF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其产生了C—N^(+)键;而热重分析结果显示CSMF的热稳定性较CS稍有降低;并且发现预处理方式、超声时间、CS溶液温度和CS与TPP质量比会影响CSMF的花状结构,而超声功率和过氧化氢添加量不会影响其花状结构,进而推测其成花机理为将原CS降解成在一定分子质量范围内的短长链CS,然后在一定的温度下TPP与降解后相对较长的CS链交联形成微花结构的底座,与降解后相对较短的CS链交联形成纳米片,最后再通过CS结构上面的—NH_(3)^(+)与磷酸根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纳米片自组装到底座上,进而生成了微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三聚磷酸钠 壳聚糖微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花对原花青素的负载表征及缓释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焦思宇 姚先超 +3 位作者 史永桂 林春燕 唐潘露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8-34,共7页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s,CSMF),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对CSMF表征,并以原花青素(p...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s,CSMF),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对CSMF表征,并以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作为模型药物,考察不同条件下对PC的负载效果,分析负载后原花青素载药微花(PC-CSMF)的体外缓释和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CSMF的形貌是三维多层的微花结构,其直径为1.5μm左右,层与层之间存在间隙;FTIR表明PC-CSMF在1448 cm^(-1)产生新的吸收峰,XPS显示PC-CSMF表面碳氧比例有所提高,两者协同证明了PC被成功负载;XRD和热重分析发现PC-CSMF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没有显著改变;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27℃和PC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CSMF对PC负载量达到最大为352.88 mg/g;体外缓释和抗氧化性实验证明了PC-CSMF具有缓释作用且负载后的PC生物活性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青素 壳聚糖微花 表征 体外缓释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微花对原花青素吸附机理的研究
3
作者 焦思宇 许丁予 +4 位作者 姚先超 刘鑫 林春燕 何丽欣 林日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43-49,共7页
为了了解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CSMF)对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的吸附机理,以CSMF为吸附剂对不同吸附条件下的PC溶液进行吸附,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载药颗粒进行表征,并通过吸附... 为了了解壳聚糖微花(chitosan microflower,CSMF)对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的吸附机理,以CSMF为吸附剂对不同吸附条件下的PC溶液进行吸附,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载药颗粒进行表征,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吸附热力学等方面对CSMF吸附PC的机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载药颗粒的FTIR图谱在1456 cm^(-1)处有产生一个新的特征峰,表明PC已成功负载到CSMF上。SEM和XRD分析结果表明负载后并不会改变CSMF的形貌和结晶度。吸附动力学表明,CSMF对PC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受颗粒扩散和边界层扩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吸附等温线表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了整个吸附过程,说明CSMF对PC的吸附过程是一种表面能不均匀性多层吸附。最后,吸附热力学表明,CSMF对PC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熵减的物理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微花 原花青素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薯淀粉硬脂酸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其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先超 钟庆旭 +4 位作者 刘鑫 梁玉石 焦思宇 许丁予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1-70,共10页
为研究木薯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可行性,利用支链淀粉含量为78.65%的木薯淀粉溶液在95℃与硬脂酸复合,通过醇沉制备了复合指数分别为2.74%、9.17%、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3种复合物均呈现不规... 为研究木薯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可行性,利用支链淀粉含量为78.65%的木薯淀粉溶液在95℃与硬脂酸复合,通过醇沉制备了复合指数分别为2.74%、9.17%、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3种复合物均呈现不规则的似球形形貌,激光粒度分析平均粒径分别为315.35、348.19、427.60 nm。3种复合纳米颗粒均在X射线衍射13°、21°处有V型结晶的特征峰,结晶含量随复合指数增大而增加。其去卷曲红外光谱在1 047、1 022、995 cm^(-1)表现出短程有序性变化趋势。复合指数最高的颗粒接触角达到60.30°。3种复合纳米颗粒均能使Pickering乳液稳定7 d以上,而淀粉纳米颗粒乳液稳定不足2 d。复合指数为27.66%的复合纳米颗粒比复合指数2.74%、9.17%的颗粒能更好地稳定乳液。添加量为0.1 g/100 mL以上的复合指数为27.66%的颗粒可以使油水比1∶9(V/V)形成乳液。当添加量增加至7 g/100 mL时,乳液放置60 d后没有发生乳析、相分离现象,液滴分布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乳液能够稳定在pH 5.6~9.0之间,能够抵抗0.01~0.1 mol/L NaCl离子强度的影响,加热到80℃仍然呈现出较好的乳液形态。木薯淀粉硬脂酸复合纳米颗粒具有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高含量支链淀粉 复合纳米颗粒 脂肪酸 Pickering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级淀粉纳米颗粒乙酰化疏水改性及其消化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姚先超 史永桂 +3 位作者 焦思宇 吴雅珊 杨婉颜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3,共9页
利用超声破碎处理和乙醇沉降技术,制备平均尺寸(273.8±26.41)nm的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用乙酸酐作为酰化试剂,对淀粉纳米颗粒进行酯化疏水改性,制备淀粉纳米颗粒乙酸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明引入了乙酰基,在无需添加任何催化剂的... 利用超声破碎处理和乙醇沉降技术,制备平均尺寸(273.8±26.41)nm的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用乙酸酐作为酰化试剂,对淀粉纳米颗粒进行酯化疏水改性,制备淀粉纳米颗粒乙酸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明引入了乙酰基,在无需添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酯化取代度可以达到0.53;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淀粉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在改性前后未发生显著改变,均为无定型结晶;扫描电子显微镜改性前后的颗粒形貌未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测定,三相接触角可以达到(109±3.56)°,接触角随取代度提高而增大,取代度越大接触角保持时间越长;油水混合实验发现改性产物更易于分散在油相,并形成微乳,表面改性改变了淀粉纳米颗粒的亲疏水性能,具有乳化油水界面的潜力。与改性前相比,酶解消化曲线相似,食用性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相同时间内,酶解消化较低,具有一定的酶解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纳米颗粒 乙酰化 疏水性 表面改性 消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壳聚糖气凝胶的制备和负载姜黄素及缓释性能 被引量:4
6
作者 许丁予 焦思宇 +3 位作者 姚先超 刘鑫 陈丽芬 林日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8-25,共8页
利用壳聚糖作为基质,制备得到疏水壳聚糖气凝胶材料。选择甜瓜醛作为交联改性剂,接枝正十八硫醇,制备得到疏水壳聚糖气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疏水壳聚糖气凝胶表面呈... 利用壳聚糖作为基质,制备得到疏水壳聚糖气凝胶材料。选择甜瓜醛作为交联改性剂,接枝正十八硫醇,制备得到疏水壳聚糖气凝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疏水壳聚糖气凝胶表面呈三维多孔结构,甜瓜醛通过席夫碱反应成功接枝,其硫元素占比为1.17%。在表面接触角测试下,油滴接触角为0°,水滴接触角为126°,壳聚糖气凝胶表现出良好的疏水特性。对脂溶性药物姜黄素负载研究结果表明,疏水壳聚糖气凝胶负载姜黄素在40 min时达到最大负载量为70.5 mg/g,最佳负载温度为27℃。体外模拟缓释结果表明,疏水壳聚糖气凝胶对姜黄素有良好缓释效果,肠液中姜黄素的缓释率最高达到8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气凝胶 甜瓜醛 姜黄素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纳米颗粒的醇沉法制备与同步包埋山奈酚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史永桂 林日辉 +5 位作者 焦思宇 蒙薇 韦凯美 陆晓娜 杨麦秋 林春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1-247,共7页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超声波搅拌制备淀粉纳米颗粒,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纳米粒度仪、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在淀粉纳米颗粒的沉降阶段中,以0.7 mg/mL的山奈酚醇溶液作为非溶剂相,同步对山奈酚包埋,制备山奈酚淀粉纳米颗粒。探索乙醇浓度...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通过超声波搅拌制备淀粉纳米颗粒,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纳米粒度仪、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在淀粉纳米颗粒的沉降阶段中,以0.7 mg/mL的山奈酚醇溶液作为非溶剂相,同步对山奈酚包埋,制备山奈酚淀粉纳米颗粒。探索乙醇浓度对山奈酚包埋率的影响,考察包埋体系对山奈酚释放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在60%时形成淀粉纳米颗粒,形貌较好,尺寸均匀分布在50~200 nm之间;乙醇浓度低于40%时生成V型淀粉颗粒。乙醇浓度为30%时,山奈酚的包埋率最高,可达62.94%,包埋量为3.78 mg/g;在模拟体液环境中,山奈酚淀粉纳米颗粒可持续释药20 h,释药率为88.75%,而山奈酚原药在3 h基本释放完全,释放率为93.75%,且释放速率随缓释介质的乙醇浓度升高而加快。相对山奈酚水溶液,山奈酚淀粉纳米颗粒在室温下静置5 h,山奈酚的保留率由43.17%提高至75%,具有稳定的包埋作用。由此可知,同步包埋制备技术对山奈酚具有良好的包埋缓释效果和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纳米淀粉 山奈酚 包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香淀粉酯的酶催化制备及其对原花青素的负载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史永桂 林日辉 +3 位作者 焦思宇 林春燕 陆晓娜 杨麦秋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74,共7页
研究松香淀粉酯(Rosin Starch Ester,RAS)对原花青素(Proantho Cyanidins,PC)的吸附性能,以酶为催化剂在两相体系合成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为0.00244、0.00811、0.0165的RAS,考察了RAS在不同条件下对PC的吸附效果,分析了吸... 研究松香淀粉酯(Rosin Starch Ester,RAS)对原花青素(Proantho Cyanidins,PC)的吸附性能,以酶为催化剂在两相体系合成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为0.00244、0.00811、0.0165的RAS,考察了RAS在不同条件下对PC的吸附效果,分析了吸附PC后的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经酯化修饰的RAS加快了对PC吸附的速度和吸附量,其中RAS(DS:0.0165)吸附较快在30 min达到吸附平衡,原淀粉吸附较慢在45 min达到平衡;30 min时,RAS(DS:0.0165)的吸附量可达32.34 mg/g,相对原淀粉吸附量提高了90.01%。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RAS对PC的吸附液在室温下静置24 h,PC保存率在90%以上,表明RAS对PC具有稳定的负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淀粉 松香淀粉酯 吸附 原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淀粉的疏水改性及其对叶黄素的吸附研究
9
作者 史永桂 姚先超 +3 位作者 焦思宇 陆晓娜 杨麦秋 林日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42-50,共9页
目的:为提升淀粉在载药领域的应用,旨在制备出纳米级疏水改性淀粉,研究其对疏水性药物的负载效果。方法: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沉降法制备了纳米淀粉(Nanometer Starch,SNPs),并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在两相体系对SNPs催化改性,合成了不同... 目的:为提升淀粉在载药领域的应用,旨在制备出纳米级疏水改性淀粉,研究其对疏水性药物的负载效果。方法: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沉降法制备了纳米淀粉(Nanometer Starch,SNPs),并以脂肪酶为催化剂,在两相体系对SNPs催化改性,合成了不同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的松香酯纳米淀粉(Rosin Ester Nanometer Starch,RENPS),考察了SNPs和RENPS在不同条件下对叶黄素的吸附效果。结果:酯化改性未对SNPs形貌产生显著影响,SNPs尺寸分布在250~800 nm,主峰为480 nm,RENPS尺寸分布在100~800 nm,DS的增加,使主峰向左移动;DS与RENPS的疏水性呈现正相关,RENPS的接触角可达93.32°±1.15°,SNPs的接触角仅为51.69°±2.15°。随着DS的增加,RENPS对叶黄素吸附达到平衡的时间逐渐减小,但吸附量逐渐增加。SNPs对叶黄素吸附为一级动力学,RENPS对叶黄素吸附为二级动力学。结论:本研究确定了RENPS的一种疏水改性方法,并且改性后的RENPS对疏水性药物的负载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淀粉 松香酯纳米淀粉 叶黄素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