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卸荷状态下粘性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潘林有 程玉梅 胡中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0-493,共4页
通过大量的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提出了卸荷比、临界卸荷比、极限卸荷比和强度残留率概念。用卸荷比来衡量应力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粘性土在卸荷状态下强度变化规律以及估算卸荷影响区的范围和影响区内强度的衰减规律,对基坑等卸荷类工程的... 通过大量的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提出了卸荷比、临界卸荷比、极限卸荷比和强度残留率概念。用卸荷比来衡量应力水平的变化,以探讨粘性土在卸荷状态下强度变化规律以及估算卸荷影响区的范围和影响区内强度的衰减规律,对基坑等卸荷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荷比 抗剪强度 强度残留率 粘性土 基坑 临界卸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基实测沉降的拟合和预测 被引量:24
2
作者 潘林有 谢新宇 +1 位作者 罗昕 曾国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474-1475,1570,共3页
为有效利用软土地基,基于实测资料综合介绍了沉降拟合和预测的几种方法,并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的实测沉降分析.同时,对拟合预测结果进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分析,使其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法来拟合沉降曲线效果最好... 为有效利用软土地基,基于实测资料综合介绍了沉降拟合和预测的几种方法,并应用于多个实际工程的实测沉降分析.同时,对拟合预测结果进行后验差检验和关联度分析,使其具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法来拟合沉降曲线效果最好,用前期沉降数据训练网络来预测后期沉降效果也非常好;传统曲线拟合法中,双曲线法的预测效果最好;用新陈代谢的灰色预测法来预测后期沉降,预测精度随预测模型的更新优化而很快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曲线拟合 灰色系统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曲线拟合的方法预测软土地基沉降 被引量:166
3
作者 潘林有 谢新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53-1058,共6页
讨论了采用曲线拟合方法预测地基沉降的理论基础,分析比较了四种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根据多个工程实测沉降资料,研究了这四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优缺点,提出了应用曲线拟合方法预测实际工程地基沉降的具体技术思路和原则。
关键词 实测沉降 软土地基 曲线拟合 双曲线法:指数曲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卸荷回弹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88
4
作者 潘林有 胡中雄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关键词 深基坑 卸荷回弹 土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区域淤泥质软土水泥搅拌桩加固探索 被引量:6
5
作者 潘林有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1年第4期58-59,共2页
(滨 )海相软土中存在有机质含量较高或处于动水状态的特殊区域。这些区域按常规方法设计 (施工 )水泥搅拌桩存在困难 ,本文对此进行理论探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关键词 水泥搅拌桩 有机质 外掺剂 淤泥质软土 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潘林有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1年第z1期123-124,共2页
分析讨论了与水泥搅拌桩强度、桩长合理选择有关的问题 ,并推导得出一个有效合理的水泥搅拌桩设计方法。
关键词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桩长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深基坑卸荷回弹问题的研究”讨论的答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林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70-671,共2页
关键词 深基坑 卸荷回弹 应力应变 变形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开挖后桩基高应变动测实践和理论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潘林有 《浙江建筑》 1999年第3期32-33,共2页
该文报导了温州某工程应用钢板片组合锤实施桩基高应变动测的经验与理论分析。
关键词 高应变检测 拟合分析 片锤 桩基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三轴试验中水泥土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王军 丁光亚 +2 位作者 潘林有 蔡袁强 高玉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07-1412,共6页
通过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对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围压与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体强度、孔压及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与水泥掺入比的增加,水泥土体的强度与刚度均增加,而孔压随之减少;随着轴应变的增加,刚度逐渐... 通过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对水泥土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围压与水泥掺入比对水泥土体强度、孔压及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围压与水泥掺入比的增加,水泥土体的强度与刚度均增加,而孔压随之减少;随着轴应变的增加,刚度逐渐减少。而在加载初期,刚度衰减较快,随着轴应变的继续增加曲线渐趋平缓,衰减现象并不明显;随着无量纲化偏应力的增加,无量纲化刚度逐渐减少,并且两者为曲线关系。通过对水泥土的刚度软化规律进行描述,得到了修正的邓肯-张模型。通过对试验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与实测数据对比发现,该修正模型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水泥土的应力-应变关系,还体现了水泥土应变软化型曲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 强度 孔压 刚度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交换桩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余闯 潘林有 +1 位作者 刘松玉 蔡袁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3-937,948,共6页
将常规桩与地源热泵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基桩——热交换桩。首先介绍了热交换桩的概念和工作机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桩体中埋设换热器并与地表管路连接,通过换热器中的交换液体与桩体、桩周土-地基土及地下水系统进行热交... 将常规桩与地源热泵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基桩——热交换桩。首先介绍了热交换桩的概念和工作机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桩体中埋设换热器并与地表管路连接,通过换热器中的交换液体与桩体、桩周土-地基土及地下水系统进行热交换,形成封闭的地源热泵的地热交换器,使得热交换桩具有常规基桩和地源热泵预成孔直接埋设换热器的双重作用。最后分析了热交换桩目前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实际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及其研究的方向。分析后可以看出,热交换桩是一种经济、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交换桩 地源热泵 桩土热-力共同作用 浅层地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激振下饱和软黏土应变软化现象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军 蔡袁强 潘林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8-185,共8页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将发生刚度软化现象。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以往对软黏土循环软化现象的研究大都基于单向循环荷载试验。通过GDS双向动三轴系统对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刚度软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着重分析了循... 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将发生刚度软化现象。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以往对软黏土循环软化现象的研究大都基于单向循环荷载试验。通过GDS双向动三轴系统对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刚度软化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着重分析了循环偏应力、径向循环应力、初始剪应力等因素对双向循环作用下软黏土刚度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偏应力的增加、径向循环应力的提高都将加快刚度软化。随着径向循环应力比的增加,临界循环应力比减少。双向激振循环荷载作用下软黏土存在门槛径向循环应力比。当径向循环应力比小于该门槛值时,双向振动不能加速土体软化。随着初始固结剪应力的增加,刚度有所提高。在试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的软化模型。将该软化模型引入到修正的Iwan模型中来描述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化 双向激振循环荷载:初始剪应力 门槛径向循环应力比 应力-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水沉降激波模型及其解答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新宇 张继发 +1 位作者 潘林有 曾国熙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33-635,共3页
从混合物理论出发 ,建立了以土体颗粒体积含量为控制变量的土体静水沉降方程。该模型具有一阶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形式 ,因此 ,可以将泥沙开始沉降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出现激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某些特殊条件下的Lagrange级数解答。最... 从混合物理论出发 ,建立了以土体颗粒体积含量为控制变量的土体静水沉降方程。该模型具有一阶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形式 ,因此 ,可以将泥沙开始沉降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出现激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某些特殊条件下的Lagrange级数解答。最后 ,通过尾矿沉降池实例分析 ,验证了所得解答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水沉降 混合物理论 微波模型 Lagrange级数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地区基坑智能检测探索
13
作者 潘林有 《建筑技术开发》 2004年第5期29-31,共3页
随着温州地区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基坑施工不断有险情发生,基坑工程的常规检测已难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本文从结构智能控制概念出发,建立基坑工程智能控制系统模式,并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智能控制 智能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行地道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国峰 童基伟 +2 位作者 潘丽霞 徐燕 潘林有 《低温建筑技术》 2013年第10期109-110,共2页
软土地区的工程在施工时容易出现软土的变形,产生沉降。本文以温州附二医人行地道为例,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和结构物产生变形的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分析可以作为相关工程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 地道工程 数值分析 变形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暗挖法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童基伟 潘丽霞 +1 位作者 徐燕 潘林有 《低温建筑技术》 2012年第10期80-82,共3页
采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数值分析模型,对饱和软粘土浅埋暗挖法人行地道开挖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变形及桩基础变形、内力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对实际工程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饱和软粘土 浅埋暗挖法 邻近建筑物 桩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泊松曲线模型在路基沉降预测中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贺妙凤 苏家庆 +2 位作者 付天宇 潘林有 余闯 《低温建筑技术》 2012年第8期110-112,共3页
泊松曲线模型是一种增长型曲线模型。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为例,根据三段法,利用La-grange插值法生成等时距数据序列求出最终沉降量后,将泊松曲线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通过线性相关系数求出另外两个参数,建立模型。对比三点、六点、... 泊松曲线模型是一种增长型曲线模型。本文以某高速公路工程实例为例,根据三段法,利用La-grange插值法生成等时距数据序列求出最终沉降量后,将泊松曲线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通过线性相关系数求出另外两个参数,建立模型。对比三点、六点、九点法可知,模拟曲线精度与所用点数的多少有关,点数越多越接近实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泊松曲线 沉降 线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压缩模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17
作者 付天宇 陈樟龙 +2 位作者 陈冲 潘林有 余闯 《低温建筑技术》 2012年第4期72-74,共3页
采用双曲线函数对固结试验中e-p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关于孔隙比和压缩应力的双曲线模型。在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的基础上,利用e-p双曲线模型推导软土在压缩过程中软土固结系数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式。通过室内渗压试验的数据验证了本文... 采用双曲线函数对固结试验中e-p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关于孔隙比和压缩应力的双曲线模型。在渗透系数与孔隙比关系的基础上,利用e-p双曲线模型推导软土在压缩过程中软土固结系数与有效固结应力的关系式。通过室内渗压试验的数据验证了本文计算模型的正确性。本文计算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固结系数和有效固结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曲线 固结系数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市地面沉降现状及控制对策
18
作者 杨晨 潘林有 余闯 《低温建筑技术》 2011年第8期114-115,共2页
结合地下沉降形成的原因,对温州地区的地面沉降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特别指出了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提出了控制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可以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的进一步发生。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温州 软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