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粳稻的氮素利用率及根际微生物 被引量:1
1
作者 潘映华 李振高 李良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44-146,153,共4页
杂交粳稻的氮素利用率及根际微生物潘映华,李振高,李良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选用新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而了解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肥料的利用情况,是有效应用新品种的必要条件。为此,研... 杂交粳稻的氮素利用率及根际微生物潘映华,李振高,李良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选用新品种是提高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而了解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肥料的利用情况,是有效应用新品种的必要条件。为此,研究了杂交稻的氮素利用率及其根际微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水稻 粳稻 氮素利用率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质量生物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161
2
作者 俞慎 李勇 +3 位作者 王俊华 车玉萍 潘映华 李振高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13-422,共10页
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生物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不同植被... 本文测定了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内林地、不同施肥制度的红壤旱地和受有机农药污染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生物指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能够灵敏地反映出不同植被对红壤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作用,反映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可耕地培肥作用的差异,以及检测出多效唑和杀虫眯对土壤的污染。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可以作为红壤生态系统土壤质量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 质量生物指标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苗期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振高 李良谟 +1 位作者 潘映华 吴胜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08-413,共6页
本文通过无菌水培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根系分泌物对反硝化细菌优势种生长量和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其菌数和反硝化活性又以郑引1号大于宝丰7228... 本文通过无菌水培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苗期根系分泌物对反硝化细菌优势种生长量和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其菌数和反硝化活性又以郑引1号大于宝丰7228;根分泌物中氨基酸组分两者相似,但其总量也以郑引1号大于宝丰7228,对根际反硝化细菌产生直接影响。而反硝化活性不受菌株耐药标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反硝化细菌 根分泌物 反硝化活性 小麦 水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生态系统下芽孢杆菌的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25
4
作者 张华勇 李振高 +1 位作者 王俊华 潘映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7,共3页
红壤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下芽孢杆菌的物种多样性有所不同。初步结果表明,在多样性指数中,无论是Shannon-Wiener指数H捇故荢impson指数D都有如下规律:林地>旱地>水田>侵蚀地。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也有类似规律。也就是说... 红壤地区不同生态系统下芽孢杆菌的物种多样性有所不同。初步结果表明,在多样性指数中,无论是Shannon-Wiener指数H捇故荢impson指数D都有如下规律:林地>旱地>水田>侵蚀地。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也有类似规律。也就是说,芽孢杆菌属内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的是林地,最低的是侵蚀地。另外,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挶萐impson指数D在本实验中具有更大的差异区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生态系统 芽孢杆菌 物种多样性 SHANNON-WIENER指数 Simpson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对水稻根圈微生物生物量及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振高 俞慎 +2 位作者 吴胜春 王俊华 潘映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0-494,共5页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根箱,研究了不同形态N肥(硫铵、尿素)施用条件下,植稻模拟生态系统中水稻苗期根圈微生物生物量C、N和亚硝酸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肥处理的水稻根圈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C和N均高于非根圈土壤,而尿... 本文采用自行设计根箱,研究了不同形态N肥(硫铵、尿素)施用条件下,植稻模拟生态系统中水稻苗期根圈微生物生物量C、N和亚硝酸细菌及反硝化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N肥处理的水稻根圈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C和N均高于非根圈土壤,而尿素处理又高于硫铵。两组N肥处理的水稻根圈土壤中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也比非根圈土壤高。硫铵处理的根圈亚硝酸细菌数量在施肥后第7天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数量有随时间呈递增现象。而尿素处理的根圈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均在第11天出现数量高峰。说明水稻根圈有明显的根圈效应,亚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存在,是引起土壤硝化、反硝化气态N损失的潜在动力;对N的生物有效性而言,施用尿素比硫铵具有明显滞后期,有利于土壤N素对植物生长的持续供应,减少N素损失和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圈 N肥 微生物生物量 硝化-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水稻土优势反硝化细菌的数量、组成与酶活性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1 位作者 伍期途 李良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79-86,共8页
本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反硝化细菌常在百万/克干土以上,占细菌总数的50—80%。同一类型土壤中,肥力高者含菌数多于肥力低者。各类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与细菌总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优势种中,以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 本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地区主要水稻土中反硝化细菌常在百万/克干土以上,占细菌总数的50—80%。同一类型土壤中,肥力高者含菌数多于肥力低者。各类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数与细菌总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优势种中,以巨大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等出现的机率最高,占反硝化细菌的10—50%;地衣芽孢杆菌及坚强芽孢杆菌等出现的机率较少。具有使NO_3^-还原为N_2O的菌株和使N_2O还原为N_2的菌株,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7%和56%;使^(15)NO_3^-异化还原为^(15)NH_4^+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92%,其中以蜡质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这种能力特别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 反硝化 细菌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李良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通过两种土壤、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盆栽模拟试验,对与土壤氮素转化有关的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等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但对自生固氮细菌则为负效应;亚硝酸细... 本文通过两种土壤、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盆栽模拟试验,对与土壤氮素转化有关的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等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小麦根系对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均有明显的根际效应,但对自生固氮细菌则为负效应;亚硝酸细菌差异不明显。两合土中菌数大于红砂土;在红砂土中未发现自生固氮细菌。小麦根际土中菌数以宝丰7228大于郑引Ⅰ号;根际的优势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的科、属有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as和Acinetobacter;此外,还有Bacillus。小麦根际土壤中硝酸还原酶活性以郑引Ⅰ号>宝丰7228;还原NO_3^-为N_2O的酶活性在不同基因型间没有差异;而根际、根外土壤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土壤类型而言,还原NO_3^-为N_2O的酶活性以两合土>红砂土。在小麦扬花期前,宝丰7228根际的脲酶活性>根外土壤;郑引Ⅰ号则相反;在成熟期均以根外脲酶活性>根际土壤。两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根际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小麦 基因型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根际硝化─反硝化作用生态因子的水平空间变异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振高 俞慎 +2 位作者 潘映华 王俊华 吴胜春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117,共7页
采用根际模拟和切片技术研究水稻根区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其相关生态因子沿根系接触面水平空间变异的结果表明,土壤潜在硝化作用强度和反硝化作用强度随距根系接触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硝化细菌是严格的好氧微生物,土壤潜在硝... 采用根际模拟和切片技术研究水稻根区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其相关生态因子沿根系接触面水平空间变异的结果表明,土壤潜在硝化作用强度和反硝化作用强度随距根系接触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硝化细菌是严格的好氧微生物,土壤潜在硝化强度随距根系接触面水平距离急剧减弱,而潜在反硝化强度则变弱趋势较为缓和;土壤0.5mol/LK2SO4可提取碳及其碳氮比随距根系接触面距离增大而下降,土壤速效氮则反之;土壤亚硝酸细菌在距根系接触面10-20mm和20-30mm区分布较高,在根际土壤层因受水稻根系竞争吸收影响反而分布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根际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 生态因子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效微生物群(EM)对几种作物的增产效应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留松 李振高 +2 位作者 潘映华 吴胜春 俞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本文研究了EM对玉米、小麦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与有机肥混施对3种作物有一定的节氮增产作用。
关键词 作物 微生物群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土壤中农药降解动力学建模的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多森 张水铭 +2 位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汪枞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99-207,共9页
本文经实验证实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速度模型:—dx/dt=kxm,其中x是农药在时间t的浓度,k是速度常数,m是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在时间t的数量。就渍水土壤中r体六六六的微生物降解而言,—dx/dt与xm(x与m的乘积)之间存在着强正相关,这里x是r体六... 本文经实验证实农药微生物降解的速度模型:—dx/dt=kxm,其中x是农药在时间t的浓度,k是速度常数,m是可降解农药的微生物在时间t的数量。就渍水土壤中r体六六六的微生物降解而言,—dx/dt与xm(x与m的乘积)之间存在着强正相关,这里x是r体六六六浓度,m是细菌数.按照m与x的非线性关系,即m=ζ_1+ζ_2x+ζ_3x^2(ζ_(19)ζ_2和ζ_3是常数),细菌数与r体六六六浓度之间呈显著相关。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可描述农药浓度和温度对土壤中农药消失速度影响的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降解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土壤中N_2O释放量的测定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良谟 伍期途 +1 位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05-308,共4页
业已证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都产生N_2O。为了定量研究土壤中氮素损失途径的相对重要性,迫切需要建立原位土壤中N_2O释放量的测定方法。根据我们的条件,参照有关资料,设计了原位收集N_2O的装置和测定方法,简介如下。
关键词 土壤N2O释放量 原位测定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及反硝化细菌的生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振高 李良谟 潘映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66-270,共5页
本文对根际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简单回顾,综合分析了根际微生物的功能特性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论证了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各主要生育期根际反硝化细菌的生态分布、优势种和酶活性与氮素转化的关系。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 反硝化细菌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Ⅰ.铝、锰离子的非等当量交换 被引量:9
13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60-567,共8页
对铝、锰离子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能(或吸附能)的次序为铝>锰>钙>钾,但同一离子在不同固相中的交换吸附能力有异。离子的代入量和代出量随其加入量而递增,而代入量占所加数量的百分数则递减,遵... 对铝、锰离子在红壤中的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能(或吸附能)的次序为铝>锰>钙>钾,但同一离子在不同固相中的交换吸附能力有异。离子的代入量和代出量随其加入量而递增,而代入量占所加数量的百分数则递减,遵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非等当量性为铝或锰离子参与交换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由于其水解产物的非电性吸附叠加于电性吸附所致,尤以在砖红壤体系中者为甚;非电性吸附量与平衡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Freundlis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锰离子 吸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 铝离子 水解产物 非电性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条件下不同土壤中N_2O的通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良谟 伍期途 +1 位作者 李振高 潘映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4-27,共4页
本文研究了原位条件下3种土壤中氧化亚氮的通量。结果表明,湖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施用硝酸铵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5.71微克N/平方米·秒;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潴育性)和黄泛沉积物发育的淹育性水稻... 本文研究了原位条件下3种土壤中氧化亚氮的通量。结果表明,湖积物发育的潜育性水稻土施用硝酸铵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5.71微克N/平方米·秒;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性水稻土(潴育性)和黄泛沉积物发育的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施用硝酸钾时,水稻苗期土壤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分别为9.57和1.53微克N/平方米·秒。湿润条件下,石灰性水稻土硝化过程释放氧化亚氮的通量为1.75微克N/平方米·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通量 原位条件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Ⅱ铝、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 被引量:4
15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2-566,共5页
对铝、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进行了Freundlish方程处理 ,结果表明 :砖红壤中的吸附较红壤明显 ,低浓度时 ,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较铝离子为弱 ,高浓度时则反之 ;对于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 ,似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平衡常数k ;K表征离子的吸附强度 ... 对铝、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进行了Freundlish方程处理 ,结果表明 :砖红壤中的吸附较红壤明显 ,低浓度时 ,锰离子的非电性吸附较铝离子为弱 ,高浓度时则反之 ;对于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 ,似不可能获得稳定的平衡常数k ;K表征离子的吸附强度 ,以膨润土中者最大 ,1/n是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相关率 ,K和 1/n成反相关。砖红壤中的ΔGo 最大 ,铝、钾离子交换的ΔGo 大于铝、钙离子交换者。非电性吸附量及与其有关的k、K、1/n和ΔGo 既受固相表面性质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铝离子 锰离子 吸附特征 非电性吸附 平衡常数 标准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Ⅳ.铝锰交换钙钾离子的化学现象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4-69,共6页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 铝、锰离子与钙或钾质固相之间的交换吸附也出现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而钙、钾离子对交换反应则为电性吸附;非电性吸附量决定于固相表面的场强,也与离子的水解性质和价数有关,其中以铝离子在砖红壤、红壤中的非电性吸附最为强烈;从能量角度综合说明了k、K、1/ n 与ΔF的联系,铝离子的交换吸附具有最大的k、K和最小的1/ n,ΔF为负值;从热力学进一步证论了红壤铝质化的机理,在自然条件下红壤酸化应是一个连续的自发和不可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红壤 非电性吸附 非等当量交换 钾离子 铝离子 吸附特征 自然条件 化学现象 不可逆过程 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Ⅲ.铝锰离子对的交换吸附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9-264,共6页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 对具有水解性质的铝、锰离子对交换吸附研究的结果是 ,两种离子既表现了离子交换的一般化学行为 ,又有明显的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的特征 ;非等当量交换和非电性吸附受制于固相的表面性质、离子对的相对交换能力和离子的加入量 ;对非电性吸附的有关参数k、K、1/n、r和ΔF进行了表述 ;根据铝离子交换锰离子的ΔF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铝离子 锰离子 非等当量交换 非电性吸附 水解性质 热力学 自发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对铝锰离子的吸附特征 Ⅴ·稀溶液中铝锰离子的交换吸附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昌璞 潘映华 李九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1,共7页
研究了贴近自然的稀溶液条件下铝、锰离子交换吸附的行为,结果是:铝、锰与钙、钾离子的交换吸附仍符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但也不遵守比例定律。讨论了代入量/代出量的摩尔比<1时的交换吸附、临界点及其机理。对k、K、1/n、r进行了表... 研究了贴近自然的稀溶液条件下铝、锰离子交换吸附的行为,结果是:铝、锰与钙、钾离子的交换吸附仍符合一般的离子交换规律,但也不遵守比例定律。讨论了代入量/代出量的摩尔比<1时的交换吸附、临界点及其机理。对k、K、1/n、r进行了表述,其中k偏高,K则偏低。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论证了红壤铝质化即酸化的自然趋势,并揭示了钙与铝、钾离子交换吸附的能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酸化 稀溶液 标准自由能 自发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