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PGA的红外焦平面成像电路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曾祥鸿 师汉民 +3 位作者 姜宏滨 朱英富 张国良 潘德彬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73,98,共3页
介绍了以FPGA器件为核心的红外焦平面成像电路的组成原理 ,并对几个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FPGA 红外 焦平面成像电路 原理 模数转换 固体图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红外测试系统的精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颖文 潘德彬 +3 位作者 刘爱东 刘建东 王群 罗艳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5期271-274,共4页
采用美国 PI、Santa Barbara 红外和 Lumitron 的红外测试设备,进行系统集成,构建成了通用的红外测试系统。它既能完成1024×1024元以下任意像元数的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参数的测试,又能完成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热像仪... 采用美国 PI、Santa Barbara 红外和 Lumitron 的红外测试设备,进行系统集成,构建成了通用的红外测试系统。它既能完成1024×1024元以下任意像元数的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焦平面阵列性能参数的测试,又能完成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热像仪系统级性能参数的测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及技术的先进性。中波红外热像仪的测试结果 NETD=15.8 mK,与 CEDIP 的结果15.13 mK 相差0.67 mK。测试精度为±1.49 mK。长波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的测试结果 NETD 为26.47 mK,与 Sofradir 的结果24.43 mK 相差2.04 mK,测试精度为±1.63 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 焦平面 热像仪 测试 噪声等效温差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段红外图像融合板卡的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曾祥鸿 师汉民 +3 位作者 姜宏滨 潘德彬 朱英富 张国良 《现代电子技术》 2003年第22期102-104,共3页
介绍了双波段红外图像融合的加权算法 ,描述了双波段红外图像融合板卡的电路组成原理 ,并进行了仿真实验 。
关键词 加权算法 双波段红外图像 融合板卡 电路原理 DSP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S320C6X的红外焦平面成像电路关键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祥鸿 师汉民 +3 位作者 姜宏滨 朱英富 张国良 潘德彬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44,共3页
本文介绍了以TMS32 0C6X为核心的红外焦平面成像电路的组成原理 ,并对几个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TMS320C6X 关键技术 DSP器件 红外焦平面成像电路 处理软件 红外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片上系统设计的红外头盔成像电路
5
作者 曾祥鸿 师汉民 +3 位作者 姜宏滨 朱英富 张国良 潘德彬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7-579,共3页
介绍了320×240非制冷红外头盔成像单元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片上系统设计非制冷红外头盔热成像电路单元的方法,给出了现场可编程阵列功能组成框图。在分析成像电路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A/D转换、非均匀性校正及显示控制等关键技... 介绍了320×240非制冷红外头盔成像单元的基本原理,以及基于片上系统设计非制冷红外头盔热成像电路单元的方法,给出了现场可编程阵列功能组成框图。在分析成像电路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A/D转换、非均匀性校正及显示控制等关键技术,对主要驱动信号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单片高性能的现场可编程器件,基于片上系统方法设计非制冷红外头盔成像电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上系统 非制冷红外头盔成像电路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段红外警戒机动目标的跟踪算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祥鸿 师汉民 +3 位作者 姜宏滨 朱英富 张国良 潘德彬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2-64,共3页
介绍了卡尔曼滤波在单波段红外警戒机动目标跟踪中的应用,利用最小方差数据融合算法,实现了 双波段红外警戒机动目标的搜索与跟踪。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数据融合 红外警戒 最小方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基础素描教学研究——基础素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潘德彬 《美术大观》 2001年第2期18-19,共2页
中国的素描教学是在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几代艺术教育家的努力之下,通过引进西方素描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先是法国的体系在国内的运用,然后是前苏联契氏恰柯夫素描体系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素描教学是在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几代艺术教育家的努力之下,通过引进西方素描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先是法国的体系在国内的运用,然后是前苏联契氏恰柯夫素描体系的影响."文革"结束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人员出国留学,专家出国考察,与此同时,外国艺术家也不断来我国交流讲学,一个多元的、多实验性的、多创造性的大环境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素描教学 艺术家 讲学 徐悲鸿 艺术教育 前苏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