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兴涛作品
1
作者 焦兴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I0004-I0011,F0003,F0004,共10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60年的创造和活力”——川美雕塑
2
作者 焦兴涛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53-53,共1页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的四川省立高等工艺职业学校,从1951年招收第一届雕塑专业学生,其间经历合校、更名,至1953年正式成立雕塑系。在六十年的教学历程中,雕塑系创作上师法欧洲古典理念、前苏联现实主义精...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9年的四川省立高等工艺职业学校,从1951年招收第一届雕塑专业学生,其间经历合校、更名,至1953年正式成立雕塑系。在六十年的教学历程中,雕塑系创作上师法欧洲古典理念、前苏联现实主义精神,兼容中国传统民间技艺,融汇贯通,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西南雕塑群体。该体系秉持创作自由,贴近现实,不拘一格的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雕塑 四川美术学院 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自由 1939年 1951年 职业学校 专业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像记--《烈焰青春》创作志
3
作者 焦兴涛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3期26-30,共5页
具象写实技艺的传承与教授是当代中国雕塑教育中最为完整的体系,由此决定了这一体系将始终是我们不断研究的对象和讨论的话题。不独如此,整个人类雕塑史上绝大部分的经典篇章都诞生于这个系统之中。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关于具象写... 具象写实技艺的传承与教授是当代中国雕塑教育中最为完整的体系,由此决定了这一体系将始终是我们不断研究的对象和讨论的话题。不独如此,整个人类雕塑史上绝大部分的经典篇章都诞生于这个系统之中。在艺术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关于具象写实雕塑至少有两个角度可以深入:一是"具象写实"概念的重新梳理和再命名的可能;二是"技术"除了作为实现艺术意图必须的"手段",是否还有别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记 多元化 雕塑教育 艺术观念 意义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
4
作者 焦兴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7-217,共1页
对于传统的态度不仅是一个中国艺术家无法绕开的话题,可能也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关于69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陌生人”的主题阐释有两个指向:一个是因为越来越严重的族群分离所带来的隔离感,陌生人无处不在;另一个是作... 对于传统的态度不仅是一个中国艺术家无法绕开的话题,可能也是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关于69届威尼斯双年展“处处都是陌生人”的主题阐释有两个指向:一个是因为越来越严重的族群分离所带来的隔离感,陌生人无处不在;另一个是作为一个个体来讲,无论你身在何地,内心始终是一个异乡人的感受。作为艺术家更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漂移状态。这种异乡人的状态不仅仅是因为不同地域或者文化相异性的结果,即使是对于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同样可能产生特定的陌生感。尤其是在今天,算法支持的大数据精准推送造成的“信息茧房”,使得人群的认知裂痕越来越大,观念态度的对立也显得越来越难以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茧房 大数据 异乡人 主题阐释 陌生人 精准推送 陌生感 文化相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公巨像”看城市雕塑审美定位
5
作者 焦兴涛 《中国美术》 2021年第1期70-70,共1页
作为一种通过占有公共空间来呈现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美化功能到关注公众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地理决定了城市雕塑的主题,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城市雕塑的美学和人文品格... 作为一种通过占有公共空间来呈现视觉效果的艺术形式,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经历了从重视美化功能到关注公众价值观的变化。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地理决定了城市雕塑的主题,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城市雕塑的美学和人文品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决定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我们对城市的期盼和希望毫无例外地投射在城市雕塑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雕塑 社会发展程度 人文品格 美化功能 公共空间 审美定位 视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奖”金奖获得者谈创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玉旺 焦兴涛 +1 位作者 曹丹 颉元芳 《中国美术》 2020年第1期42-51,共10页
全国美展肩负着全面展示、检阅近五年来中国美术创作发展成就的特殊使命,最闪耀的亮点莫过于每一件金奖作品。这些"万里挑一"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也最能称得上是中国美术工作者创作的风向标。中国美术家协... 全国美展肩负着全面展示、检阅近五年来中国美术创作发展成就的特殊使命,最闪耀的亮点莫过于每一件金奖作品。这些"万里挑一"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也最能称得上是中国美术工作者创作的风向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选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评选的过程中更多从艺术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等方面来进行认真的评选,努力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来考量作品,在整个评选的过程中又开展了比较充分的评议;第二,在评选过程中,大家面对不同画种的获奖提名作品抱以一种大局意识,既注重每个画种的特殊性,也考虑全国美展获奖作品的整体水平。本刊关注四件金奖作品——中国画《使命》、雕塑《烈焰青春》、版画《阳光下的大桥浇筑工》、水彩《远方》,其作者李玉旺、焦兴涛、曹丹、颉元芳分别在作品构思、主题立意、创作技法、成长经历以及艺术探索等方面作了充分解析,足见作品背后饱含着的每一位艺术家对时代、对生活、对创作的艺术哲思。分享他们孜孜以求、倾心思考、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以期对我们的艺术之路给出有价值的学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工作者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央美术学院 艺术之路 整体水平 美术创作 艺术探索 范迪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