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P与标准I^2C总线的接口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志东 周融 +1 位作者 姜田华 厉星星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39-40,共2页
主要关注TMS320C54XDSP作为单一主芯片提供标准I2C总线接口。依照本设计TMS320C54XDSP可以简单地实现与I2C总线芯片的的互连。另外,为了实现I2C总线的通讯协议,需要加入一个缓冲芯片,使用一个时钟和一组McBSP.简要分析了标准I2C总线的... 主要关注TMS320C54XDSP作为单一主芯片提供标准I2C总线接口。依照本设计TMS320C54XDSP可以简单地实现与I2C总线芯片的的互连。另外,为了实现I2C总线的通讯协议,需要加入一个缓冲芯片,使用一个时钟和一组McBSP.简要分析了标准I2C总线的时序特点,给出了与TMS320C54xDSP连接所需的各种子程序和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S320C54X DSP I2C总线 MCBSP GPl0 接口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中磁性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潘志东 NKURIKIYIMFURA Innocent 王燕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54-1557,共4页
进行了提高磁场中含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磁性颗粒机油(磁性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在有或无超声波辅助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粒度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采用一种热常数分析仪对该磁性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进行了测定,探讨了纳... 进行了提高磁场中含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磁性颗粒机油(磁性纳米流体)热导率的研究。在有或无超声波辅助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粒度的Fe3O4磁性纳米颗粒,采用一种热常数分析仪对该磁性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进行了测定,探讨了纳米磁性颗粒粒度、体积分数以及背景磁场对磁性纳米流体导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外磁场中,磁性纳米流体所含Fe3O4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越大,磁性颗粒粒度越小,磁性纳米流体的热导率越高;当磁场方向平行于温度梯度时更有利于提高磁性纳米流体的热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纳米流体 超声辅助共沉淀 热导率 纳米颗粒 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在陶瓷超细粉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潘志东 李竟先 鄢程 《陶瓷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63-267,共5页
在陶瓷超细粉体的制备加工过程中,使用表面活性剂可以大大提高分散效率,降低能耗,提高陶瓷材料的应用品质。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可以在陶瓷原料制备与处理过程中应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特点与应用。
关键词 超细粉体 表面活性剂 助磨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微米碳酸钙的结构表征和热分解行为 被引量:47
4
作者 唐艳军 李友明 +1 位作者 宋晶 潘志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7-722,共6页
采用棕榈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有机表面改性,运用SEM、TEM、XRD、FTIR及TG-DTG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碳酸钙进行表征,并与微米碳酸钙的微晶结构及热分解特性进行比较.FTIR分析结果确证了棕榈酸与纳米碳酸钙表面是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方式... 采用棕榈酸对纳米碳酸钙进行有机表面改性,运用SEM、TEM、XRD、FTIR及TG-DTG对表面改性前后的纳米碳酸钙进行表征,并与微米碳酸钙的微晶结构及热分解特性进行比较.FTIR分析结果确证了棕榈酸与纳米碳酸钙表面是以化学键合和物理吸附方式相结合,粒子表面存在羧基等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特征.对比研究发现,碳酸钙微晶纳米化后,其红外V3特征吸收峰出现约35cm-1的蓝移现象,并且明显窄化.初步解释了纳米碳酸钙红外吸收峰蓝移的原因,认为尺寸效应和晶体场效应是影响纳米碳酸钙红外光谱特征的主要因素.微晶结构的变化使得纳米碳酸钙的热分解反应表现出反常特性,热分解温度较微米碳酸钙下降了4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表面改性 晶格膨胀 FTIR 热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张涂料用纳米CaCO_3表面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唐艳军 李友明 +1 位作者 宋晶 潘志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18-2024,共7页
利用铝锆偶联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分析(TG-DTG)对改性前后的纳米CaCO3进行了表征。通过透射电镜(TEM)、粒度分析、吸油值、比表面积及静滴接触角等实验对纳米CaCO3的表面改性效果进行... 利用铝锆偶联剂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采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分析(XRD)、热分析(TG-DTG)对改性前后的纳米CaCO3进行了表征。通过透射电镜(TEM)、粒度分析、吸油值、比表面积及静滴接触角等实验对纳米CaCO3的表面改性效果进行评价。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偶联剂以化学键合的方式在纳米CaCO3的表面形成化学吸附。TEM及粒度分析结果显示,未改性纳米CaCO3存在严重的团聚现象,而改性后纳米CaCO3的分散性有很大改善。经表面改性,水滴在纳米CaCO3粉体压片表面静滴接触角变大,改性纳米CaCO3同时具有亲水性和亲油性,能够较好地分散在水和有机相中。将改性前后的纳米CaCO3分别加入到纸张涂料体系中,制得纳米CaCO3复合纸张涂料。涂料流变实验表明,经铝锆偶联剂表面改性的纳米CaCO3制得的复合纸张涂料具有较高的动态弹性模量和粘性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3 铝锆偶联剂 表面改性 纸张涂料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TiO_2颗粒的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6
作者 鄢程 李竟先 潘志东 《陶瓷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62-66,共5页
较全面概述了在纳米TiO2 颗粒改性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与应用。对应于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改性剂甚至进行改性剂的复配方法及工艺 ,即为了改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采用有机物改性方法 ;为了提高纳米二氧化... 较全面概述了在纳米TiO2 颗粒改性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与应用。对应于不同的使用目的采用不同的改性剂甚至进行改性剂的复配方法及工艺 ,即为了改善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表面的润湿性和分散性 ,采用有机物改性方法 ;为了提高纳米二氧化钛颗粒的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目的时 ,采用无机物包裹的方法等。文中重点介绍了多种主要的改性剂和改性工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纳米TIO2 改性工艺 二氧化钛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粒度测量的综合反演及参数选择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燕民 陈琪星 潘志东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120-2127,共8页
为了有效地将激光粒度仪所获得的光能分布反演为颗粒粒度分布,提出了一种无模式综合反演算法,即二阶段迭代算法。该算法综合采用了改进的共轭梯度法和松弛迭代法的优点,使用共轭梯度法做第一步预迭代,利用其快速收敛性和解的平滑性得到... 为了有效地将激光粒度仪所获得的光能分布反演为颗粒粒度分布,提出了一种无模式综合反演算法,即二阶段迭代算法。该算法综合采用了改进的共轭梯度法和松弛迭代法的优点,使用共轭梯度法做第一步预迭代,利用其快速收敛性和解的平滑性得到第二步迭代的初始解;然后,使用正则化方法对原问题进行修正处理以得到具有较好稳定性的正则化方程;最后,采用改进的松弛迭代法把第一步预迭代的解作为初始解对改进后的正则化方程进行行迭代求解。对算法进行了分块操作,并对所有模块如共轭迭代法、正则化法、松弛迭代法进行分析,指出各模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进行各模块参数的独立和综合的最优化选择。相比于单独地使用以上某一种方法,该综合方法能同时改进解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单峰和多峰分布的国家标准样品及具备噪声的模拟信息测试也取得了较好的分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测量 粒度测量 光能 反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串行口扩展技术 被引量:9
8
作者 朱金刚 潘志东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2,58,共3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51系列单片机内部资源的串行口扩展技术,并给出了相应的C51源程序。
关键词 51系列单片机 串行口扩展 C51源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纳米Fe_3O_4颗粒磁流体的传动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大为 王燕民 潘志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985-1988,共4页
选用无规则、正八面体和六方片状形貌的纳米Fe3O4磁性颗粒制备的磁流体,通过设计、组装磁流体传动性能测试仪,探讨了磁流体传动性能与传动盘间距、传动盘之间的转速差的关系,并研究了磁流体中纳米磁性颗粒的形貌对磁流体传动性能的影响... 选用无规则、正八面体和六方片状形貌的纳米Fe3O4磁性颗粒制备的磁流体,通过设计、组装磁流体传动性能测试仪,探讨了磁流体传动性能与传动盘间距、传动盘之间的转速差的关系,并研究了磁流体中纳米磁性颗粒的形貌对磁流体传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动盘间隙一定时,磁流体传递扭矩的大小在磁性粒子未达到其饱和磁化强度时,传递扭矩大小随感应磁场强度增大而迅速增大,但随着磁感应强度的进一步加大,磁性粒子逐步达到其饱和磁化强度,磁流体传递扭矩大小的增长减缓,最后几乎不再增大;传动盘之间的间隙对磁流体传递扭矩的大小影响很大,间隙越大,传递的扭矩越小;传动盘之间的转速差对磁流体传递扭矩的大小影响较小,在低转速差下传递的扭矩随转速差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超过一定的转速差后,由于磁流体的剪切稀化效应,传递的扭矩将有所减小。另外,磁流体中磁性粒子的形貌对磁流体传递扭矩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正八面体形貌的磁性粒子相对于无规则和六方片状形貌的磁性粒子,其磁流体能够传递更大的扭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貌 磁性粒子 传动性能 正八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含量对碳/碳化硅陶瓷的机械加工性及与玻璃熔体润湿性的影响
10
作者 陆有军 王燕民 +2 位作者 潘志东 黄振坤 吴澜尔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9-432,共4页
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纳米碳颗粒(nano-Cp)改性碳化硅陶瓷(Cp/SiC),研究了不同纳米碳含量对Cp/SiC陶瓷的机械加工性及与玻璃熔体润湿性的影响。通过XRD和SEM对Cp/SiC陶瓷进行物相和显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可加工相纳米碳含量的增加,C... 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纳米碳颗粒(nano-Cp)改性碳化硅陶瓷(Cp/SiC),研究了不同纳米碳含量对Cp/SiC陶瓷的机械加工性及与玻璃熔体润湿性的影响。通过XRD和SEM对Cp/SiC陶瓷进行物相和显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可加工相纳米碳含量的增加,Cp/SiC陶瓷的机械加工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根据陶瓷材料的机械加工指数(M)综合评价,M15=0.921>M25=0.547>M5=0.056>M0=0.021(下标数字代表碳含量),且15wt%Cp/SiC中的碳颗粒预先被氧化,抑制了Cp/SiC陶瓷基体表面形成SiO2,阻止了Cp/SiC陶瓷与玻璃熔体的润湿,使夹具材料与玻璃熔体不发生粘接,适合用作玻璃夹具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复合陶瓷 机械加工性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氢氧化钾改性剂脱除魔芋中乙酰基团 被引量:4
11
作者 孟俊杰 潘志东 王燕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385-389,共5页
采用分子修饰的机械力化学改性方法从魔芋葡甘聚糖中脱除乙酰基团有利于提高其膜性能。该文采用氢氧化钾作为改性剂,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振动磨对魔芋葡甘聚糖的乙酰基团进行有效脱除的机械力化学改性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的... 采用分子修饰的机械力化学改性方法从魔芋葡甘聚糖中脱除乙酰基团有利于提高其膜性能。该文采用氢氧化钾作为改性剂,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振动磨对魔芋葡甘聚糖的乙酰基团进行有效脱除的机械力化学改性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力化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魔芋葡甘聚糖的乙酰度。经过30min的机械力化学改性处理,魔芋葡甘聚糖中乙酰基团的脱除率可达到了90%,其受热时的质量损失率减小,水溶胶的溶胀速率和稳定性均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胶体 魔芋葡甘聚糖 机械力化学 脱乙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脱除乙酰基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贺珂 潘志东 王燕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4-137,共4页
采用机械振动干法研磨在碱性条件下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了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的改性研究,并对经过改性的魔芋葡甘聚糖进行了红外光谱、颗粒学、流变学、吸水性以及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表征和分析。结果说明,通过机械力化学改性处理可以有... 采用机械振动干法研磨在碱性条件下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了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的改性研究,并对经过改性的魔芋葡甘聚糖进行了红外光谱、颗粒学、流变学、吸水性以及热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表征和分析。结果说明,通过机械力化学改性处理可以有效脱去魔芋葡甘聚糖中的乙酰基,乙酰基的脱除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机械力化学改性可以降低魔芋葡甘聚糖水溶胶的触变性,提高魔芋葡甘聚糖的吸水性;脱乙酰基的魔芋葡甘聚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葡甘聚糖 脱乙酰基 机械力化学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行A/D转换器TLC2543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潘志东 刘增华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43,共4页
介绍了一种多通道高精度串行A/D转换器TLC2543的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 A/D转换器 SPI TLC254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89C51RX2的PCA原理及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志东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44-46,16,共4页
介绍Philips公司生产的单片机P89C51RX2的PCA主要特点、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关键词 可编程计数器阵列 脉宽调制 看门狗 特殊寄存器 单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家金矿床矿体赋存规律研究及其预测效果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小礼 郑广玉 +4 位作者 高海峰 许道学 王玉平 潘志东 李荣强 《黄金学报》 2000年第4期279-282,共4页
以焦家金矿床地表至 -60 m标高为重点研究区段 ,试图通过矿体赋存规律研究成果指导安全有效地回采 .通过全面地质观测、对比与综合研究 ,基本查明了该区间矿体赋存规律 ,提出了新的预测区段 ;修改了原设计 .经回采工程验证取得了显著的... 以焦家金矿床地表至 -60 m标高为重点研究区段 ,试图通过矿体赋存规律研究成果指导安全有效地回采 .通过全面地质观测、对比与综合研究 ,基本查明了该区间矿体赋存规律 ,提出了新的预测区段 ;修改了原设计 .经回采工程验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累计探明储量增长 1 71 % ,保有储量增加了 9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体赋存规律 金矿床 成矿预测 储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