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污染源初步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廖启林 华明 +4 位作者 金洋 黄顺生 朱伯万 翁志华 潘永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63-1174,共12页
以24186个表层土壤(0~20cm)和6127个深层土壤(150~200cm)样品之Cd、Hg、Pb、As等含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江苏全省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分布与主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自然土壤环境与人为活动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元素分布都不均匀,但人为... 以24186个表层土壤(0~20cm)和6127个深层土壤(150~200cm)样品之Cd、Hg、Pb、As等含量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江苏全省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分布与主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全省自然土壤环境与人为活动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元素分布都不均匀,但人为活动土壤环境中的不均衡程度远高于自然土壤环境;全省农田中有1.02%的土壤受到Cd、Hg、Pb等8种重金属的严重污染,苏州市、无锡市土壤环境被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相对严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活动及自然地质作用都是引起江苏局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自然成因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多呈面状、多元素、低强度、双层污染等特点,从而与人为成因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所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分布特征 污染机理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基本成果及其相关问题初探 被引量:56
2
作者 廖启林 吴新民 +4 位作者 翁志华 朱伯万 潘永敏 陈宝 金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77,共8页
南京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第四系厚层覆盖区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报道了该区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以来所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认为本区采用-20目的土壤样品筛分粒级、表层土壤取样深度定为0~-20m、深层土壤取样深度定为-150cm以下及... 南京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第四系厚层覆盖区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报道了该区开展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以来所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认为本区采用-20目的土壤样品筛分粒级、表层土壤取样深度定为0~-20m、深层土壤取样深度定为-150cm以下及有关的采样密度试验结果都是切实可行的。发现南京地区局部表层土壤中存在两个重金属元素富集带,局部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明显富集对有关农作物的安全性有直接影响。讨论了诸如怎样确定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如何检查评价环境地球化学异常、如何看待土壤中元素总含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等具体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资源 环境 长江三角洲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81
3
作者 黄顺生 华明 +4 位作者 金洋 吴新民 廖启林 朱佰万 潘永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1-166,共6页
文中对南京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从2006年12月起连续收集一年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Mn、Mo、Ni、Pb、Se、Zn等11个元素。结果表明,与土壤背景值相比,南京市大气降尘中除Cr、Fe、Mn外的重金属含量总... 文中对南京市大气降尘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了研究,从2006年12月起连续收集一年的大气降尘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Mn、Mo、Ni、Pb、Se、Zn等11个元素。结果表明,与土壤背景值相比,南京市大气降尘中除Cr、Fe、Mn外的重金属含量总体明显升高。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降尘重金属元素来源进行解析,认为有三种主要来源:一是As、Cu、Hg、Pb、Se与燃煤活动、汽车尾气排放有关。二是Cd、Ni、Zn、Mo可能与化学工业有关,但Mo还受工业活动、土壤颗粒物的影响。分析还表明,在化工业园附近的样点,这些元素含量普遍较高。三是Mn、Cr主要与土壤颗粒物有关(自然来源)。以Fe作为参考元素计算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表明,自然来源的Cr、Mn具有较小的富集因子,而受工业活动影响的Cd、Pb、Se、Zn具有较大的富集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富集因子 主因子分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CO_2燃烧后捕获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永敏 靳玉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278-284,共7页
CO2捕获和封存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短期内稳定或者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技术方案。文章概述了溶剂吸收、固体吸附、低温蒸馏、膜气体分离、膜溶剂气体吸收法等方法捕获和分离电厂烟道气二氧化碳的最新进展,并对各种方法面临的机遇和挑... CO2捕获和封存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短期内稳定或者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技术方案。文章概述了溶剂吸收、固体吸附、低温蒸馏、膜气体分离、膜溶剂气体吸收法等方法捕获和分离电厂烟道气二氧化碳的最新进展,并对各种方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减排 CO2燃烧后捕获 分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