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芪黄煎剂肠内滴注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脾虚腑实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1
作者 俞健 潘晋方 +5 位作者 沈毅 张琦 刘举达 彭辉 陆二光 于庆生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胃癌根治术后脾虚腑实证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行D2根治术,术后表现为脾虚腑实证,...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胃癌根治术后脾虚腑实证患者胃肠功能、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生活质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行D2根治术,术后表现为脾虚腑实证,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补液等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液肠内滴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给予肠内营养液+芪黄煎剂肠内滴注;两组均早晚各滴注1次,连续7 d。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造影剂到达结肠时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和淋巴细胞计数(LYM),计算LYM/NEU、LYM/PLT;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球蛋白(GLO);分别于术后第1、7天采用生存质量量表(QOL)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吻合口并发症、肠梗阻、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造影剂初到结肠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治疗后两组LYM、LYM/NEU、LYM/PLT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Hb、PAB、ALB、GLO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PAB、GLO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第7天两组QOL评分均较术后第1天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脾虚腑实证患者早期应用芪黄煎剂肠内滴注能够促进胃肠运动和消化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黄煎剂 胃癌根治术 脾虚腑实证 胃肠功能 免疫功能 营养状况 生活质量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氟脲嘧啶腹腔化疗对鼠胃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晋方 于庆生 卢业才 《安徽医学》 2008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通过对种植性胃肿瘤鼠腹腔注射5-氟脲嘧啶(5-Fu)化疗,探讨5-Fu腹腔化疗对鼠胃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鼠种植性胃肿瘤模型,将40只Wister雄性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5-Fu组。接种后七天... 目的通过对种植性胃肿瘤鼠腹腔注射5-氟脲嘧啶(5-Fu)化疗,探讨5-Fu腹腔化疗对鼠胃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Walker-256细胞株建立鼠种植性胃肿瘤模型,将40只Wister雄性胃肿瘤大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5-Fu组。接种后七天,对照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5-Fu组每只每天腹腔注入5-Fu20mg/?,两组均连用5天,于化疗结束后第七天每组处死10只。观察:肿瘤体积(肿瘤体积抑制率),Tdt介导的DNA末端原位标记染色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IMS细胞图象分析系统自动测量凋亡细胞面积及光密度,余下10只观察生存时间,并计算生存时间延长率。结果生理盐水组动物于接种后2周出现食量明显减少,活动少,倦怠状,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逐渐消瘦,甚至腹水形成,而5-Fu组接种后4周才出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5-Fu组鼠胃肿瘤生长明显缓慢,肿瘤体积明显减少(P<0.05),肿瘤抑制率为36.57%(P<0.05),生存时间明显延长,延长率为23.7%(P<0.05)。肿瘤细胞凋亡面积增大,光密度明显升高。结论5-Fu有明显的诱导胃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5-氟尿嘧啶 腹腔化疗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lson病脾切除术主要并发症及其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潘晋方 于庆生 《肝胆外科杂志》 2008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总结Wilson病脾脏切除术并发症的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202例Wilson病脾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结果202例确诊为Wilson病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的病人中,术... 目的总结Wilson病脾脏切除术并发症的特征,探讨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202例Wilson病脾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结果202例确诊为Wilson病合并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手术的病人中,术后出现神经症状或症状加重2例。腹腔内出血16例,经手术干预和纠正凝血功能,死亡1例,余治愈。门静脉系统血栓14例,其中无临床症状,术后彩超检查发现8例;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发热、上腹部隐痛等,彩超证实6例;1例术后1月表现为剧烈腹痛、腹胀等肠梗阻表现,通过彩超证实肠系膜血管栓塞致肠坏死,经手术切除坏死肠管后治愈。术后不明原因发热67例,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切口感染、出血、裂开10例,经压迫止血、换药、Ⅱ期缝合后治愈。术后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保肝治疗后,除1例急诊手术术后并发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恢复正常或好转。结论为减少Wilson病脾切除术并发症,首先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并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外科手术干预和内科药物治疗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病 脾切除 并发症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临床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潘晋方 于庆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诊断 手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HP、EPIC配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35例
5
作者 潘晋方 祁松 陈守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57-58,共2页
迄今,进展期胃癌仍占临床胃癌病例的80%以上,其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约50%~60%的病人术后因腹膜转移而死亡〔1〕。因此,预防和治疗腹膜转移已成为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问题之一。我科1993年6月至1996年12... 迄今,进展期胃癌仍占临床胃癌病例的80%以上,其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约50%~60%的病人术后因腹膜转移而死亡〔1〕。因此,预防和治疗腹膜转移已成为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问题之一。我科1993年6月至1996年12月采用持续腹腔内温热蒸馏水灌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IPHP EPIC 外科手术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体会
6
作者 潘晋方 陈守廉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1993年第S1期79-80,共2页
对60例患者均行疝囊的游离、疝囊的高位结扎,远端疝囊敞开行锁边缝合,部分病例加用前壁或后壁修补,术后并发症减少,复发率降低。
关键词 复发率 术后并发症 疝囊高位结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龙 于庆生 +6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梁久银 张琦 刘举达 王振 周富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及其对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外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针刺疗法,疗程7d。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针刺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及其对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外科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针刺疗法,疗程7d。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及血浆生长抑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拔除胃管时间、进食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生长抑素和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与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生长抑素 胃动素 胃动力 胃肠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老中医经验方芙蓉膏体外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琦 于庆生 +3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吴生兵 刘举达 《安徽医学》 2011年第11期1904-1906,共3页
目的观察芙蓉膏对炎症模型动物的抗炎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实验、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度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实验观察芙蓉膏的抗炎作用。结果芙蓉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明... 目的观察芙蓉膏对炎症模型动物的抗炎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实验、大鼠角叉菜胶致足趾肿胀度实验、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实验观察芙蓉膏的抗炎作用。结果芙蓉膏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明显减轻角叉菜胶性致大鼠足跖肿胀度,并具有显著抑制棉球诱发所致小鼠炎症的肉芽增生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炎作用强于阳性药物(金黄散)对照组。结论芙蓉膏外用给药,对急性炎症反应与慢性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芙蓉膏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膏 抗炎作用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黄煎剂对胃切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内和固有层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以洋 于庆生 +5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张皖东 张琦 刘举达 张千一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 目的探讨芪黄煎剂对大鼠胃切除后小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和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黄煎剂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大鼠仅给予腹部正中切开后缝合,不行胃切除,不给予肠内营养和芪黄煎剂;模型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芪黄煎剂组大鼠行胃切除手术后给予肠内营养制剂能全素和芪黄煎剂,疗程1周。疗程结束后,分离出大鼠小肠黏膜IELs和LPL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IELs和LPLs的αβT细胞抗原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3阳性(αβT cell antigen receptor-cluster ofdifferentiation 3positive,αβTCR-CD3+)T细胞、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positive,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positive,CD8+)T淋巴细胞。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ELs中αβTCR-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IEL CD3+、CD8+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或P<0.01)。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PLs中αβTCR-CD3+、CD4+、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黄煎剂组αβTCR-CD3+、CD4+T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结论芪黄煎剂能促进大鼠胃切除术后上皮内和固有层中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增殖,有利于胃切除手术应激后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的调节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 肠黏膜免疫屏障 上皮内淋巴细胞 固有层淋巴细胞 芪黄煎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辅助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黄龙 于庆生 +5 位作者 潘晋方 帅剑锋 梁久银 张琦 刘举达 王振 《肝胆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外科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 脾脏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黄煎剂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对抗炎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庆生 张雁 +4 位作者 潘晋方 王汉明 帅剑锋 张琦 刘举达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6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需要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1 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仅滴...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对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1例需要外科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术后1 d开始,采用肠内滴注能全素联合中药芪黄煎剂;对照组仅滴注能全素。疗程均为7 d。术前1 d及术后1和7d,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上升,与本组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和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术后7 d,研究组IL-2、IL-4、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与本组术后1 d及对照组术后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健脾通里中药芪黄煎剂,通过促进抗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mRNA的表达,使血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回复正常,对胃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炎性反应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抗炎性细胞因子 MRNA 芪黄煎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芙蓉膏外敷治疗软组织感染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于庆生 王炜 +9 位作者 侯勇 沈瑜 汪晓明 易为真 潘晋方 王汉明 帅剑锋 李华钢 张琦 张福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浅表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毒性和不良反应。方法:340例浅表软组织感染患者随机被分为研究组(2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给予病灶处芙蓉膏均匀外敷,每日更换1次,疗程1周。对照组给予病灶处金黄散均匀外敷,...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浅表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毒性和不良反应。方法:340例浅表软组织感染患者随机被分为研究组(2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给予病灶处芙蓉膏均匀外敷,每日更换1次,疗程1周。对照组给予病灶处金黄散均匀外敷,用法和疗程均同芙蓉膏。疗程结束后,记录患者局部肿块消散、红肿消退、疮口愈合和全身发热消退情况;分别评价两组总体疗效和单病种疗效;同时观察两组局部和全身毒性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疮口愈合、发热消退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对肿块消散、红肿消退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单病种疖和疽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研究组单病种痈和丹毒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局部毒性和不良反应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毒性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芙蓉膏外敷治疗浅表软组织感染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的局部和全身毒性及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感染 芙蓉膏 中医外治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20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富海 于庆生 +5 位作者 梁久银 帅剑锋 潘晋方 张琦 刘举达 王振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研究...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将4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给予常规补液、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的基础上口服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T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及提高胆汁引流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胆管探查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有利于控制术后胆管炎症,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和残余结石排除,防治结石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结石 腹腔镜胆管探查 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外科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帅剑锋 于庆生 +3 位作者 潘晋方 张琦 刘举达 陈刚 《肝胆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脾切除在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行脾切除的临床资料;87例均行脾切除术,7例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脾动脉预结扎65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血象及常规肝... 目的探讨脾切除在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行脾切除的临床资料;87例均行脾切除术,7例同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脾动脉预结扎65例。分别比较术前、术后血象及常规肝功能测定值变化。结果 2例病人术后死亡。85例术后血象及常规肝功能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51例随访0.3~5年,33例随访5~10年无OPSI发生,无死亡。1例术后3年死亡。结论脾切除在治疗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并脾亢中具有重要地位。术前肝功能改善、手术中操作确切止血为手术成功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庆生 王炜 +9 位作者 侯勇 沈瑜 汪晓明 易维真 潘晋方 王汉明 帅剑锋 李华钢 张琦 张福忠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其毒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91例深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6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给予病灶处芙蓉膏外敷,每日更换1次,疗程1周。对照组给予病灶处金黄散外敷,用法和疗程均同芙蓉膏... 目的:观察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其毒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91例深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6例)和对照组(75例)。研究组给予病灶处芙蓉膏外敷,每日更换1次,疗程1周。对照组给予病灶处金黄散外敷,用法和疗程均同芙蓉膏。1周后,记录两组患者局部疼痛缓解、发热消退、血象恢复、肿块消散情况;分别评价两组总体疗效和单病种疗效;同时观察两组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发热消退率、血象复常率比较,差别无显著性;但研究组疼痛缓解率、肿块消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病种阑尾周围脓肿、肌肉脓肿和术后腹部脓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芙蓉膏外敷治疗深部脓肿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局部、全身毒性和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感染 深部脓肿 芙蓉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联合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举达 潘晋方 +2 位作者 沈毅 周富海 郑州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疗效。方法将53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同对照组治疗方法...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疗效。方法将53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同对照组治疗方法外,还给予益气活血中药辨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水平以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T、INR、APTT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具有明显的作用和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脾切除术后 门静脉系统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重度减少对肝硬化脾切除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毅 潘晋方 于庆生 《肝胆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7-269,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115例因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资料,根据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一... 目的探讨肝硬化行脾切除手术的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115例因肝硬化行脾切除患者资料,根据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一周内血小板变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与数据分析。结果重度血小板减少组术后血小板回升至正常水平较轻中度血小板减少组慢(P<0.01),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量、术后出血发生率、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硬化脾亢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者经过术前适当的治疗和处理,行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重度减少 脾硬化 脾切除 手术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切除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振 冯辉 +3 位作者 于庆生 潘晋方 沈毅 彭辉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行单纯脾切除的效益和风险。方法收集10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将其分为HLD组50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组50例。两组均接受单纯脾切除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LD)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行单纯脾切除的效益和风险。方法收集100例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的成人患者,将其分为HLD组50例和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组50例。两组均接受单纯脾切除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监测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7、14天采集空腹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观察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出血、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计算出院时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以及术中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WBC均较术前升高,术后第1天达到最高点,术后第7、14天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P均<0.05);两组术后RBC、Hb、PLT均高于术前,且术后第7、14天高于术后第1天,术后第14天高于第7天(P均<0.05)。两组术后第1天ALT、AST、TBIL较术前升高,术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第14天继续降低;术后第1天ALB较术前降低,术后第7天升高至术前水平,术后第14天继续升高(P均<0.05)。HBV组6例、HLD组9例出现手术并发症,并发症分级均为Ⅰ级,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不仅解决了患者长期的脾功能亢进状态,同时术后肝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患者比较,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无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白蛋白变化在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帅剑锋 于庆生 +4 位作者 喻宗繁 徐英纳 李华刚 王汉明 潘晋方 《肝胆外科杂志》 2006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及常规肝功能变化,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1例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前白蛋白变化和肝功能变化,并探讨与术中有无行脾动脉结扎及其与... 目的观察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及常规肝功能变化,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1例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血清前白蛋白变化和肝功能变化,并探讨与术中有无行脾动脉结扎及其与并发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血清前白蛋白异常发生率高于常规肝功能(P<0.01);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波动比常规肝功能明显(P<0.01);行脾动脉结扎比未结扎病人术后肝功能改善较明显(P<0.05);有并发症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比无并发症患者明显降低,术后恢复明显差(P<0.01),常规肝功能变化不明显。结论血清前白蛋白较常规肝功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豆状核变性继发脾亢病人的肝脏损害,动态观察PA值变化有助于了解肝功能损害、把握手术时机并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如有可能,术中行脾切除前应先结扎脾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脾功能亢进 脾切除 前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镜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琦 梁久银 +3 位作者 于庆生 潘晋方 王振 俞健 《安徽医学》 2018年第9期1043-1047,共5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双镜联合手术,术后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住院指标、血常规、胆汁生化、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91. 67%,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 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第5、7天胆汁引流量分别为(669. 10±113. 65)和(860. 53±126. 26) m 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访12个月,研究组复发率(4. 17%)低于对照组(12.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镜联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可提高腹腔镜胆道探查联合术中胆道镜手术的成功率,较好的控制术后胆管炎症,促进肝功能快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治结石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结石 双镜联合 腹腔镜胆道探查 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