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工艺优化与饲喂对虾效果的研究
1
作者 张国桃 于馨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2-211,共10页
本研究选用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筛选出的3株高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发酵菌株,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复合菌株发酵饲料的工艺... 本研究选用从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筛选出的3株高效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作为发酵菌株,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复合菌株发酵饲料的工艺条件,并探究了发酵饲料对凡纳对虾生长性能和消化、免疫功能的影响,旨在提升配合饲料的营养性能,建立对虾饲料发酵技术。3株益生菌按1%:1%:1%接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饲料的发酵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获得3个高效发酵饲料(pH最低组、酸溶蛋白最高组、酸性多糖最高组)的工艺条件。3个高效发酵饲料组经28 d饲喂实验,结果显示,凡纳对虾的存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明显升高。pH最低组和酸溶蛋白最高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下降(P<0.05),低pH组和酸溶蛋白组的肝胰腺指数明显升高,且各发酵饲料组对虾粗脂肪含量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酸性多糖组肝胰腺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发酵饲料组血细胞数量、吞噬率从大到小为酸性多糖组、低pH组、酸溶蛋白组,Pen3和Crustin基因表达明显升高,而肠道Pen3、Crustin和ALF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发酵饲料组炎症因子变化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优化3株益生菌的发酵工艺获得的pH最低组、酸溶蛋白最高组、酸性多糖最高组3种高效的发酵饲料能明显提高凡纳对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防御水平,经综合评估酸性多糖组可作为凡纳对虾最佳的高效发酵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复合益生菌 发酵饲料 工艺优化 生长性能 生理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2
作者 李梓路 刘畅 +3 位作者 李腾 王俏俏 窦乐 潘鲁青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_(4)^(+)-N、NO_(2)^(-)-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 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脱氮脱硫菌株 复合菌 条件优化 效能解析 降解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凡纳滨对虾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宝存 刘飞 +3 位作者 边慧慧 刘杰 潘鲁青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62,共7页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 从患病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分离出菌株2010061200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半数致死量为1.44×106CFU/ml。形态学观察和革兰氏染色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一根端极鞭毛;呈球杆状、球状、棒状或梨状且有两极浓染现象;在2216E培养基上为透明或半透明的圆形菌落,而在TCBS选择性培养基上为绿色或蓝绿色菌落。经Biolog碳源利用反应、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得出,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需钠弧菌等的生理生化特性最相似;16SrD-NA序列测定表明,该菌株与弧菌属中几株病原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8.9%以上。在分子进化树中该菌株与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进化地位最接近。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该细菌分离物为副溶血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16S RDNA 副溶血弧菌 脂肪酸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苗密度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养殖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许光 赵培 +3 位作者 王国成 王秀华 潘鲁青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9,共9页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技术 凡纳滨对虾 封闭养殖系统 养殖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正常代谢水平及节律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唐贤明 田景波 +1 位作者 潘鲁青 梁友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4期7-12,共6页
对工厂化养殖的不同规格大菱鲆(Scophamus maximus Linnaeus)的日常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规格的大菱鲆表现出相同的代谢规律性,摄食对大菱鲆的代谢有明显的影响,摄食后代谢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在摄食后3~9 h内代谢率出现第1... 对工厂化养殖的不同规格大菱鲆(Scophamus maximus Linnaeus)的日常代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规格的大菱鲆表现出相同的代谢规律性,摄食对大菱鲆的代谢有明显的影响,摄食后代谢率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在摄食后3~9 h内代谢率出现第1高峰值,在凌晨3:00~6:00(摄食后21-24 h)出现第2高峰值,代谢率昼、夜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体重对大菱鲆的代谢有着显著的影响,4种规格9.69±3.35g、33.34±8.34g、130.18±26.75g和264.11±35.79g的大菱鲆日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2702±0.0225、0.1880±0.0189、0.1592±0.0436、0.1033±0.0184mgO2/g·h,日平均氨氮排泄率分别是0.6496±0.0303、0.4560±0.0669、0.3744±0.0320、0.2831±0.0662mgN/100g·h,随着体重的增加,单位体重的代谢率呈下降的趋势(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amus MAXIMUS Linnaeus) 代谢 节律性 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附着细菌多样性和群落演替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进强 党宏月 +2 位作者 李铁刚 黄桂桥 潘鲁青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71-978,共8页
通过细菌16S rRNA 基因(16s rDNA)文库方法研究了1至7天近海浸海玻片附着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演替特征。从1至7天3个基因文库中共筛选了269个克隆、144个有效分类操作单元(OTU)并对其全部测序。16S rDNA 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细菌... 通过细菌16S rRNA 基因(16s rDNA)文库方法研究了1至7天近海浸海玻片附着细菌的多样性和群落演替特征。从1至7天3个基因文库中共筛选了269个克隆、144个有效分类操作单元(OTU)并对其全部测序。16S rDNA 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这些细菌主要归属于8个细菌门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α-、γ-和δ-亚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vcetes)、光合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由此可知1周内变形菌门的α-亚群、γ-亚群和拟杆菌门的细菌是常见的附着类群;α-变形菌亚群中的玫瑰杆菌族(Roseobacter clade)是海洋环境中比较常见的早期附着种类;由聚类分析显示3天和7天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这些实验结果为了解海水附着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演替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海水微生物腐蚀控制提供了生物学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附着 表面细菌 多样性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近交程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繁殖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好锋 高保全 +2 位作者 刘萍 李健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8-143,共6页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6代三疣梭子蟹近交家系的抱卵量、排幼量、孵化率、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重排幼量及幼体发育各阶段的变态率6个指标来评价近交对三疣梭子蟹...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观测6代三疣梭子蟹近交家系的抱卵量、排幼量、孵化率、单位体重抱卵量、单位体重排幼量及幼体发育各阶段的变态率6个指标来评价近交对三疣梭子蟹繁殖性能的影响。方差分析显示,在实验亲蟹的规格大小对测量数据无影响的条件下,近交系数每增加10%,各近交代与非近交代F_(1m)在单位体重抱卵量与单位体重排幼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2个指标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2.789%^-6.620%和-1.188%^-5.938%;孵化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衰退系数为-1.859%^-7.222%,表明没有明显的近交衰退;由潘状幼体(Z)阶段、大眼幼体(M)阶段到Ⅱ期幼蟹阶段的变态率变化趋势可知,随着近交代数的增加,各阶段的变态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 三疣梭子蟹 家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附着基对刺参栖息趋向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管敏 王印庚 +3 位作者 陈贵平 廖梅杰 潘鲁青 薛太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8,共7页
利用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Average Gathered Number of Unit Volume,AGNUV)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对10种附着基(石块、三角瓦、U形瓦、遮阳网、网笼附着基、竹制附着基、三孔砖、涡流式异形瓦、大多棱... 利用单位体积平均聚集数量(Average Gathered Number of Unit Volume,AGNUV)和平均聚集率(Mean Attractive Rate,MAR)统计分析了刺参对10种附着基(石块、三角瓦、U形瓦、遮阳网、网笼附着基、竹制附着基、三孔砖、涡流式异形瓦、大多棱瓦、小多棱瓦)和8种栖息分布区域(池壁面、池棱角、池底面、附着基上、附着基下、附着基棱角凹槽处、附着基内、附着基外)的选择趋向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附着基诱集刺参的效果为:大多棱瓦>石块>三孔砖>小多棱瓦>U形瓦>涡流式异形瓦>三角瓦>网笼附着基>遮阳网>竹制附着基,且大多棱瓦集参效果与三角瓦、网笼附着基、遮阳网、竹制附着基、涡流式异形瓦差异极显著。本研究还发现刺参在水泥池棱角处的MAR(21.02%)高于池壁面MAR(8.23%)和池底面的MAR(15.68%);刺参在附着基下方和附着基内部的MAR分别高于在附着基上方和附着基外部的MAR。此外,实验结果也表明,1)大多棱瓦附着基对刺参具有最佳诱集效果;2)刺参对栖息位置具有选择趋向性,且不同时间刺参对栖息位置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差异;3)石块、网笼附着基、遮阳网不宜作为附着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附着基 栖息 趋向性 平均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6S rRNA和COI基因序列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群体遗传特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高俊娜 刘萍 +3 位作者 李健 潘鲁青 高保全 陈萍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8,共10页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三疣梭子蟹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和我国山东即墨市会场村群体3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为523和658bp的片段。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 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三疣梭子蟹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和我国山东即墨市会场村群体3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了长度为523和658bp的片段。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不同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我国会场三疣梭子蟹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用MEGA4.0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基于16S rRNA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所反映的分类关系与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并不一致,主要不同在于与日本蟳的分类关系上,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的NJ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3个属聚为两大支:三疣梭子蟹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和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为一支;而青蟹属的3种蟹先聚在一起,再和日本蟳聚为一支。而基于COI基因片段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属先与青蟹属的两种蟹聚为一支,然后再与日本蟳聚在一起。本研究共发现19种单倍型,我国会场群体与日本北海道群体、韩国东海岸群体均有共享单倍型,表明我国会场群体与国外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背景相似。这些资料为我国三疣梭子蟹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16S RRNA基因 COI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刺参益生菌的发酵配方及其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元福杰 王印庚 +3 位作者 廖梅杰 张正 潘鲁青 张述智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健康刺参肠道的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研究对象,以豆粕、葡萄糖和氯化钠为基础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在生物... 以健康刺参肠道的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研究对象,以豆粕、葡萄糖和氯化钠为基础发酵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试验,得到其最佳种龄和发酵时间。试验确立该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钠10 g/L,葡萄糖2.5 g/L,豆粕2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8℃,初始pH 7.5,转速170 r/min,菌种接种量5%。以最佳发酵条件和培养基,在10 L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扩大培养试验,得到最佳种龄为24 h、最佳发酵时间为32 h,菌体细胞浓度最高达到8.5×109cfu/mL,芽孢生成率达到91%。研究结果为刺参微生态制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为海水养殖专用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益生菌 枯草芽孢杆菌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的原核表达和活性检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金红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63,共6页
通过RT-PCR扩增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 like-domain protein,CTLD)基因序列,将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CTLD。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IPTG诱导CTLD的表达,对其表达产物进行SDS-... 通过RT-PCR扩增三疣梭子蟹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 like-domain protein,CTLD)基因序列,将目的基因克隆入质粒pET32a,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CTLD。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IPTG诱导CTLD的表达,对其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用His GraviTrap Ni亲和层析柱及超滤离心管纯化目的蛋白,并对其进行活性检验。结果表明,构建得到CTLD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双酶切鉴定得到与预期片段相符的外源基因插入片段,经测序与目的序列完全一致;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M)39 600的目的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成功表达;重组C-型凝集素对兔的红细胞没有明显的凝集作用,但对小鼠红细胞的凝集效价是22,而对所选5种细菌的凝集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而对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凝集现象。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型凝集素在免疫防御中的作用与地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型凝集素 原核表达 活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鳃细胞原代培养与B[α]P细胞毒性检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子仙 田依萌 +1 位作者 刘志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5-112,共8页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著,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 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鳃细胞 原代培养 B[α]P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筛选与饲料添加应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晶晶 潘鲁青 +1 位作者 张国桃 陈元靖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8-238,共11页
本研究筛选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并探究了饲料中添加铁载体高产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结果显示,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铁载体产量高达74.87%的菌株SDVGH3,经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 本研究筛选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铁载体高产菌株,并探究了饲料中添加铁载体高产菌株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功效。结果显示,从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铁载体产量高达74.87%的菌株SDVGH3,经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产生的铁载体属于异羟肟酸型,该菌株无溶血性,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优化了该菌株铁载体产量的培养条件:最适温度为28℃,pH为7.5,盐度为0,装液量为10 m L,Fe^(3+)浓度为0.01 mmol/L;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检测了菌株抑制病原菌的特性,显示能抑制5种凡纳滨对虾致病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SDVGH3菌液,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明显升高,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浆酚氧化酶、抗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后,实验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CFU/g实验组的死亡率最低,为61.4%;添加10~7 CFU/g SDVGH3菌液处理组,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提高,弧菌属(Vibrio sp.)在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研究表明,铁载体高产菌株SDVGH3能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防御能力,增强肠道菌群健康,具有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载体菌株 凡纳滨对虾 肠道菌群 消化酶活性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
14
作者 陈维 魏守祥 +1 位作者 李禹含 潘鲁青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1-118,共8页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 采用匀浆、差速离心、镜检和标志酶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结果显示,经Hoechst33258染色,在匀浆2min对照组中,观察到大量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完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膜完整,荧光强度较高;在匀浆3、4、5 min实验组中,完整细胞数目逐渐减少,且出现许多形态较小、荧光强度弱、轮廓模糊的细胞碎片。通过血球计数板法得到的细胞破碎结果与上述染色结果一致,随着匀浆时间(2~5 min)的增加,细胞破碎率升高,当匀浆时间达到5 min时,细胞破碎率升至94.24%。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分离组分(S2、C2、C4、S5和C5),镜检发现,C2组分荧光强度最强,荧光颗粒数目多,而其他组分荧光强度弱,且基本观察不到荧光颗粒。由此推测,细胞核主要存在于C2组分中;同时,细胞膜(5’-核苷酸酶)、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质(乳酸脱氢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标志酶活力在其他亚细胞组分中有少量检出,但它们在S2、C4、S5和C5组分中的的标志酶活性比例较高(分别为63.90%、64.89%、77.82%和67.55%)。由此推测,S2、C2、C4、S5和C5分离组分分别为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和微粒体。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栉孔扇贝消化盲囊亚细胞组分分离与鉴定技术方法,为贝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消化盲囊 亚细胞组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