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马迁创作心理刍论 被引量:2
1
作者 潘定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8-111,共4页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创作心理 心灵史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圆曲》主题之争及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9-135,285,共7页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 对吴伟业《圆圆曲》的主题,争议向来较多,大致有讽刺说、同情不幸说、歌颂爱情说、兴亡感慨说等诸种。通过对吴伟业生平思想、《圆圆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真实性等各方面的探讨,认为《圆圆曲》的主题仍然是表现对吴三桂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其降清"价值"的否定,而非同情或歌颂吴三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圆曲 主题 吴三桂 讽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典文学中的“七”: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潘定武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6-191,共6页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及小说中的"七",论之者不少。而对于辞赋诗文中的"七",研究者却未能深入。作为虚数、极数的七,大量见于先秦两汉著述中,以七作为结构的框架,则首见于《离骚》,而使之成为文学母题。两汉数量庞大的"七体"之作,是它的旁支;建安诸子的《七哀》则是它的变化。七的文学影响同样贯穿于大诗人曹植、陶渊明、杜甫等的创作中。七的负阴的悲剧内涵使其具有深远的魅力和文学与民俗学的双重积淀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数 文学性 悲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民族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潘定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93-96,共4页
苏轼民族意识的进步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民族危机上积极的战守意识 ,倾向民族和平的共存意识和倡导民族交流的融合意识。苏轼民族意识可谓是其“大儒精神”
关键词 苏轼 共存 融合 民族意识 大儒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文体的文学史思考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8-145,326,共8页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 《史记》文体影响后世史学和文学均极深远。从文学史角度考察,《史记》纪传体广泛吸收前代各类文体之长,又对后世诸体文学产生深远影响。但先秦即已产生传记、小说等诸多文体,故认为诸多文体源于《史记》或主要受《史记》影响,或不尽符合文学史实际。《史记》文体成就虽高,但并非臻于完美或成熟。正确认识《史记》文体的文学史地位,有助于客观评价《史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文体 文学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圆曲》情感倾向试探 被引量:1
6
作者 潘定武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吴伟业的《圆圆曲》不但没有表露出对吴三桂颇多的同情 ,而且从否定世俗富贵享乐这一层面上进一步否定了吴三桂的降清行为 ,从而彻底撕破其“冲冠一怒”的价值 。
关键词 吴伟业 《圆圆曲》 情感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道、文体与时代——古典文学盛衰小论
7
作者 潘定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2-148,311,共7页
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一文颇能启人深思。中国文学史长河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各体文学起伏盛衰的过程,各代文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貌,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同样,一代也有一代文学之衰。就文体而论,其由萌芽到发展,至盛极而衰,几... 徐公持先生《衰世文学未必衰》一文颇能启人深思。中国文学史长河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个各体文学起伏盛衰的过程,各代文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貌,一代有一代文学之盛,同样,一代也有一代文学之衰。就文体而论,其由萌芽到发展,至盛极而衰,几乎都是在破体与尊体的对立统一中曲折行进的。中国古代儒家诗教观的笼罩之下,举凡文学首重美刺教化、比兴寄托,轻视儒家教化之文,即被视为文"道"衰微的表现而备受批评。文学之盛衰与时代之盛衰往往并不能同步,且考察文学盛衰之重点不在文学创作之数量,而在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盛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知录集释》(全校本)点校献疑
8
作者 潘定武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112,128,共3页
栾保群、吕宗力校点的《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在迄今《日知录集释》点校本中最为精善,但其标点及校勘方面仍偶有可斟酌之处。本文尝试摘出标点错误20处,校勘问题6处。
关键词 日知录集释 标点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知录集释》标点辨误
9
作者 潘定武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9-171,共3页
秦克诚先生点校的《日知录集释》用力甚勤,也给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仍有少量标点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同时加以改正,并适当予以说明。对道光十四年嘉定黄氏家刻本《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的几处原文错误也一并予以... 秦克诚先生点校的《日知录集释》用力甚勤,也给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仍有少量标点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同时加以改正,并适当予以说明。对道光十四年嘉定黄氏家刻本《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的几处原文错误也一并予以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知录集释》 标点 正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秦张仪行年考证
10
作者 潘定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7-140,154,共5页
苏秦、张仪为战国中后期纵横家最杰出的代表,然关于二人事迹及年代先后问题长期存在疑端。虽然《史记》、《战国策》等均认为苏秦行事稍早于张仪,且去世在张仪之前,但关于苏秦、张仪具体行事的叙述却时有龃龉。现代以来,特别是帛书《战... 苏秦、张仪为战国中后期纵横家最杰出的代表,然关于二人事迹及年代先后问题长期存在疑端。虽然《史记》、《战国策》等均认为苏秦行事稍早于张仪,且去世在张仪之前,但关于苏秦、张仪具体行事的叙述却时有龃龉。现代以来,特别是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后,很多学者提出张仪早于苏秦,苏秦与张仪非同一代策士的观点,而同时仍有不少学者仍坚持《史记》等的说法。梳理古今关于二人行年之研究,可以看出苏秦、张仪行年孰先孰后目前尚难以定论。而对其研究现状的回顾与思考,或可为解决这一著名公案提供一些有益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秦 张仪 行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谢朓诗论》
11
作者 潘定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谢朓 诗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文学史 南朝 清新 诗歌 创作 诗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