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助推钻地弹侵彻混凝土靶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潘绪超 何勇 +1 位作者 何源 赵晓宁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9,共4页
通过改变头部形状,利用旋转火箭发动机末端加速旋转来探索新型的旋转助推钻地弹。建立了旋转助推钻地弹作用混凝土试验平台,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作用过程中侵彻速度与弹丸转速和火箭发动机推力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旋转火箭发... 通过改变头部形状,利用旋转火箭发动机末端加速旋转来探索新型的旋转助推钻地弹。建立了旋转助推钻地弹作用混凝土试验平台,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作用过程中侵彻速度与弹丸转速和火箭发动机推力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旋转火箭发动机在助推钻地弹上应用原理上可行;在喷喉倾角不变的前提下,侵彻速度随着火箭发动机推力和旋转速度增加而增加,且转速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在钻地弹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推钻地弹 侵彻 旋转固体火箭发动机 旋转侵彻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能装药金属射流在天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潘绪超 孙梦潇 +3 位作者 何勇 沈杰 陈鸿 张江南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7-1465,共9页
瞬态小型化天线是天线技术研究的热点。针对聚能金属射流在小型化天线上的应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装药直径为50 mm锥形聚能装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聚能金属射流天线形成偶极子天线理论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L... 瞬态小型化天线是天线技术研究的热点。针对聚能金属射流在小型化天线上的应用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装药直径为50 mm锥形聚能装药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聚能金属射流天线形成偶极子天线理论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装药结构、炸药材质形成的聚能金属射流天线适用性开展数值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能装药形成的金属射流天线满足瞬态小型化特点,具有与波长匹配的长度、连续性和良好接口;聚能金属射流作为电磁脉冲辐射天线使用时需要具有一定长度和杵体,射流直径和杵体直径有过渡且杵体变化较小,可获得较大增益,金属射流在未完全成型时输入阻抗最小;小锥角罩形成的金属射流更能满足天线要求;药型罩厚度为2.1~2.3 mm时,形成的金属射流天线长度最大,存在一个辐射频率极值;B炸药装药形成射流天线的速度大于JH-2炸药和梯恩梯炸药,且B炸药装药爆炸产生金属射流的断裂时间最佳,最大杵体半径适中,断裂时可用天线长度最长,作为天线应用时可辐射的频率范围最大,更适合作为聚能金属射流天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能装药 电磁脉冲 辐射天线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环境对典型聚能射流成型影响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潘绪超 何勇 +1 位作者 何源 赵晓宁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6-60,共5页
结合前级聚能装药形成的混凝土环境的特点,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UTODYN对3种典型聚能装药在混凝土环境中的射流成型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在空气和2 mm铝壳体环境中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 结合前级聚能装药形成的混凝土环境的特点,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UTODYN对3种典型聚能装药在混凝土环境中的射流成型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在空气和2 mm铝壳体环境中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计算值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混凝土环境对亚半球装药影响最大,较大地提高了头部速度;对K装药影响次之;对锥形装药影响较小;整体效果不如2 mm铝壳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聚能装药 串联战斗部 数值模拟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槽弹体旋转侵彻混凝土效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庞春旭 何勇 +4 位作者 沈晓军 张先锋 李文彬 郭磊 潘绪超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2,共7页
为研究刻槽弹体旋转侵彻混凝土靶的侵彻性能,利用14.5 mm滑膛枪发射平台,进行了非旋转的卵形弹体与刻槽弹体侵彻砂浆混凝土靶试验研究,同时利用14.5 mm线膛枪发射平台,进行了旋转的卵形弹体和刻槽弹体侵彻砂浆混凝土靶和石灰石混凝土靶... 为研究刻槽弹体旋转侵彻混凝土靶的侵彻性能,利用14.5 mm滑膛枪发射平台,进行了非旋转的卵形弹体与刻槽弹体侵彻砂浆混凝土靶试验研究,同时利用14.5 mm线膛枪发射平台,进行了旋转的卵形弹体和刻槽弹体侵彻砂浆混凝土靶和石灰石混凝土靶试验研究。两种发射平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卵形弹体头部刻槽和旋转侵彻的方法,使对混凝土目标的破坏从单一的挤压破坏变为挤压与环向剪切联合作用的破坏模式,达到了减少轴向阻力和提高侵彻威力的作用;相比于砂浆混凝土靶,石灰石混凝土靶具有较强的抗侵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侵彻 旋转 刻槽弹体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破片冲击薄靶的释能时间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源 何勇 潘绪超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8,44,共5页
为了解释含能破片冲击侵彻薄靶板时的释能时间与侵彻历程关系,用LS-DYNA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靶板材料、不同头部厚度的含能破片冲击侵彻过程和释能时间,得到释能时间与侵彻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破片的头部厚度可实现含能破片... 为了解释含能破片冲击侵彻薄靶板时的释能时间与侵彻历程关系,用LS-DYNA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靶板材料、不同头部厚度的含能破片冲击侵彻过程和释能时间,得到释能时间与侵彻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调整破片的头部厚度可实现含能破片的靶后释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破片 冲击侵彻 释能时间 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圆截面弹体侵彻混凝土靶试验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郭磊 何勇 +3 位作者 潘绪超 何珣 涂建 乔良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68,共7页
为研究非圆截面弹体对混凝土靶的侵彻问题,利用30 mm滑膛炮发射平台,开展圆截面、椭圆截面和矩形截面弹体在(400~1 000)m/s速度范围内垂直侵彻混凝土试验研究,得到有效的侵彻深度数据,分析弹体动态响应及靶体的破坏特征,验证非圆截面... 为研究非圆截面弹体对混凝土靶的侵彻问题,利用30 mm滑膛炮发射平台,开展圆截面、椭圆截面和矩形截面弹体在(400~1 000)m/s速度范围内垂直侵彻混凝土试验研究,得到有效的侵彻深度数据,分析弹体动态响应及靶体的破坏特征,验证非圆截面弹体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侵彻优势。基于LS-DYNA动力学软件,建立3种不同截面类型弹体侵彻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研究弹体侵彻过载、开坑大小和弹体抗弯强度等问题。结果表明:相对于圆截面弹体,两种非圆截面弹体的侵彻深度均有提升;由于弹体截面形状的改变,造成混凝土受力状态和破坏机理的变化是非圆截面弹体侵深提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圆截面弹体 侵彻混凝土 破坏机理 试验与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金属材料冲击温度理论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源 何勇 +3 位作者 张先锋 乔良 赵晓宁 潘绪超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3-149,共7页
以热力学原理和固态物质的三项式物态方程为基础,由密实物质的冲击绝热线和热力学状态,通过等容线法推导出了疏松金属材料的冲击温度理论计算方法。以铁为例,分析了几种物理参数对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利用新模型... 以热力学原理和固态物质的三项式物态方程为基础,由密实物质的冲击绝热线和热力学状态,通过等容线法推导出了疏松金属材料的冲击温度理论计算方法。以铁为例,分析了几种物理参数对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利用新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与已有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误差均在5%以内。疏松金属材料的冲击温度受Grüneisen系数、电子Grüneisen系数影响不大,而密实度、冲击压力和电子比热系数则会对疏松金属材料冲击温度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冲击温度 三项式物态方程 疏松金属 Grüneisen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侵彻弹体表层侵蚀效应理论计算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磊 何勇 +4 位作者 潘绪超 何源 王传婷 焦俊杰 何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1-58,共8页
高速侵彻混凝土过程中,弹体的侵蚀效应随着撞击速度的提高而愈发显著。基于弹体表层材料热塑性失效机理,分析确定了高速侵彻过程弹体与靶体间摩擦效应和弹体材料塑性应变效应引起的温升。结合弹靶间局部作用情况,根据热传导方程和塑性... 高速侵彻混凝土过程中,弹体的侵蚀效应随着撞击速度的提高而愈发显著。基于弹体表层材料热塑性失效机理,分析确定了高速侵彻过程弹体与靶体间摩擦效应和弹体材料塑性应变效应引起的温升。结合弹靶间局部作用情况,根据热传导方程和塑性功转热公式,利用Johnson-Cook本构方程,计算了弹体表层内两种效应引起的温度分布情况。利用临界温度判据,通过差分迭代法,计算得到了弹体表层材料失效厚度,分析不同工况下弹体高速侵蚀侵彻过程,得到了弹体轮廓演化情况,并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高速侵彻 侵蚀效应 热塑性失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子相影响的多功能含能结构材料冲击压缩理论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源 何勇 +5 位作者 王传婷 潘绪超 焦俊杰 郭磊 杨相礼 李铨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7-223,共7页
为了更好地描述疏松态金属材料的冲击压缩特性,基于托马斯-费米原子统计模型,研究金属晶体中电子热行为对系统内粒子数、内能、压强等参数的影响,修改了描述疏松金属材料的Wu-Jing模型中的参数R的计算方法。结合混合物的冷能叠加原理,... 为了更好地描述疏松态金属材料的冲击压缩特性,基于托马斯-费米原子统计模型,研究金属晶体中电子热行为对系统内粒子数、内能、压强等参数的影响,修改了描述疏松金属材料的Wu-Jing模型中的参数R的计算方法。结合混合物的冷能叠加原理,得到考虑电子相影响的疏松态混合物物态方程。并对不同配比的密实态W/Cu合金、不同疏松度的Al/Ni合金的典型多功能含能结构材料进行计算,获得其冲击压力-比容关系及冲击波速度-粒子速度关系,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本文中模型对未反应条件下的金属材料冲击压缩特性预测较好;疏松材料的冲击压力-粒子速度关系并不呈现出密实材料的近似线性关系,其冲击压缩过程分为压实前和压实后2个明显的阶段;多功能含能结构材料的冲击压缩特性受材料孔隙率、材料配比等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含能结构材料 物态方程 电子热运动影响 疏松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爆方式对反应式脉冲发生器的影响试验
10
作者 潘绪超 何勇 +3 位作者 沈晓军 于成大 王永锋 陈政新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2-747,共6页
反应式脉冲发生器是一种利用快速化学反应变化而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的脉冲发生系统,其工作的核心是通过爆炸产生化学反应所需的环境,为了研究起爆方式对其产生的脉冲影响情况,以典型Φ26 mm脉冲发生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端面点起爆、两... 反应式脉冲发生器是一种利用快速化学反应变化而产生高功率电磁脉冲的脉冲发生系统,其工作的核心是通过爆炸产生化学反应所需的环境,为了研究起爆方式对其产生的脉冲影响情况,以典型Φ26 mm脉冲发生器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端面点起爆、两端起爆和中心起爆3种起爆方式,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充电电压为5 kV时,中心起爆能产生最大的脉冲电压,两端起爆次之,点起爆最小;试验得到的电压与反应材料的冲击波历经时间成二次曲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脉冲功率技术 脉冲发生器 起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人飞行器的毁伤破坏 被引量:10
11
作者 乔治军 潘绪超 +3 位作者 何勇 陈鸿 沈杰 叶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7-62,共6页
高功率电磁脉冲干扰甚至损毁无人飞行器是应对小型无人飞行器威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人机系统进行干扰和毁伤主要通过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的方式。完成了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人飞行器的毁伤破坏实验,完成了无人机在... 高功率电磁脉冲干扰甚至损毁无人飞行器是应对小型无人飞行器威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人机系统进行干扰和毁伤主要通过前门耦合和后门耦合的方式。完成了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人飞行器的毁伤破坏实验,完成了无人机在电磁脉冲源毁伤作用下的目标易损性分析,根据毁伤效果将高频电磁脉冲对无人飞行器毁伤等级分为三级,即干扰级、毁伤级、失效级。分析了电磁脉冲作用的主要目标元件,结果表明,无人飞行器最有可能受干扰的部分为接收机和电子调速器。在相关研究和实际应用时,应着重研究电磁脉冲对无人飞行器的接收机和电子调速器的毁伤破坏,根据接收机和电子调速器内部的电路结构来确定毁伤最佳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电磁脉冲 无人飞行器 电磁耦合 目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万里 史云雷 +4 位作者 何勇 沈杰 潘绪超 方中 陈鸿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为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无人机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对GPS模块受雷电电磁脉冲暂态干扰与永久损伤过程的认识,并获得了相应端口的损伤阈值。基于对雷电流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CST仿真模拟... 为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无人机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对GPS模块受雷电电磁脉冲暂态干扰与永久损伤过程的认识,并获得了相应端口的损伤阈值。基于对雷电流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CST仿真模拟了雷击时,无人机内外产生的复杂电磁场环境和GPS模块线缆上耦合产生的感应电压。并对典型机载GPS模块的数据通讯端口进行了雷电脉冲注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电脉冲的不断增强,GPS输出波形受到削弱影响的程度不断加重,直至丧失位置信息传输能力并发生物理损伤。GPS数据输入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314.5 V,GPS数据输出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235.2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脉冲 数值仿真 GPS模块 注入试验 损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式电磁感应脉冲发生器 被引量:4
13
作者 贲驰 何勇 +2 位作者 潘绪超 何源 凌琦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探索脉冲发生器新的技术方法,在传统脉冲发生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依靠爆炸驱动的电磁感应脉冲发生器。介绍了发生器的工作过程,对发生器中炸药的爆炸和冲击过程进行了计算和数值模拟,建立了带有初始电压和初始静磁场的发生器的工... 为了探索脉冲发生器新的技术方法,在传统脉冲发生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依靠爆炸驱动的电磁感应脉冲发生器。介绍了发生器的工作过程,对发生器中炸药的爆炸和冲击过程进行了计算和数值模拟,建立了带有初始电压和初始静磁场的发生器的工作电路模型,得出了感应电压的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种通过永磁体提供初始静磁场的脉冲发生器,并分别对装有两种不同炸药的发生器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爆速较高的炸药驱动发生器可产生峰值更高的电压脉冲。实验结果偏低于计算结果,原因是理论计算中简化了磁芯磁场和冲击波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相变反应 电磁感应 脉冲发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力控制翼型绕流分离的增升减阻效率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耀慧 栗保明 +1 位作者 潘绪超 刘怡昕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421,共8页
电磁力可有效对流体流动进行控制,增升减阻,抑制流动分离,制约其推广应用的瓶颈为控制效率问题.为提高其控制效率,基于翼型绕流的电磁力控制,对电磁力增升减阻的控制效率问题进行数值研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推导电磁力控制能耗的比,基... 电磁力可有效对流体流动进行控制,增升减阻,抑制流动分离,制约其推广应用的瓶颈为控制效率问题.为提高其控制效率,基于翼型绕流的电磁力控制,对电磁力增升减阻的控制效率问题进行数值研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推导电磁力控制能耗的比,基于升力和阻力计算节省能量.定义电磁力的控制效率为能量节省与电磁力控制所需能耗的比值,研究不同工况下电磁力增升减阻的控制效率.发现在控制开始阶段,电磁力能量主要消耗在增加边界层流体的动能上,电磁力控制效率非常低,但电磁力控制效率会随着电磁力工作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电磁力控制效率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通过增加电磁力激活板的输入能量可增强电磁力的控制效果,但无法明显增加其控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力 翼型绕流 流动控制 控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宽带高功率电磁脉冲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江南 何勇 +4 位作者 潘绪超 乔治军 陈鸿 沈杰 杨紫淇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5,120,共7页
针对无人机宽带高功率电磁脉冲易损性问题,以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利用电磁敏感机理对接收机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利用场线耦合进行了负载50Ω终端响应电压计算,进行了易损性计算,得到了场强、重复频率与毁伤概... 针对无人机宽带高功率电磁脉冲易损性问题,以四旋翼无人机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利用电磁敏感机理对接收机进行了敏感度分析,利用场线耦合进行了负载50Ω终端响应电压计算,进行了易损性计算,得到了场强、重复频率与毁伤概率的关系。利用系统级效应试验得到了3种电磁脉冲源作用下的毁伤阈值。研究表明:最易受到干扰毁伤的部件为接收机和GPS,重复频率增加,场强阈值降低,毁伤概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无人机 宽带高功率电磁脉冲 目标易损性 效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磁脉冲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沈杰 潘绪超 +4 位作者 方中 何勇 陈鸿 张江南 史云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7-1164,共8页
为研究强电磁脉冲对单兵外骨骼助力系统上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阈值、电磁易损器件和损伤模式开展研究。采用Agrawal传输线理论模型和格林函数法,计算硅微惯性... 为研究强电磁脉冲对单兵外骨骼助力系统上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阈值、电磁易损器件和损伤模式开展研究。采用Agrawal传输线理论模型和格林函数法,计算硅微惯性传感器在电磁脉冲环境中由直连线缆耦合并传导至信号传输端口的强电脉冲,并开展信号传输端口的强电脉冲注入试验和传感器损伤模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硅微惯性传感器的强电脉冲损伤阈值为780 V,电磁易损元器件为前端电容和信号放大器,其主要损伤模式为电容的高电压击穿和放大器的大电流烧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微惯性传感器 注入试验 损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制冷微测辐射热计的非晶硅锗薄膜电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哲权 何勇 +2 位作者 方中 潘绪超 何源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6-340,共5页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PECVD)制备了应用于微测辐射热计的非晶硅锗薄膜(a-Si_xGe_y),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气体流量比GeH_4/SiH_4对薄膜电学性能参数(电阻温度系数TCR和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量比GeH_4/SiH_4的增...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PECVD)制备了应用于微测辐射热计的非晶硅锗薄膜(a-Si_xGe_y),并研究了不同反应气体流量比GeH_4/SiH_4对薄膜电学性能参数(电阻温度系数TCR和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量比GeH_4/SiH_4的增大,薄膜电阻温度系数降低,电导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所制备的薄膜表现出了高TCR值(约3.5%/K^(-1)),适中的电导率(1.47×10^(-3)(Ω·cm)^(-1))和优良的薄膜电阻均匀性(非均匀性<5%),在微测辐射热计热敏材料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硅锗薄膜 PECVD 电阻温度系数 电导率 微测辐射热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感应的脉冲功率发生器试验研究
18
作者 贲驰 何勇 潘绪超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6-191,共6页
为了验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脉冲发生器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小型脉冲发生器试验模型。对发生器的初始磁场与磁芯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建立了发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结合试验测量的负载电阻电压得出发生器的感应电压。设计的发生... 为了验证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脉冲发生器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小型脉冲发生器试验模型。对发生器的初始磁场与磁芯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建立了发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并结合试验测量的负载电阻电压得出发生器的感应电压。设计的发生器整体直径约70mm,长度约85mm,其中磁芯直径为25mm,长度为25mm,提供初始磁场的永磁体厚度为10mm,试验得出发生器感应电压峰值为784.5V,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发生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感应 脉冲发生器 等效电路 磁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DX基含铝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鸿 何勇 +3 位作者 潘绪超 焦俊杰 沈杰 张江南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82,共8页
为了得到黑索今(RDX)以及RDX基含铝炸药爆炸过程中的电磁辐射信号特征,采用宽带天线测量系统对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DX以及RDX基含铝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发生时刻与起爆时刻相比有明显延迟。距爆心2 m处,爆... 为了得到黑索今(RDX)以及RDX基含铝炸药爆炸过程中的电磁辐射信号特征,采用宽带天线测量系统对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DX以及RDX基含铝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发生时刻与起爆时刻相比有明显延迟。距爆心2 m处,爆炸电磁辐射信号强度在1.87~15.20 V·m^-1范围内,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当含铝量从0~20%时,爆炸电磁辐射信号强度随含铝量的增加而增强;当含铝量从20%~30%时,爆炸电磁辐射信号强度随含铝量的增加而降低。RDX及RDX基含铝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频率主要分布在500 MHz以内,铝的添加会改变爆炸电磁辐射信号的频率成分,不同含铝量炸药爆炸电磁辐射信号频谱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X基含铝炸药 电磁辐射 天线测量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ime-varying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plasma generated from a small-size cylindrical RDX explosion by Rayleigh microwave scattering 被引量:1
20
作者 Hong CHEN Xuchao PAN +3 位作者 Yong HE Junjie JIAO Jie SHEN Chi BEN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6-47,共12页
It is challenging to measure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unsteady plasma formed by charged particles generated from explosions in the air,because it is transient and on a microsecond time scale.In this study,the time-... It is challenging to measure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unsteady plasma formed by charged particles generated from explosions in the air,because it is transient and on a microsecond time scale.In this study,the time-varying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plasma generated from a small cylindrical cyclotrimethylenetrinitramine(RDX)explosion in air was measured,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icrowave Rayleigh scattering.It wa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electron density is related to the diffusion of the detonation products.The application of the Rayleigh microwave scattering principle is an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electron density in explosively generated plasma.Using the equivalent radius and length of the detonation products in the bright areas of images taken by a high-speed framing camera,the electron density was determined to be of the order of 10^(20)m^(−3).The delay time between the initiation time and the start of variation in the electron-density curve was 2.77–6.93μs.In the time-varying Rayleigh microwave scattering signal curve of the explosively generated plasma,the electron density had two fluctuation processes.The durations of the first stage and the second stage were 11.32μs and 19.20μs,respectively.Both fluctuation processes increased rapidly to a peak value and then rapidly attenuated with time.This revealed th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ged particles during the expl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yleigh microwave scattering EXPLOSIVE explosively generated plasma electron density measur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